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纬锂能(300014) 年报点评:业绩符合预期,储能出货持续高增长
亿纬锂能(300014)
事件:4 月 17 日,公司公布 2024 年年度报告。
投资要点:
公司业绩符合预期。2024 年,公司实现营收 486.15 亿元,同比下降 0.35%;营业利润 46.96 亿元,同比下降 3.08%;净利润 40.76亿元,同比增长 0.63%;扣非后净利润 31.62 亿元,同比增长14.76%;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 44.33 亿元,同比下降48.90%;基本每股收益 1.99 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11.30%,利润分配预案为拟每 10 股派发现金红利 5.0 元(含税),全年业绩符合预期。其中,第四季度营收 145.65 亿元,同比增长 9.89%,环比增长 17.56%;净利润 8.87 亿元,同比增长 41.73%,环比下降15.64%。2024 年,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合计 9.14 亿元,其中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 9.84 亿元,而 2023 年为 14.78 亿元。2024 年按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收益 6.07 亿元,占利润总额的13.08%。目前,公司的主要业务是消费电池(包括锂原电池、小型锂离子电池、圆柱电池)和动力电池(包括新能源汽车电池及其电池系统)和储能电池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全球新能源汽车持续增长,我国动力电池全球市占率持续提升。根据 Clean Technica 数据:2023 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售 1368.58万辆,同比增长 35.84%。2024 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合计销售1724.16 万辆,同比增长 25.98%,占整体市场 22%份额;2025 年1-2 月销售 247.50 万辆,同比增长 30.40%。SNE Research 统计显示:2023,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 705.5GWh,同比增长 38.6%。2024 年,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 894.4GWh,同比增长 27.19%;Top10 中中国企业入围 6 家,6 家中国企业市场占比 67.08%,较2023 年提升 3.59 个百分点;其中亿纬锂能以 20.3GWh 位居全球第 9,市场占比 2.27%。总体预计 2025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装机仍将保持两位数增长。
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持续增长,我国动力电池产量出口占比提升。中汽协和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显示:2024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合计销售 1285.90 万辆,同比增长 36.10%,合计占比40.92%。2025 年 1-3 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 307.30 万辆,同比增长 47.10%,合计占比 41.15%。伴随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增长及动力电池出口增加,我国动力电池和其他电池产量持续增长。2024年我国动力电池 和其他电池合计产量 1096.80GWh,同比增长40.96%,其中出口 197.1GW。2025 年 1-3 月,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合计产量 326.3GWh,累计同比增长 74.90%;其中出口61.50GWh。我国动力电池装机 Top15 显示,2024 年亿纬锂能以18.70GWh 位居第 5,市场占比 3.43%。2024 年 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2025 年 1 月,商务部等印发《关于组好 2025 年汽车以旧换新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 2025 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政策。叠加动力电池上游材料价格回落至相对合理区间,我国新能源汽车竞争力和性价比提升,总体预计 2025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仍将保存两位数增长,对应动力电池需求将持续增长。
公司动力电池量增价跌,预计 2025 年营收恢复增长。公司动力电池技术体系包括三元和磷酸铁锂,主要产品包括 46 系列大圆柱、方形铁锂、方形三元、大型软包三元电池等。2024 年,公司动力电池出货 30.29GWh,同比增长 7.87%,增速低于行业水平,主要部分乘用车大客户车型销量不及预期;测算其均价为 0.633 元/Wh,同比下降 25.91%;对应动力电池营收 191.67 亿元,同比下降20.08%,在公司营收中占比回落至 39.43%,产品均价下滑主要系上游材料价格下降及动力电池行业竞争加剧。
预计 2025 年公司动力电池业绩将恢复增长,主要基于:一是全球及我国动力电池需求将持续增长。二是公司在动力电池领域具备一定行业地位。三是在乘用车领域新增公告的多款配套车型,将陆续交货入市。同时,公司持续强化在商用车领域的优势,2024 年公司在商用车电池国内市场占比 12.15%,位居第 2,并于 2024 年 5 月发布商用车开源电池品牌。四是公司产业链协同已显成效,有助于提升全球业务竞争力。2024 年,公司印尼红土镍矿湿法冶炼项目已投产,年产能 12 万吨镍金属、1.5 万吨钴金属;公司 11 万吨碳酸铁锂合资项目实现满产并全部产能已供应公司。
