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策略:风好正是扬帆时 民企出海新征程
股票资讯
阅读:5
2025-09-09 09:37:05
评论:0
在全球第五次产业转移的大趋势下,中国不再是过去承接产业的国家,反而成了向外转移产业的重要力量。从微观层面看,“走出去”出海已经成了很多企业增长的关键亮点,其中民营企业表现格外亮眼,成为中国出海浪潮里的主力军。2024 年私营企业的出口额占了全国总出口额的64%,2023年非国企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占比提升至48%;还有许多民企在港股筹集资金,在海外建工厂、投入研发、优化供应链,为出海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
在出海地的选择上,报告对高端制造、中低端制造及生产性服务业三大领域的目的地进行量化评估:
中低端制造业围绕劳动力要素,优先选择东南亚(印尼、越南等)、拉美(墨西哥、巴西)等人力成本低、物流效率适配的“成本洼地”;高端制造业聚焦创新投入与产业协同,适配新加坡、德国等创新生态优的发达国家及越南、马来西亚等与中国企业合作深的东南亚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如上游研发设计、中游供应链管理、下游品牌营销)则与制造业转移同步且更关注市场需求,倾向新加坡、美国等服务贸易强、创新产出高的发达经济体及阿联酋、印度等专业化服务突出的区域节点。
民营企业从产品出海、产能出海到品牌出海,每一步都走得扎实有力:
「1」2001 年至今:产品出海,中国制造占领全球。中国加入WTO 后,民营企业出口额一路上涨,战略层面有两大起步方式:其一为代工切入模式,承接国际大牌订单,和国际品牌合作设计研发,许多消费电子、纺织服饰企业凭这招快速进入全球供货体系,如申洲国际;其二是靠差异化打开局面,向海外细分市场进行设计与技术创新,或针对特定地区做本地化开发,如传音控股。中国出口结构不断升级,“新三样”出口的崛起标志着产品出海从数量驱动转向质量驱动。
「2」2018 年至今:产能出海,大争之世的供应链本土化。伴随美国301 调查计划对华加征关税并限制投资,一轮产能出海潮就此开始,中国先进制造的影响力也从2018 年显著凸显。成功的产能出海需要伴随组织能力的出海,许多企业建立了高度授权的区域团队,更加注重在出海过程中持续学习与知识沉淀,演进成了更为灵活、渐进式的“小步快跑”策略。2018 年以来电力设备、汽车、电子、机械等行业的上市公司投资地多元,在不同区域市场建立多个支点,形成具有弹性与适应性的全球网络。
「3」2023 年至今:品牌出海成为新方向,未来增量空间显著。背后三条逻辑主线:
一是制造业话语权提升,企业将微笑曲线中部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外移,集中资源扎根研发、设计(左端)与品牌运营、销售(右端)等高附加值环节,如华为、比亚迪、小米等公司在核心技术与品牌建设上的突破;
二是数字产业实力输出,包括跨境电商“四小龙”构建“供应商—平台—消费者”的全球数字贸易短链,成为全球数字基建重要组成;
三是文化软实力赋能,通过IP 破圈实现国潮全球共鸣,例如泡泡玛特以自有IP 结合本土叙事推动潮玩出海,《黑神话:悟空》《哪吒2》等文化产品也打开国际市场,国潮元素成为跨文化链接的媒介。
品牌出海未来增长空间巨大,企业层面重点关注:一是产品力,看产品在全球市场有没有竞争力;二是品牌建设,包括海外消费者对品牌的熟悉度、海外销售渠道的覆盖情况,以及品牌文化能不能融入当地;三是本地贡献能力,比如海外工厂的大小、现代化水平,以及为当地提供的就业岗位等;四是产业链纵向一体化能力,即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程度较低,有利于出海业务扩大利润空间。
我们综合考虑上市公司行业地位、出海相关性(涵盖当前出海占比与未来出海前景),兼顾不同行业领域的均衡覆盖,并结合分析师自下而上推荐,筛选出一系列能够代表中国出海的民企领军者,作为「民企出海20 组合」,供各位投资者参考。
