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axi正重塑汽车出行市场

股票资讯 阅读:2 2025-09-23 18:35:54 评论:0

  我们认为:Robotaxi不是简单去“替代司机”,而是真正从底层技术创新来实现对汽车共享出行的体验变革,从而带来汽车共享出行市场的商业模式-竞争格局-产业链利润分配的重塑。

  复盘“巡游出租车—网约车”历史,我们认为: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创新,网约车确实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巡游出租车时代“打车难、打车贵”的痛点,提升了用户的打车效率,优化了社会生产关系但没有改变本质,而且最终“供给大于需求”反而造成了行业内卷,司机-出租车公司-网约车平台都陷入了“盈利困境”,尤其是聚合平台入局后。

  Robotaxi如何破局?Robotaxi是AI时代物理世界非常重要的智能体,将乘客安全的从A点到B点的送达是其基本任务,而未来更重要的是:如何发挥“第三移动空间”优势?比如:1)乘客不仅获得标准化的司机驾驶水平(未来智驾技术成熟后大概率会好于人类司机开车水平),而且获得私密空间体验;2)乘客可以将路上时间有效转换工作或消费场景等。技术-政策-成本三重驱动Robotaxi商业化加速。L4级自动驾驶技术逐步成熟,多传感器融合实现无盲区感知,Waymo事故率较人类驾驶员降低超80%。政策体系日益完善,2024年20个城市入选“车路云一体化”试点,推动测试向规模化运营跃升。硬件成本持续下探,百度第六代车BOM降至20.46万元,激光雷达单价下探200美元区间。各方玩家积极卡位:滴滴/曹操等网约车巨头依托运营数据推进技术/运营落地;小马智行、萝卜快跑、文远知行等专营公司聚焦算法迭代;特斯拉、Waymo等国际龙头加剧全球竞争,行业加速迈向数据驱动新阶段。我们预计Robotaxi将以“人车价值共创”的产品模式重塑市场,显著优化成本结构,我们预计2030年中国Robotaxi市场规模达831亿元(对应50万辆Robotaxi保有量),2035年突破7096亿元(对应250万辆Robotaxi保有量),成为汽车共享出行市场新的增长极,长期空间具备数万亿元市场(考虑对巡游车/网约车/C端车保有量的持续替代)。

  Robotaxi究竟如何估值?

  每一轮新的科技革命在产业前期或诞生新估值方式,在产业后期会回归常态化PE估值。互联网时代前期【用户数市值法】是核心估值方式,前期企业未实现持续盈利核心变量是用户数的增长。AI智能车时代前期我们认为或可以考虑【智能体创收市值法】:

  估值公式:智能体创收能力=智能体保有量*智能体能力等级(参照人类职业差异),也即影响估值高低我们认为最大变量是【智能体能力等级】,这个差异是非线性变化的。

  而Robotaxi我们认为是AI智能车前期非常重要率先落地的载体,应当采用这种估值方式。单台Robotaxi创收能力越高(能替代人类的范畴越大)则对应估值系数越高。

  AI智能车产业链投资标的?

  Robotaxi产业链我们认为是未来5年AI智能车板块的最佳投资主线。按照产业利润分配重要性:

  第一类:一体化模式:特斯拉/小鹏汽车-W(后期或考虑找合作伙伴)/千里科技(联盟制)

  第二类:技术提供商+运营分成模式:地平线机器人-W/百度集团-SW/小马智行/文远知行

  Momenta/元戎启行

  第三类:传统网约车的转型:滴滴出行(用户运营+转型技术),曹操出行(用户运营+车辆管理)/如祺出行,大众交通/锦江在线(车辆管理)等

  第四类:车辆的生产商:北汽蓝谷/广汽集团/上汽集团等(预计后续更多车企加入)

  第五类:核心硬件供应商:检测(中国汽研+中汽股份等)/芯片(地平线机器人-W+黑芝麻智能)/域控制器(德赛西威/均胜电子/科博达/经纬恒润-W等)/传感器(舜宇光学科技/禾赛-W/速腾聚创)/线控底盘(伯特利/耐世特/浙江世宝)/智能车灯(星宇股份)/玻璃(福耀集团)

  风险提示:政策落地不及预期;技术迭代不及预期;国际竞争加剧风险。


东吴证券 黄细里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