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田微(301183) 业绩拐点已至,微棱镜+光隔离器开启增量空间

股票资讯 阅读:2 2025-05-12 22:14:50 评论:0

  东田微(301183)

  投资要点

  事件:2025年4月22日,公司发布2024年年报和25年一季报。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97亿元,同比增长69.20%。归母净利润5582万元,同比增长271.02%。25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56亿元,同比增长26.88%,归母净利润2009.80万元,同比增长155.43%。

  事件分析:

  市场拓展成效显著,营收利润均大幅增长。公司专业从事各类精密光学元器件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可分为应用于摄像头模组的成像类光学元器件以及应用于激光雷达、光通信传输设备的通信类光学元器件,产品涉及智能手机、车载电子、智能安防、5G基站、数据中心、等多个应用领域。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97亿元,同比增长69.2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582万元,同比增长271.02%,成功实现扭亏为盈。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5505万元,同比增长250.35%。研发方面,公司24年重点开发了激光雷达光学元器件、Z-Block波分复用组件、光隔离器组件以及手机微棱镜等,重点布局玻璃冷加工工艺,进一步提升模具加工能力以及热压成型工艺。2024年研发费用3,805.83万元,同比增长16.20%。25年一季度,公司延续增长态势,公司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1.56亿元,同比增长26.88%,归母净利润2009.80万元,同比增长155.43%,环比增长28.47%。

  手机成像元件地位稳固,旋涂滤光片快速规模出货。公司是国内安卓手机滤光片领域领军企业,根据潮电智库统计,2024年公司红外截止滤光片组件出货量居国内第一,拥有成熟的真空蒸发镀膜、磁控溅射镀膜、半导体旋涂等成膜工艺和德国莱宝、日本光驰等先进镀膜设备,可实现最小0.8nm带宽的极窄带滤光片。影像技术是智能手机升级的最重要方向之一,潜望式镜头包括旋涂滤光片、微棱镜等部件,可在保持手机轻薄的同时大幅提高远摄能力,其中旋涂滤光片主要用于改善成像质量,减少不必要的光谱成分,提高图像的清晰度和色彩还原度,微棱镜结构可通过多次反射来延长光路,实现高倍数的光学变焦。22年公司就已实现旋涂滤光片的小批量出货,24年,公司抓住智能手机整体出货量回暖和国产智能手机市占率提升的市场机遇,积极扩大产能,成功抢占市场份额,带动成像类光学元器件产品实现收入45,947.35万元,同比增长65.10%,其中高端智能手机的旋涂滤光片产品实现大批量出货,为成像类光学元件板块带来了较大的业绩增量,目前旋涂滤光片渗透率仍低,在中高端手机市场仍然有巨大的增长空间。此外23年以来公司立项开发手机微棱镜业务,联合客户共同开展工艺技术攻关,搭建自动化生产线,快速推进产品的研发、送样、量产和交付。

  电信市场稳健发展,光隔离器等多产品线布局扩展数通市场。公司通信类光学元器件主要包括应用于接入网传输设备的各类GPON滤光片、TO管帽,应用于波分复用器件的WDM滤光片及组件,如CWDM/DWDM/LWDM/MWDM/CCWDM、z-block组件,以及应用于光模块的光隔离器组件等。17-22年,公司研发并量产GPON滤光片、TO管帽以及各类WDM滤光片等产品拓展光通信领域,24年,公司成功拓展光隔离器产品线,由电信市场进入数通市场,光隔离器是高速光模块中的必备组件,其市场需求随着高速光模块出货量增加而快速增长,目前公司WDM、z-block、隔离器等产品已在数通市场实现批量出货,2025年公司将继续完善数通产品线,购置设备,增加人员,扩充产能,提升产品交付能力,快速抢占市场份额。2024年公司通信类光学元器件产品收入12,399.37万元,同比大幅增长101.65%,除主要产品GPON滤光片、管帽出货量大幅增加外,更受益于高速光模块的WDM滤光片、激光雷达光学元器件、光隔离器等新产品销售带来的业绩增量。

  投资建议:公司专业从事各类精密光学元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成像侧,2024年公司红外截止滤光片组件出货量居国内第一,同时高端智能手机的旋涂滤光片产品实现大批量出货;通信侧,成功开发光隔离器、z-block,由光通信电信市场拓展到数通市场。24年公司已实现营收同比增长69.2%,25年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26.88%,我们从24年和25年一季度的业绩延续性上来看,认为公司将保持较高的成长空间,预测公司2025-2027年收入9.78/14.50/19.74亿元,同比增长63.8%/48.3%/36.1%,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0/1.52/2.06亿元,同比增长96.8%/38.2%/35.5%,对应EPS1.37/1.90/2.57元/股,PE33.6/24.3/18.0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新产品研发不及预期;上游原材料供给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