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量价质”跟踪(二十):新型政策性工具放量,存款季节性流出

股票资讯 阅读:1 2025-11-14 12:43:43 评论:0

  投资要点:

  事件:中国人民银行公布10月金融数据。10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8.5%(前值8.70%),社融口径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长6.3%(前值6.4%),金融机构口径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长6.5%(前值6.6%)。M2与M1分别同比增长8.2%与6.2%(前值为8.4%与7.2%)。据《金融时报》报道,10月企业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3.1%(9月为3.1%),个人住房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1%(9月为3.1%),同比分别下降40BPS与8BPs。

  信贷与政府融资放缓,新型政策工具放量。10月社融口径人民币贷款减少201亿元,同比少增3166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2200亿元,同比少增2800亿元。社融口径人民币贷款出现继7月后,年内第二次减少的现象,主要反映实体经济需求端偏弱,部分也与10月工作日较少有关。企业信贷方面,企业中长期贷款增加300亿元,同比少增1400亿元企业短期贷款减少1900亿元,同比变动与去年同期相同,环比下滑较多,或反映服务业经营贷贴息政策效果淡化;票据贴现增加5006亿元,同比多增3312亿元,反映银行主动加大贴现力度以维持信贷总量稳定。受益于政策对绿色债、科创债的支持,10月企业债券表现较好,新增2469亿元,同比多增1482亿元。委托贷款放量,单月新增1653亿元,同比多增1872亿元,主要是由于新型政策性工具以委托贷款形式落地。新型政策工具全部用于补充资本金,杠杆效应较强,虽然发放首月对企业信贷的拉动有限,但后续将对信贷产生积极影响。居民融资方面,中长期贷款减少700亿元,同比少增1800亿元,与10月房地产市场下行趋势相符;短期贷款减少2866亿元,同比少增3356亿元,一方面或是信用卡消费需求较弱,另一方面或是经营贷净偿还较多。政府融资方面,今年财政靠前发力,10月政府债券发行力度明显放缓,当月新增4893亿元,同比少增5602亿元。

  信贷更加聚焦于结构优化,关注Q4新型政策性工具对信贷的撬动效应。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专栏《科学看待金融总量指标》指出:随着金融市场发展,社会融资渠道多元化,在社融、货币供应量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的同时(当前这个条件是完全满足的),贷款增速略低一些也是合理的。在监管对金融总量增长诉求淡化的背景之下,后续信贷增长的看点在于存量政策落实。一方面,产业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仍有额度,有望支撑相关领域信贷增长;另一方面,5000亿元新型政策工具已于10-11月全部落地,将用于支持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消费基础设施等领域,有望撬动银行配套中长期贷款。信贷结构方面,预计居民领域仍会向消费、经营领域倾斜,对公领域向小微、科创、资本市场、绿色等领域倾斜,以配合消费、科创、民生等领域的支持性财政、产业政策组合。

  跨季后存款季节性流出,货币供应量增速放缓。10月M2与M1均有所回落,二者剪刀差从年内高位收敛,这一现象与存款季节性流出、信贷和政府债派生放缓、基数抬升等因素有关。结构上来看,新增个人存款与非金融企业存款均低于去年同期,非银存款则高于去年同期,变动方向上与7-8月相同,与9月相反。这一现象主要有以下原因造成:跨季后资金季节性流出银行;信贷与政府债增速下降,导致货币派生放缓;10月债市属于反弹市,或吸引部分存款流入理财市场;税收大月财政账户从实体抽离部分资金。

  贷款利率稳定,息差压力趋缓。根据《金融时报》报道,10月企业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3.1%,个人住房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1%,均环比持平,与政策利率走向一致。下半年,货币政策较为克制,在当前利率条件下,预计2025年息差下行压力将明显小于2024年。鉴于价格指数持续偏弱,汇率压力明显减弱,不排除年内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届时若息差压力加大,按照贷存联动规律,存款利率将继续跟进,息差受影响中性。

  投资建议:政府融资驱动由强变弱,关注11-12月新型政策性工具对信贷的撬动效果。政策利率总体上对息差较为友好,预计2025年息差下行压力将明显小于2024年。现阶段银行业零售资产风险拐点有待进一步确认,但参照此前制造业、对公房地产业不良周期的演进路径,预计整体资产质量依然稳定。Q3市场风险偏好回升,银行板块调整明显,当前板块股息优势再度体现,对中长期资金吸引力增强。部分国有行创新高,对板块有一定示范效应,建议关注板块修复机会。

  风险提示:制造业贷款、经营性贷款风险快速上升;债市大幅调整导致中小银行投资收益明显承压;贷款利率快速下行导致息差大幅收窄。


东海证券 王鸿行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