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审视 债市还在“定价”基本面吗

股票资讯 阅读:4 2025-09-06 16:38:44 评论:0
  本报告导读:

      三个角度的审视:基本面定价债市的颗粒度,微观主体定价能力的变化,财政政策的主导作用提升

      投资要点:

      7月以来国内市场风偏显著改善,“看股做债”的行情整体延续。债市是否不再定价基本面?我们认为,当前有必要重新审视债市定价的基本面逻辑和边际变化,思路主要是三个层次:首先,债市利率“基本面”定价是一个区间的概念。特别是在低利率环境中,债市感知到的行情“大幅波动”,和经济逻辑下利率“大幅波动”的颗粒度并不一致。“基本面”定价(结合自然利率和通胀)的债市利率应该以一个区间的形态出现,±20BP 都是很合理的范围。但在低利率情况下,10BP 级别对债市就是很大的波动。在基本面定价区间内,目前因情绪波动+资金流出(股债跷跷板)造成前期下行量(30-40BP)回吐,叠加年内银行间总计降息可能在10-20BP,10 债利率短期回弹至1.75-1.85%是正常现象,且后续中枢较难有效向下突破。

      从行为金融的角度看,债市“定价基本面”要依赖微观主体,当前能“定价经济现实”的做多力量受限。面对权益走强的挤压,能够逆势推动债市利率中枢下行的机构,主要是银行、保险和对冲资金。

      银行“贷款偏弱,买债补充”,有推动长债利率下行的动力,但其定价能力已边际弱化:负债端资金流出且银行间中长期资金成本偏高;政策变化不利于银行兑现利率下行;年末频繁博弈利率波段的积极性可能也偏低。保险是定价超长端债券重要力量,且其有负债端长久期和刚性收益要求的特征,决定了其更看重债券资产的票息收益,倾向于逆势“高点入场”,越跌越买。但近期权益的走强使得其对“高”刚性收益的定义必然提升。多资产中可以灵活切换的资金(例如券商自营、私募和养老金年金等),目前是否会加仓债券资产的决定权在权益的走势,且其对债市的支撑较难扩散至除超长债之外的资产。

      财政走向台前是重要边际的变化,会动摇利率长期下行的逻辑基础。国内“长期低利率”的叙事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疫情前欧美“低利率新常态”的简单复刻。而疫后的海外经验表明,如果财政政策维持审慎,货币政策需要独自对冲中长期结构性压力,利率可能会长期延续下行(但实际上对经济的托举效果较为有限);但如果货币政策的券种相对下降,财政政策的上限打开,财政加力成为常态之后,通过政府加杠杆(投资、收购、发钱)、提高风险资产的“赚钱效应”,搭配反内卷等政策提升涨价预期,即使短期内实际经济数据(特别是社融)并未反弹,利率下行的趋势都可能停滞。即考虑到财政姿态的可能变化,长期低利率的逻辑并非“自然”成立。当然,利率下行趋势减缓不一定立即转为利率大幅上行,但债市在低利率低静态收益环境下,如果没有明确的利率下行-资本利得扩张预期,做多资金“不进则退”,中长期债市持续偏弱的概率会越来越大。

      综合而言,我们认为宏观政策层面“财政主导、货币配合”的格局正在逐步确立,利率长期持续下行的逻辑已经被动摇,且短期内机构行为主导下债市冲击前低的动力不足。后续债市可能进入中枢震荡上行但波动逐步增大的阶段,但这并不意味着债市中的投资机会会消失。利率中枢上行意味着静态收益将逐步回归,波动增大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未来财政发力和通胀波动,这可能导致债市震荡兼具波幅增大和波动周期拉长的特征,反而更适合资管类机构参与。

      风险提示:流动性超预期收紧;经济修复大幅加速;债券供给放量。 机构:国泰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唐元懋/杜润琛/孙越 日期:2025-09-06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