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星(600118) 2024年报及2025Q1点评:单季度收入持续回暖,有望借商业航天之东风焕发新生机
中国卫星(600118)
事件:4月12日,中国卫星公告,2024年公司营收(51.56亿元,-25.06%),归母净利润(0.28亿元,-82.28%),扣非归母净利润(0.05亿元,-96.67%)。4月30日,中国卫星公告,2025年一季度公司营收(4.42亿元,+33.58%),归母净利润(-0.24亿元,同比减少277.33万元)。
全年收入和净利润持续承压,24Q4和25Q1单季度收入有所回暖
2024年,公司营收(51.56亿元,-25.06%)、归母净利润(0.28亿元,-82.28%)、扣非归母净利润(0.05亿元,-96.67%)、毛利率(11.77%,-0.12pcts)以及净利率(-0.59%,-3.06pcts)等主要财务指标均有所下降,主要原因包括:受用户需求计划调整延迟等因素影响,公司传统业务的新签订单减少;部分合同因签订时间较晚,导致结算收入有所下降,而备产准备等固定支出正常发生;受业务转型调整、部分产品升级换代、市场竞争激烈等影响,部分子公司本年度发生亏损。此外,公司资产减值损失额(0.9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0.79亿元)同比显著增长,主要原因包括:受部分项目进度推迟未达节点验收条件影响,公司合同资产减值损失额增加;子公司航天智慧因业务转型,前期在政府泛安全领域形成的无形资产已无法为新领域发挥有效作用,基于谨慎性原则,航天智慧对前期形成的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全额计提了减值准备。
单季度看,2024Q4公司营业收入(34.82亿元,+8.54%)同比有所增长,归母净利润(0.4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0.51亿元)同比扭亏为盈。2025Q1公司营业收入(4.42亿元,+33.58%)同比再次实现显著增长,主要系商业航天项目的宇航部组件交付量同比增加。
我们认为,尽管受多重因素影响,公司近年来收入和净利润持续承压,但随着公司单季度收入的持续回暖,公司主要财务指标有望在2025年逐季度修复。
主要费用稳中有降,研发投入持续加大
费用方面,2024年公司主要费用稳中有降。其中,销售费用(0.43亿元,-34.50%)同比下降,主要系子公司航天恒星科技对部分组织机构职能进行了优化;管理费用(3.94亿元,+0.45%)同比持平;财务费用(-0.0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0.26亿元)同比有所增长,主要系利息收入减少所致;研发费用,即费用化研发投入(1.14亿元,-26.68%)同比显著减少,主要系报告期子公司的研发投入主要为资本化的研发投入。
研发投入方面,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总额(4.69亿元,+21.25%)持续增长,主要投入的项目包括某通信综合应用系统(一期)等项目,其中,多个重要的资本化研发项目预计在2025年内完成。同时,公司研发人员数量(1217人,+3.49%)进一步提升,研发人员数量占比(38.52%,+4.12pcts)接近四成。2025年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5Q1研发投入总额(0.19亿元,+58.01%)显著增长。我们判断,随着公司多个研发项目的完成,公司持续多年的研发投入有望加速产生经济效益,并逐步体现在利润表中。
经营性现金流有所回暖,存货和合同负债持续增长
2024年,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3.1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7.51亿元)有所回暖,主要系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所支付的现金同比减少所致。从更具前瞻性的资产负债相关数据看,2024年公司存货(22.42亿元,+19.18%)和合同负债(11.05亿元,+9.50%)均有所增长,2025年Q1存货(25.13亿元,+15.05%)和合同负债(11.27亿元,+3.19%)再次实现增长,我们判断,公司现阶段正处于积极备产阶段,订单有望逐步体现在未来的利润表中。
总体来看,我们认为,尽管近年来公司收入和净利润持续承压,但2024Q4和2025Q1收入同比有所恢复,存货和合同负债持续增长,伴随着研发投入逐步产生经济效益,公司收入和净利润有望在2025年逐季度修复。
公司是航天五院控股上市公司,业务涵盖宇航制造和卫星应用
公司是航天科技集团下属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简称“航天五院”)控股上市公司,旗下有航天东方红、航天恒星科技等多家具有竞争力的企业,研制与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深圳、西安等地,具备关键系统、核心部组件与产品的研制交付能力以及为用户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和信息/数据服务能力。
公司业务范围包括宇航制造和卫星应用两大业务板块,报告期内的业务情况如下:
