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金融数据怎么看

股票资讯 阅读:2 2025-11-14 12:48:40 评论:0
  九月金融数据:

      1) 社融新增8150 亿,增速8.5%(前值8.7%)

      2) 新增人民币贷款2200 亿,增速6.5%(前值6.6%)3) M2 同比增长8.2%(前值8.4%),M1 增速6.2%(前值7.2%)

      核心观点:

      “弱贷+弱债”推动下,新增社融规模不及预期,增速回落开始加快十月,社融新增8150 亿,同比少增5970 亿,不及wind 一致预期。结构上,实体部门信贷减少与政府债净融资同比减少,共同推动了社融的下滑。相比之下,委托贷款与直接融资表现突出,远超上年同期。具体来看,当月实体部门信贷减少201 亿,符合下半年以来的季初月实体部门信贷弱的特征;“非标”里面的委托贷款新增1653 亿(上年同期-219 亿),可能与政策性工具与结构性工具使用有关;新增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大幅减少,结合票据融资来看,反映银行“以票冲贷”行为;企业债新增约2500 亿(上年同期仅987亿),其中,城投债净融资约-525 亿元(上年同期约157 亿),产业债3284亿(上年同期约1430 亿),科创债净融资1567 亿;企业股票融资新增696 亿(上年同期284 亿);政府债融资约5000 亿,同比减少约5600 亿。

      信贷淡季走弱,在“以票冲贷”影响下,居民与企业信贷明显分化十月,新增人民币贷款2200 亿,少于wind 平均预期;同比少增3200 亿,符合季初信贷投放放缓的特征。结构上,居民部门与企业部分信贷投放明显分化。居民信贷方面,继续维持“弱信贷”特征,总量与结构均在走弱。当月,居民信贷减少3604 亿,录得有记录以来的十月最少值。其中,短期贷款-2866亿(上年同期490 亿),中长期贷款-700 亿(上年同期1100 亿)。居民信贷表现出的总量与结构“双弱”局面,在前三季度的季初月也有同样的表现。企业信贷方面,总量转强,但结构堪忧。当月,企业信贷新增3500 亿,同比多增2200 亿。其中,短期信贷与上期持平,中长期贷款300 亿(上年同期1700亿),票据融资大增至5006 亿(上年同期近1700 亿),信贷投放淡季“以票冲贷”的现象充分体现。

      在观察信贷走弱的同时,有两项变化值得关注:一是政策性金融工具产生的拉动作用边际减弱,效果分化。10 月末,发改委表示,5000 亿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已经投放完毕,拉动项目总投资约7 万亿元。相比之下,在该工具集中落地的9、10 两月,企业信贷(包括短期与中长期贷款)新增1.46 万亿,同比仅多增600 亿,并且主要集中在九月。随着该工具的投放额度告罄,企业信贷重新走弱;二是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效果边际减弱。自从八月,财政部等三部委推出《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以来,居民短期贷款并未出现显著改善,9-10 月合计减少1445 亿(上年同期新增约3200 亿)。

      存款基本持平,居民与企业存款较同期大幅减少十月,新增人民币存款6100 亿,同比多增100 亿。结构上,居民存款大幅减少1.34 万亿,同比多减7700 亿,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新增1.85 万亿,同比多增7700 亿。我们在前期报告中提示,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增加不等于券商保证金增加,不能作为居民存款“搬家入市”的直接证据,更多是理财资金推动导致。财政存款新增7200 亿,虽较上年同期多增,但弱于过去三年同期平均水平,财政支出发力仍在持续。企业存款大幅减少超1 万亿,超出历史同期,预计与缴税等有关。

      广义货币供应量上,M1 与M2 增速明显下滑。其中,M1 增速下滑1 个百分点,预计主要是受居民存款减少的拖累;M2 增速下滑0.2 个百分点,M2-社融的增速差与上月持平,M1-M2 剪刀差边际走阔,资金活化的趋势有所放缓。

      结论与启示:

      十月社融降速加快,叠加信贷总量与结构不振,融资形势边际走弱。对此,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释放出明确信号:一是政策重心重新转向“扩内需”,明确表示“持续推动扩大内需,不断增强内生增长动能”、“引导银行稳固信贷支持力度”,预示通过降息来刺激融资需求,仍是可选项;二是明确提出“持续加强对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和金融市场变化的分析监测”、“保持流动性充裕”,说明在银行流动性偏紧的情形下,降准仍有可能。往后看,在高基数的影响下,11、12 月社融增速将加速下行,关注地方政府债务结存限额的发行使用,以及配置资金的时机选择。

      风险提示:海外经济下滑幅度超预期,宏观政策超预期。 机构: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张静静/马瑞超 日期:2025-11-14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