公司储能电池显著放量,预计 2025 年持续高增长。公司储能电池产品包括大铁锂、方形铁锂、圆柱铁锂电池,涵盖电芯、模组、系统到 BMS 等全方面产品及解决方案。近年来,公司储能电池出货持续高增长,且在公司营收中占比显著提升。2024 年,公司储能电池出货量 50.45GWh,同比增长 91.90%;对应储能电池实现营收190.27 亿元,同比增长 16.44%,在公司营收中的占比由 2022 年的 25.98%提升至 2024 年的 39.14%。通过第四代超薄叠片工艺与三维集流技术,公司核心产品 Mr.Big 系列 600Ah+储能电芯实现能量效率 96.2%,其配套储能系统采用极简结构设计与智能热管理技术,可降低储能电站全生命周期成本超 30%。2024 年 12 月,公司 60GWh 超级工厂投产;马来西亚工厂储能项目稳步推进,预计2026 年初开始量产,支持海外全球交付。根据 InfoLink 数据统计:2024 年全球储能电芯企业 Top10 中,我国有 9 家企业上榜,其中公司储能电芯出货量稳居全球第二位,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全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突破 315GWh,同比增长超 60%,其中中国、北美及欧洲市场贡献全球 75%新增装机容量。我国通过顶层设计系统推进产业升级,2024 年全年累计发布储能专项政策 600 余项,2025 年重点实施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优化工程与电力市场机制改革,为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奠定基础。根据 S&P Global CommodityInsights 预测,2025-2028 年全球储能新增需求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 15%以上;以中东、东南亚为代表新兴市场,正快速崛起,成为新增长极。结合公司储能产品行业地位、产能布局及行业增长预期,预计 2025 年公司储能电池仍将持续增长。
公司消费电池营收恢复增长,预计 2025 年稳步增长。公司消费电子主要包括锂原电池、小型离子电池和圆柱电池,其中锂亚硫酰氯电池、电池电容器(SPC)两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持续引领市场。2024 年,公司消费电池实现营收 103.22 亿元同比增长23.44%,营收占比提升至 21.23%。2024,公司消费类小圆柱电池持续深化与大客户合作,多个细分市场份额稳步提升,实现满产满销,单月销量突破 1 亿只;积极拓展新兴市场,在 BBU 数据中心备电、eVTOL、无人机及飞行器等领域与头部客户建立合作开发关系;机器人领域部分客户已完成样品交付和组装,锂亚硫酰氯电池在机器人编码器后备电源中已批量使用;成都小圆柱电池工厂已投产,马来西亚小圆柱工厂进展顺利,预计 2025 年初建成投产。伴随产能释放及新兴市场逐步放量,预计 2025 年公司消费电池将持续增长。
公司盈利能力提升,预计 2025 年仍将提升。2024 年,公司销售毛利率 17.41%,同比提升 0.38 个百分点,主要系电池上游原材料价格总体承压,总体利好下游电池企业;第四季度毛利率为 17.48%,环比第三季度回落 1.53 个百分点。2024 年公司分产品毛利率显示:动力电池毛利率为 14.21%,同比回落 0.16 个百分点;储能电池为14.72%,同比回落 2.31 个百分点;消费电池为 27.58%,同比提升3.85 个百分点。公司坚持技术创新驱动发展,2024 年研发投入29.42 亿元,同比增长 7.71%,在公司营收中占比 6.29%,为近三年的新高。如公司全固态电池已完成小软包电池组装工艺开发,百MWh 中试线预计 2025 年投入运行,计划于 2026 年推出主要用于混合动力领域的高功率全固态电池。结合公司行业地位、原材料价格走势,以及公司营收组成变化,预计 2025 年公司盈利能力仍将提升。
关注战略合作协议执行进展。2025 年 2 月 7 日,公司与海博思创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同意建立 2025-2027 年度电芯产品战略采购合作关系,预计采购总量为 50GWh,双方承诺以国内市场合作为基础,协同开拓海外市场业务,并积极探索在产能等领域的深度合作。近 3 年来,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10 余项,总体均在履行中。另外,2025 年 3 月,公司收到小鹏汇天的供应商定点开发通知书,公司将为小鹏汇天提供下一代原理机低压锂电池,是公司在低空经济领域市场开拓的又一重要成果。
回购彰显公司发展信心。2024 年 2 月,公司公布回购股份议案:公司使用自有资金以集中竞价方式回购股份,用于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回购资金总额不低于 1 亿元、不超过 2 亿元。截止2025 年 1 月 17 日:公司累计回购股份 2,251,380 股,占公司当前总股本的 0.1101%,最高成交价为 55.00 元/股,最低成交价为36.31 元/股,成交总金额为 100,027,226.80 元(不含交易费用),本次回购股份已实施完成。
维持公司“增持”投资评级。预测公司 2025-2026 年摊薄后的每股收益分别为 2.48 元与 3.02 元,按 4 月 18 日 39.99 元收盘价计算,对应的 PE 分别为 16.14 倍与 13.23 倍。目前估值相对行业水平合理,结合行业发展前景及公司行业地位,维持公司“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不及预期;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汇率大幅波动。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