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银存款增加对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的双刃剑效应
摘要:
近年来,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以下简称“非银存款”)规模显著增长,居民储蓄通过理财、基金等渠道向非银金融机构“搬家”趋势加剧。这一变化源于多重因素共同作用:存款利率持续下行推动居民追求更高收益、资本市场回暖提振投资信心、以及居民“储蓄惯性”改变等。该趋势对金融机构影响显著。对银行而言,非银存款虽利率较低并能增厚其中间业务收入,却也导致负债稳定性下降、流动性管理压力加大,尤其使中小银行息差收窄、信用分层加剧。而非银金融机构在迎来规模扩张、收入结构优化及传统业务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资产端收益压力增大与信用风险管理难度上升的挑战。总体来看,存款“搬家”为资本市场注入活力,也对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正文:
一、居民存款“搬家”,非银存款增加
非银存款是除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等存款类机构外,证券、保险、信托、基金、金融租赁和期货公司等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放在银行体系的资金,存款主体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资金来源涵盖客户资金存款、保户储蓄及投资款、资产托管、交易结算、同业拆借、保证金等。非银存款变动,直接反映金融体系内资金流动情况,也映射出市场利率变动、投资倾向变化。
近年来,非银存款呈现出显著增长趋势,尤其2025年以来,非银存款规模扩张更加明显。2025年前八个月,非银存款累计增加5.87万亿元,占同期人民币存款增量的28.63%;其中2月和7月,非银存款单月分别增加2.83万亿元和2.14万亿元,处于历史新高水平;2025年8月,非银存款新增1.18万亿元,虽环比减少,但同比仍多增0.55万亿元。
通常情况下,居民户当月新增人民币存款规模高于非银金融机构,这与银行的吸储功能和居民储蓄意识强密不可分,但近年来居民存款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甚至出现减少。2025年7月,居民存款减少1.1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多减少了7,800亿元;8月,居民存款仅新增1,100亿元,同比少增6,000亿元。这种“一增一减”的资金流动格局,表明居民储蓄正在向非银金融机构转移。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