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创微纳(688002) 2025年中报点评:红外光电业务快速增长,多维感知构筑新增长逻辑
睿创微纳(688002)
事件:公司8月29日公告,2025年H1公司实现营收(25.44亿元,+25.82%),归母净利润(3.51亿元,+56.47%),扣非归母净利润(3.28亿元,+57.96%),毛利率(50.72%,+1.26pcts),净利率(11.37%,+2.83pcts)。
红外及光电业务快速增长,营收与净利润创历史新高
2025年H1公司实现营收(25.44亿元,+25.82%)快速增长,主要系红外热成像及光电业务销售收入增长所致。归母净利润(3.51亿元,+56.47%)与扣非归母净利润(3.28亿元,+57.96%)快速增长。公司营收与归母净利润均创历史新高。毛利率(50.72%,+1.26pcts)有所提升,净利率(11.37%,+2.83pcts)有所提升,主要系公司三费费用率(12.19%,-3.43pcts)有所下降、投资收益(1733.10万元,+8.42%)有所增加,信用减值损失(3895.84万元,同比减少9361.26万元)大幅减少等原因所致。
从2025年Q2来看,公司实现营收(14.07亿元,同比+38.67%,环比+23.82%)快速增长,归母净利润(2.05亿元,同比+114.25%,环比+40.72%)与扣非归母净利润(1.96亿元,同比+110.12%,环比+47.77%)均实现大幅增长,毛利率(54.57%,同比+2.31pcts)有所增长,净利率(12.50%,同比+5.52pcts)有所增长,主要系公司三费费率(11.20%,-3.44pcts)有所下降、投资收益(1080.79万元,+17.19%)快速增长、信用减值损失(3990.03万元,同比减少7640.53万元)大幅减少等原因所致。
研发投入快速增长,合同负债及存货显示在手订单充足
费用方面,报告期内,公司费用管控良好,三费费用率(12.19%,-3.43pcts)有所下降,具体来看,销售费用率(4.58%,-0.97pcts)、管理费用率(6.81%,-2.28pcts)、财务费用率(0.80%,-0.18pcts)均有所下降。研发费用(5.08亿元,+36.95%)与研发人员数量(1738人,+26.31%)快速增长。公司在研项目围绕下一代非制冷红外芯片及探测器、机芯模组、特种及智能装备、微波毫米波芯片、激光器件等领域,有望不断拓宽公司发展维度,创建新的业绩增长点,保持核心竞争力。
现金流方面,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3.18亿元,同比减少2.44亿元)大幅增加,主要系销售商品导致的现金流入增加所致;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9.94亿元,同比减少6.90亿元)大幅减少,主要系购买理财产品现金流出同比增加所致;筹资活动现金流净额(1.06亿元,同比增加2.09亿元)大幅增加,主要系同比取得借款增加及支付股份回购款减少所致。
其他财务数据方面,截至2025年H1,公司合同负债(1.63亿元,+29.15%)快速增长,存货(19.62亿元,+11.86%)快速增长。结合公司以销定产模式,我们判断,公司2025年在手订单整体充裕,正在积极备货备产。
红外+微波/激光多领域布局,军民用应用市场广阔
公司深耕红外、微波、激光等多维感知领域,形成了红外业务为主,微波、激光等多维感知领域逐步突破的新格局。产品包括MEMS芯片、ASIC处理器芯片、红外热成像全产业链产品和激光、微波产品及光电系统,广泛应用于夜视观察、人工智能、卫星通信、自动驾驶、无人机载荷、机器视觉、智慧工业、公安消防、物联网、智能机器人、激光测距等领域。
2025年H1,公司各业务板块业绩情况如下:
(1)红外热成像设备:2025年H1实现营收(24.03亿元,+36.56%)快速增长,营收占比94.48%,毛利率(52.94%,-0.78pcts)基本维持稳定。
(2)微波射频:2025年H1实现营收(0.75亿元,-65.88%)明显下滑,营收占比2.94%,毛利率(9.53%,-9.76pcts)明显下降。
(3)其他业务:2025年H1实现营收(0.66亿元,+53.34%)快速增长,营收占比2.59%,毛利率(16.11%,-12.62pcts)明显下降。
同时,公司加速拓展全球民用及消费市场,报告期内,海外市场收入5.85亿元,营收占比23.01%。
从业务开展情况来看,各业务领域进展如下:
(1)在红外热成像设备领域,报告期内,公司建立了第一个红外图像开源平台,搭建了基于非制冷红外热图的AI检测算法开发平台,扩建多传感器融合+AI边缘计算平台。公司8μm系列1920×1080、1280×1024及640×512面阵三款产品已进入量产阶段;持续优化10μm与12μm系列产品,推动性能提升与批量应用。光子器件方面,持续推进多款InGaAs探测器的批产验证,研制了面向卫星通信的和面向光电吊舱的InGaAs探测器。持续完善多维感知+AI布局,不断探索与推进在车载红外热成像、低空安全监测等领域的应用。产能建设方面,红外探测器制造平台年产能已达600万只;晶圆级热成像制造平台年产能增至500万只;热像仪整机年产能提升至100万只。
