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金融观察(2025年年报)

股票资讯 阅读:1 2025-11-25 22:17:58 评论:0

  2024年以来,地缘政治冲突和贸易保护主义日益加剧,人工智能与数字化革命加速发展,全球债务压力居高不下,国际经贸格局和金融体系正处在深刻变革时期。亚洲凭借庞大的人口规模和多元的经济结构,彰显出“稳定锚”和“增长极”的双重定位:2024年实际GDP增长4.3%,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0%。亚洲既是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支柱,更是动荡时代中的稳定力量。

  同时,亚洲内部的分化日益凸显。这种分化并非偶然,而是全球经济格局深刻变革、各经济体内部经济结构和宏观政策调整共同作用的结果。分化与演进,正是当下亚洲经济和金融的真实写照和时代特征。

  经济增长:南亚领跑、梯次发展。2024年,南亚地区GDP增长5.9%,其中,印度GDP增速达到6.5%。中亚地区在能源与基建投资驱动下,GDP增长5.2%。东南亚在出口修复和FDI流入的拉动下,GDP增速达4.8%。东亚地区受内部和外部需求波动影响,GDP增长3.9%,较上年有所放缓,但经济体量占比仍超过60%。此外,受地缘政治冲突拖累,西亚地区GDP增速放缓至2.4%。

  外商直接投资:东南亚增速领先、其它地区有升有降。2024年,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外商直接投资流入规模小幅下降3%,为6045亿美元,在全球占比约40%。其中,东南亚地区FDI流入规模同比增长9.7%,创历史新高;西亚地区小幅增长4.7%,主要得益于阿联酋的FDI流入规模增长较快。东亚地区FDI流入规模同比下降12%,但规模仍居亚洲首位。

  汇率市场:多数贬值、少数升值。在美联储货币政策宽松不及预期、美国加征关税等因素影响下,2024年至2025年上半年,在统计的38种亚洲货币中,3种货币贬值超过10%,19种货币贬值幅度在10%以内,16种货币因政策支撑或经济复苏对美元升值。未来,亚洲各经济体经济韧性与政策应对将成为影响汇率走势的关键变量。

  货币市场:整体宽松、增速有别。2024年年中以来,除个别经济体外,亚洲经济体货币市场短期利率整体下行,但不同经济体的货币供应量增长却呈现分化特征。中国、越南、新加坡、沙特和泰国广义货币增速加快,而印度、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广义货币增速有所放缓。这背后是亚洲各经济体的政策取向与经济基本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股票市场:香港领跑,涨跌互现。2024年至2025年上半年,亚洲多数地区股票指数上涨。其中,中国香港恒生指数累计上涨41%;新加坡海峡指数、越南胡志明指数、日本日经225指数和韩国综合指数分别上涨22%、22%、21%和16%;中国上证综合指数上涨16%;而泰国SET指数、沙特全股指数和印尼雅加达综指分别下跌23%、6%和5%。未来,随着美联储进一步降息,全球资金流入新兴市场,亚洲股市有望继续受益。

  财政政策:整体积极、赤字不同。2024年以来,在地缘政治冲突、美国关税政策等影响下,亚洲经济体财政政策整体较为积极,但财政赤字率的变化有所不同。2025年,44个亚洲经济体中有36个存在财政赤字,其中20个经济体的财政赤字率较2024年有所上升。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18个经济体中,有16个存在财政赤字,其中8个财政赤字率较2024年上升;南亚地区的6个经济体全部存在财政赤字,赤字率较2024年有所下降;中亚和西亚地区的20个经济体中,14个存在财政赤字,其中7个赤字率上升。

  需要强调的是,分化并不意味着混乱或者失灵,而恰好是亚洲经济体在应对全球性挑战时,根据自身国情所做出的不同选择的必然结果。未来,亚洲经济金融体系将在分化中继续演进,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区域分工与产业转移将成为亚洲经济金融的新支柱。RCEP实施后,区域内贸易和投资红利不断释放,2024年RCEP成员间贸易总额同比增长约3%,作为供应链核心的中间品贸易占区域内贸易总额的比重提高到68.3%。在贸易摩擦、地缘冲突和绿色转型推动供应链重构的背景下,亚洲正在由“世界工厂”向完整价值链跃升。这种格局既降低了对外依赖,也显著增强了亚洲供应链的弹性与韧性,为亚洲跨境金融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


亚洲金融合作协会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