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专题研究:本次南向流入有何异同?
核心观点
三大因素驱动今年以来南向持续流入港股:一是外部环境预期变化,二是国内经济与地产市场出现积极信号,三是DeepSeek 出圈使南向积极配置港股科技龙头。本次南向流入逻辑与19-21 年初相似,但也有特异性。机遇在于本轮中国AI 产业周期位置更早期、后续发展空间或更大,且核心标的集中在港股,本轮港股相对行情或更显著;挑战在于外部环境或更复杂,全球市场高波动性环境下影响中国资产韧性的扰动因素或增多。目前南向主要流入“含AI”标的,流出部分资源品红利,我们认为尚未定价广谱周期性复苏。往前看南向对港股科技标的或仍有约4000 亿港元配置空间;若市场进一步定价国内广谱周期性复苏,南向有望进一步流入,且或向消费标的扩散。
三大因素驱动本轮南向资金流入港股
今年以来南向已流入港股约4000 亿港元、而24 年全年约8000 亿港元,目前南向占港股主板交易占比约25%。三大因素或驱动本轮南向流入港股:1)外部环境预期的“概率分布”转变,截至目前海外关税实际情况与年初市场预期相比程度较为缓和;2)经济、地产数据出现积极信号,多项数据指向经济企稳,国内地产市场走势也有所回暖、且风险房企处置释放积极信号;3)DeepSeek 的出圈改变全球对中国AI 产业的预期和全球资产配置逻辑、叠加阿里等主要AI 标的入选港股通,驱动南向配置具备AI 产业景气和稀缺性的港股龙头,春节后阿里连续6 周成为南向主要流入标的。
本次南向流入逻辑与19-21 年初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本次南向流入逻辑与19-21 年初有相似之处:1)18 年贸易摩擦后, 19 年外部扰动逐渐趋缓;2)国内经济在19 年起逐步企稳,随后在20 年中国率先控制疫情后复苏;3)新经济产业当时快速发展,叠加19 年起同股不同权标的纳入港股通与中概股回港上市浪潮,南向流入具备产业逻辑与稀缺性的新经济标的。本轮行情也有不同之处:机遇在于,目前AI 产业周期位置更早期、后续发展空间更大,且核心标的集中在港股,推动本轮港股相对行情或更显著;挑战在于,外部环境(贸易摩擦、全球地缘等)相较彼时或更复杂,全球市场高波动性环境下影响中国资产韧性的扰动因素或增多。
目前南向或尚未定价较为广谱的周期性复苏
尽管多项数据显示国内经济已初现企稳迹象,目前市场仍尚未定价较为广谱的周期性复苏。包括南向在内的投资者仍对宏观叙事有所分歧,3 月经济数据或将成为检验经济企稳成色的关键。结构上,南向近期主要流入“含AI”标的,对资源品红利则有流出迹象,原因或为:1)相关商品价格仍未出现明显上行趋势;2)筹码上,此前内资筹码明显超配资源品与电信红利,后续或相对缺乏南向流入弹性,而含有互联网龙头的传媒、商贸零售等行业目前仍被低配;3)本轮南向对港股的持续流入伴随AH 溢价的持续收敛、而2019-2021 年初AH 溢价整体趋势上行,红利资产的估值性价比本轮不明显。
往前看,南向对港股科技标的或仍有约4000 亿港元配置空间目前国内AI 产业发展与港股科技股财报或持续支撑科技股行情走势,有望继续吸引南向持续配置。不过,截至3 月21 日,南向仍低配大市值标的与互联网板块,对传媒(含腾讯)和商贸零售(含阿里)的低配比例约2.6%、5.8%。参考2019-2021 年南向对信息技术行业由低配转向小幅超配,假设此后南向平配传媒与商贸零售,对应仍有约4000 亿港元配置空间(以目前市值计算)。倘若后续市场进一步定价国内广谱周期性复苏,则南向或将进一步增配港股,且结构上有望从科技向消费类标的形成扩散。
风险提示:数据测算误差、历史经济规律失效。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