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化工行业研究:反内卷专题:软约束和强管控并行,“统一大市场”推进尤为关键
核心观点
这一轮反内卷有两大变化需要重点关注:其一行业自发反内卷先行,其二明确坚持统一大市场。虽然反内卷的“强管控”仍在酝酿中,但名义库存以及实际库存都已超12个月同比正向变化,虽然不能指引库存周期机会,但体现出下行悲观预期有所修复。此次如果强管控能够有效落地,很多产品的周期波动属性将明显降低,带动估值体系发生改变。
投资逻辑
在发展过程中,低基数阶段,供需变化需要有需求的大幅支撑;高基数阶段,供给端的有效变化往往更快见效。从需求变化的情况看,经济体量大,发展具有一定的惯性,当需求增速逐步进入新区间内,想要扭转增速,需求投入的大量的资源;化工作为吃穿住行用多个领域的中上游环节,下游布局广,单一需求领域的变化,能够对直接上游产生影响,但产业链越向上,影响逐级减弱,虽然需求端的大变化仍然足以对化工行业产生明显影响,但短期看供给的政策影响在现有环境背景下更为直接。
化工作为典型的周期性行业,“反内卷”的必要性尤为突出,供给端的变化有望带动行业形成本质性变化。化工的供给和需求的匹配错位形成了明显的周期属性,2020年以来,化工复合投资增速达到13.62%,企业追求规模化和一体化布局,高盈利转化为高投资,行业供给压力大幅提升,形成明显的产能过剩压力。从破局的角度看,供给端的管控是速度快、管控力度和效果更为明显的方式,预估化工将是重点进行“分内卷”的领域。
在供给侧反内卷的“强限制”落地过程中,化工的排序未必前一前二,但“软约束”有望在中短期弥补政策时间差。
化工由于其复杂向,反内卷执行有必要,且有迫切性,但化工行业的复杂性也使得化工难以成为传统周期行业内率先落地强约束的行业。但纵观此轮反内卷的行业环境,反内卷的发展从供给侧“强限制”向“软约束”进一步延伸,通过行业自发协同等方式,有望在中短期弥补政策时间差,在先期带动部分行业成为反内卷“表率”。
化工行业的供给侧抓手相对较多,能够通过环保、安全整治、能耗管控、落后产能淘汰等方式形成供给侧约束。化工具有一定的生产特殊性,比如涉及到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化工多数产品需要进入化工园区生产,项目申报需要严格把关,装置运行需要安全平稳,生产废物需要合规处理,因而在化工行业,供给侧的管控抓手相对较多。新项目严审批、规划再审查、落后项目淘汰将有望成为中期供给端强约束的“三把利剑”。
供给侧约束如果能够有效持续落地,这一轮后部分化工品属性将有明显改变。化工产品之所具有明显的周期,核心在于供需错配,此次供给侧如果能够形成长期有效的强约束,在企业决策、技术壁垒和项目审理都呈现出明显的不同,从而根本上改善周期性产品供给端投放的长期趋势,带动周期性产品也能够获得较长时间的盈利空间。
投资建议
有历史协同或者尝试协同的行业具有的软约束基础;
规模过小的产品难以获得政策的重点监管,具有典型监管属性的行业需重点关注;
软约束要求格局集中,特殊的分散度高的行业有望通过强约束改善格局;
新装置产能占比较高的行业,供给的出清难度大,更多依赖需求端消化;
产品有多种生产路线,边际工艺容易形成价格支撑,建议关注低成本工艺。
风险提示
能源价格剧烈波动风险;政策变动或者落地不及预期风险;产能集中释放风险;需求大幅波动风险等。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