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博弈狂飙!底层逻辑及行业影响分析
2025 年4 月3 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等关税”政策,对进口自所有国家的商品征收10%的关税,针对中国征收34%的进口关税,并取消小额关税豁免。对此,中国迅速采取包括报复性关税、出口管制等在内的反制措施,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34%关税。4 月8 日,特朗普政府宣布在34%的基础之上再次对中国加征50%的关税。4 月9 日特朗普表示将对中国关税征收提升至125%。
从特朗普政府综合博弈的政策特点来看,结合上一轮中美贸易摩擦的走势,后续通过中美通过谈判缓和关税摩擦的可能性较高。
特朗普政府“对等关税”政策本质是经济民族主义与地缘战略的混合产物,征收逻辑的本质是以关税为筹码,试探各国底线,寻求对自身最有利的谈判结果。同时差异化豁免与选择性施压策略引发全球产业链“重新站队”,将贸易问题与地缘政治绑定。中国的应对策略既坚守多边主义底线,又通过市场多元化和国际协调构建战略韧性。当前在冲突持续升级与动态博弈格局不断变化的基础上,90 天的关税延迟期或将成为缓冲窗口,既为各方保留了核心谈判筹码的存续效力,又构建了战略决策的过渡空间。
对于经济而言,2019 年以来净出口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越趋明显,成为GDP增长的重要支撑,2024 年拉动GDP 增长1.52 个百分点。若特朗普关税持续升级并落地,直接贸易及转口贸易将进一步承压,净出口或由拉动项转为拖累项。对债市而言,“对等关税”的实施将通过“避险情绪+经济放缓”逻辑支撑债市行情,但货币政策的外溢约束(如汇率、资本流动)可能限制收益率下行空间。对企业信用基本面而言,鉴于中美关税博弈尚处于对峙期初,且呈升级演绎态势,对美出口依存度高的行业或面临出口持续受阻,供过于求格局可能加剧,如轻工制造及纺织服饰业、低值耗材及部分原料药等医药生物业、通信设备制造、汽车零部件及家电等行业信用水平阶段性承压,并沿着产业链向关联影响行业传导。上述行业内,企业溢价能力弱且盈利空间窄的企业,亦将面临较大债务压力。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