1、宇航制造
卫星系统研制方面,2024年公司有序推进卫星研制任务,全年成功发射24颗小/微小卫星,包括鹊桥二号中继星、北京三号C星星座、东方慧眼高分01星、阿曼智能遥感卫星等。
宇航部组件制造方面,星载导航产品和载人飞船、货运飞船等空间站配套宇航单机产品按计划交付;卫星互联网星座组网星载荷产品完成组批生产;按计划完成载人月球探测任务TTE芯片流片;完成90余万片空间太阳电池生产及交付。
2、卫星应用
①卫星应用技术设备制造
卫星通导遥终端产品方面,高通量终端持续稳定批量供货,中星26系统入网终端数量稳定增加;北斗三号民航追踪监视终端通过适航认证,进入国产大飞机选装目录;中标中石油北斗导航能源安全生产综合监管系统项目第二期第一批任务;开展内蒙、湖南示范项目售后运维任务。
大型地面应用系统集成方面,国际气象卫星接收处理系统完成海外交付;国际遥感项目地面系统顺利交付;中科院海外站项目现场验收测试完成;中标生态环境部“援外气候变化监测系统项目”。
无人机系统集成方面,无人值守无人机在祁连山国家公园开展三北防护工程业务化巡检;辽宁省海洋灾害观测能力提升无人机采购项目完成交付验收;云南电网无人机无信号区域卫星自动巡检等项目落地;布局低空物流应用相关产品。
②卫星应用服务
卫星综合运营服务方面,完成140套广播电视节目安全传输,完成以“中非合作论坛”“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为代表的各类安播保障任务;风四数据广播上行站等综合运营业务运行稳定。
信息系统及综合应用平台方面,新疆卡拉麦里国家公园“空天地”监测能力提升项目顺利验收;水利部重大科技项目顺利结题验收;西藏多源一站式获取与服务平台顺利竣工验收;哈尔滨沿江泵站及宁波镇海一体化排水项目落地;行业用天、仿真及数字化等卫星应用业务持续开展,多个体系用天软件工程项目落地;数字化医疗建设与运营持续推进。
我们认为,公司在宇航制造和卫星应用等领域均具备较强的技术储备优势和前瞻性布局优势。近年来,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及“商业航天”,随着多个商业航天政策逐步落地、新建星座建设提速,以航天科技集团为代表的央企也在积极拥抱商业航天,商业航天产业有望迎来长期高景气发展。公司作为航天五院控股上市公司,有望借力商业航天的东风焕发新生机。
聚焦高质量发展目标,履行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使命责任
2025年4月8日,公司发布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自愿性公告,表示将聚焦公司高质量发展目标,切实履行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使命责任,围绕提升经营质量、推动科技创新、加强投资者沟通、完善公司治理等方面提高上市公司质量。4月12日,公司发布2024年度“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的年度评估报告。2024年以来,公司积极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有关要求,响应上交所的倡议,积极开展“提质增效重回报”专项行动。
我们认为,公司作为央企控股的上市平台,有望持续响应中央关于持续提升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的有关要求,加强市值管理,持续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盈利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
投资建议:
1.公司作为航天五院控股上市公司,在宇航制造和卫星应用等领域均具备较强的技术储备优势和前瞻性布局优势,同时是国内少有的卫星整星制造的上市公司,具备一定的稀缺性。
2.短期看,资产减值等因素造成的对利润表的短期冲击有望逐步消退;长期看,在商业航天产业长期高景气发展的背景下,公司潜在市场空间依旧广阔,市场关注度有望持续提升。
3.公司作为央企所属上市公司,有望持续响应中央关于持续提升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的有关要求,加强市值管理,为公司带来更高的估值溢价。
基于以上观点,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7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54.60亿元、60.46亿元和68.00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52亿元、1.16亿元及1.88亿元,EPS分别为0.04元、0.10元、0.16元。由于公司是航天产业下游的主机厂,故采用PS估值法,给予目标价31.05元,维持“买入”评级,目标股价分别对应2025-2027年6.72倍、6.07倍及5.40倍PS。
风险提示
卫星应用下游市场需求不及预期;卫星发射节奏不及预期;商业航天产业发展不及预期;公司产品受行业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盈利能力或出现进一步下滑;资产减值损失的改善不及预期。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