风险提示:海外政策与合规层面存在不确定性;市场认知偏差易引发经营风险;汇率波动可能带来汇兑损失;海外运营存在供应链风险。 机构: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有限公司 研究员:王雪蓉/陆灏川/牟瑾瑾/王胜 日期:2025-09-08
在出海地的选择上,报告对高端制造、中低端制造及生产性服务业三大领域的目的地进行量化评估:
中低端制造业围绕劳动力要素,优先选择东南亚(印尼、越南等)、拉美(墨西哥、巴西)等人力成本低、物流效率适配的“成本洼地”;高端制造业聚焦创新投入与产业协同,适配新加坡、德国等创新生态优的发达国家及越南、马来西亚等与中国企业合作深的东南亚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如上游研发设计、中游供应链管理、下游品牌营销)则与制造业转移同步且更关注市场需求,倾向新加坡、美国等服务贸易强、创新产出高的发达经济体及阿联酋、印度等专业化服务突出的区域节点。
民营企业从产品出海、产能出海到品牌出海,每一步都走得扎实有力:
「1」2001 年至今:产品出海,中国制造占领全球。中国加入WTO 后,民营企业出口额一路上涨,战略层面有两大起步方式:其一为代工切入模式,承接国际大牌订单,和国际品牌合作设计研发,许多消费电子、纺织服饰企业凭这招快速进入全球供货体系,如申洲国际;其二是靠差异化打开局面,向海外细分市场进行设计与技术创新,或针对特定地区做本地化开发,如传音控股。中国出口结构不断升级,“新三样”出口的崛起标志着产品出海从数量驱动转向质量驱动。
「2」2018 年至今:产能出海,大争之世的供应链本土化。伴随美国301 调查计划对华加征关税并限制投资,一轮产能出海潮就此开始,中国先进制造的影响力也从2018 年显著凸显。成功的产能出海需要伴随组织能力的出海,许多企业建立了高度授权的区域团队,更加注重在出海过程中持续学习与知识沉淀,演进成了更为灵活、渐进式的“小步快跑”策略。2018 年以来电力设备、汽车、电子、机械等行业的上市公司投资地多元,在不同区域市场建立多个支点,形成具有弹性与适应性的全球网络。
「3」2023 年至今:品牌出海成为新方向,未来增量空间显著。背后三条逻辑主线:
一是制造业话语权提升,企业将微笑曲线中部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外移,集中资源扎根研发、设计(左端)与品牌运营、销售(右端)等高附加值环节,如华为、比亚迪、小米等公司在核心技术与品牌建设上的突破;
二是数字产业实力输出,包括跨境电商“四小龙”构建“供应商—平台—消费者”的全球数字贸易短链,成为全球数字基建重要组成;
三是文化软实力赋能,通过IP 破圈实现国潮全球共鸣,例如泡泡玛特以自有IP 结合本土叙事推动潮玩出海,《黑神话:悟空》《哪吒2》等文化产品也打开国际市场,国潮元素成为跨文化链接的媒介。
品牌出海未来增长空间巨大,企业层面重点关注:一是产品力,看产品在全球市场有没有竞争力;二是品牌建设,包括海外消费者对品牌的熟悉度、海外销售渠道的覆盖情况,以及品牌文化能不能融入当地;三是本地贡献能力,比如海外工厂的大小、现代化水平,以及为当地提供的就业岗位等;四是产业链纵向一体化能力,即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程度较低,有利于出海业务扩大利润空间。
我们综合考虑上市公司行业地位、出海相关性(涵盖当前出海占比与未来出海前景),兼顾不同行业领域的均衡覆盖,并结合分析师自下而上推荐,筛选出一系列能够代表中国出海的民企领军者,作为「民企出海20 组合」,供各位投资者参考。
风险提示:海外政策与合规层面存在不确定性;市场认知偏差易引发经营风险;汇率波动可能带来汇兑损失;海外运营存在供应链风险。 机构: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有限公司 研究员:王雪蓉/陆灏川/牟瑾瑾/王胜 日期:2025-09-08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