(2)微波射频领域,公司于2018年开始涉足相控阵天线子系统及地面监视雷达整机等微波业务,并于2021年和2024年先后收购无锡华测合计71.87%的股权,布局T/R组件业务。公司分别组建了MMIC技术和产品研发团队以及硅基毫米波芯片团队。报告期内,公司开展了化合物半导体集成电路及硅基毫米波集成电路研发平台建设,完善了设计平台、微组装线和产品测试线。完成了卫星互联网宽带终端中频芯片的项目验收,基于自研核心芯片及先进相控阵天线技术,开展Ku及Ka频段低轨卫通相控阵终端产品研制,完成多款有源相控阵天线原型机的测试验证。
(2)激光领域,激光测距产品线布局铒玻璃激光器、铒玻璃测距模组、半导体测距模组。铒玻璃激光器能量覆盖100μJ-1mJ,测距模组最大测程覆盖1~20km,产品可用于民用无人机、光电吊舱转台、边海防、户外手持观测等多个领域。
此外,从公司几个重要子公司情况来看:
①睿创微电子:主营业务为集成电路芯片及产品生产和销售。2025年H1实现营收12.20亿元,净利润1.96亿元。
②睿创智造:主营业务为智能仪器仪表制造和销售。2025年H1实现营收22.90亿元,净利润0.59亿元。
③无锡华测:主营业务为红外光学窗口研发、生产和销售。2025年H1实现营收0.75亿元,净利润-0.07亿元。
④齐新半导体:主营业务为智能光电传感器研发中试平台。2025年H1实现营收0.62亿元,净利润-0.70亿元。
股权激励+员工持股+分红+引入战略投资者,激发企业长期发展活力
公司2025年4月25日发布《2025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拟向258名激励对象授予126.34万股限制性股票(占总股本0.28%),授予价格为28.39元/股。根据股权激励公司层面的业绩考核目标值,以2024年主营业务收入为基数,2025-2026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不低于15%和30%(分别对应主营业务收入49.63亿元、56.10亿元)。
公司2024年5月18日发布《2024年员工持股计划》,资金总额上限为2050.00万元股票总数上限约为69.89万股(约占总股本的0.16%)。截至2024年10月1日,已完成股票购买。
分红方面,公司2025年4月11日发布《未来三年股东分红回报规划(2025-2027年)》,在符合利润分配原则、保证公司正常经营和长远发展的前提下,在满足现金分红条件时,公司以现金方式分配的利润不少于当年实现的可分配利润的10%,或连续三年以现金方式累计分配的利润不少于该三年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的30%。2025年7月2日,公司发布公告,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人民币0.80元(含税),合计拟派发现金红利3589.59万元(含税)。
此外,根据公司公告,2025年9月2日,公司股东、董事李维诚先生(减持前持有总股本的9.23%)与浙江产投旗下基金杭州产投致兴股权投资合伙企业签署了《大宗交易协议》,转让股权占总股本的1.64%。本次股权转让已完成,后续浙江产投将支持公司积极开展战略合作,协同公司进一步做大做强。
投资建议
公司深耕非制冷红外成像领域,具有红外探测器芯片、热成像机芯模组和红外热像仪整机产品研制与批量生产经验,在行业中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我们的具体观点及投资建议如下:
(1)在特种装备领域,伴随“十四五”末及“十五五”来临之际,下游订单需求节奏有望迎来改善,公司作为防务领域重要的配套供应商,且在具备较强的核心技术优势的背景下,未来业绩有望持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2)公司红外热成像、微波、激光等产品有望在户外消费、低空经济、工业检测、智能汽车、卫星通信等领域接力将有望释放更大的行业需求,同时海外业务拓展使公司整体市场天花板持续抬升,多维增长曲线逻辑清晰。
(3)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重点投入红外、微波、激光等多维感知+AI技术领域,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持续拓展潜在市场空间。
(4)公司积极开展股权激励、员工持股、分红、引入战略投资者等举措,有效地将股东利益、公司利益和核心团队个人利益绑定,同时提振投资者信心,谋求多领域合作与长远发展,有效促进公司整体市值管理健康开展。
基于以上观点,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7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51.20亿元、59.94亿元和69.13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11亿元、8.54亿元及10.06亿元,EPS分别为1.54元、1.86元、2.19元。基于公司所处行业地位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我们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军品交付不及预期、民品及海外市场拓展持续性不及预期、军工客户采购需求存在波动性。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