宏观深度报告:供应链系列(二):大力挖掘非美区域供应链变局潜力、有效应对中美关税战冲击

股票资讯 阅读:2 2025-05-05 13:20:42 评论:0

  核心观点

      特朗普关税政策客观上加速全球供应链格局重塑,其中非美区域成为关键变量,并有望成为有效应对中美关税战的重要抓手。东盟、欧盟、日韩、俄罗斯及其他区域,凭借各自优势参与供应链转移,如东盟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欧盟聚焦中高端技术合作。面对美国施压限制与中国贸易往来,各区域或将呈现差异化反应,东盟以经济利益优先,借区域协作对冲风险,因美国胁迫而对华增设较高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的可能性较低;欧盟关键领域管控与供应链多元深化并行;日韩在战略领域妥协但维持部分合作;俄罗斯在能源资源与经贸领域深化对华合作。未来不同情景下,中国出口市场转移趋势不同,新兴市场承接潜力大,同时面临地缘政治、贸易规则差异等挑战。

      摘要

      在全球贸易政策深度调整、中美贸易摩擦持续的大背景下,非美区域在全球供应链重塑进程中扮演着愈发重要且关键角色。

      东盟凭借低成本劳动力与贸易优惠政策,吸引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成为供应链转移枢纽。欧盟在中高端技术领域与中国协作,同时谋求战略自主、降低对美依赖。日韩与中国构建新型跨境产业链,平衡美国技术管制与对华贸易。俄罗斯与中国基于地缘政治,形成资源技术互补模式。此外,拉美、中东、澳洲、非洲等区域也凭借自身优势,在资源供应、转口贸易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各非美区域与中国的贸易依存度、供应链关联及消费需求偏好差异明显。东盟与中国贸易关系高度互补;欧盟部分关键原材料和机电产品依赖中国;日韩对中国市场依赖度高,在半导体、化工等中间产品贸易往来频繁;俄罗斯在能源出口和轻工业品进口上与中国联系紧密。

      面对美国施压,各区域反应不同。东盟以经济利益优先,借助RCEP深化区域合作,通过“迂回式”供应链和转口贸易规避关税,因美国胁迫而对华设高额贸易壁垒概率较低。欧盟在关键领域限制中国投资,但同时吸引中国绿色技术企业设厂,推动供应链多元化。日韩在战略领域配合美国,但传统产业维持对华供应链合作,以“技术中立”保留合作空间。俄罗斯在西方制裁下,在能源资源与经贸领域深化对华合作,能源和农产品贸易增长,本币结算规模扩大。

      展望未来,在加速区域化、多极贸易集团、全球经济放缓等不同情景下,中国出口市场转移趋势各有不同,新兴市场承接潜力巨大。然而,地缘政治冲突、贸易规则差异等问题也将给全球供应链的稳定发展带来诸多新的挑战。

机构: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胡玉玮/周之瀚 日期:2025-05-05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