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产业调研报告:如何定义国产好羽绒
中国人御寒材料变迁
羽绒,是指鹅、鸭等禽类的绒毛。在同等重量下,用羽绒御寒比棉花等传统材料更保暖。早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国人就已开始大量养殖水禽,但羽绒直到现代才登上御寒材料的王座。中国第一件羽绒服是如何诞生的?
距今1.8万年前
兽皮
山顶洞人开始缝纫兽皮,制作衣服御寒。
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遗址出土的骨针,成为远古人类缝制兽皮御寒的直接证据。
新石器时代晚期【公元前6000~5000年】
丝绵
中国人开始学会养蚕缫丝,由蚕丝制成的丝绵,填充在衣物中,轻便而保暖。
公元前2世纪的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多件保存完好的丝绵袍和丝绵裤,工艺已经十分成熟。
元贞年间【1295~1297年】
棉花
弹棉工艺成熟,使得制作松软的棉絮成为可能,国人开始大规模用棉花御寒。
元代陶宗仪《辍耕录·黄道婆》中记载:“凡捍(轧棉)、弹(弹棉)、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
20世纪70年代
羽绒
唐朝已经开始用羽毛御寒
中国人使用羽毛制衣的历史可追溯至周朝,羽毛被用于制作礼服。到了唐代,羽毛的保暖功能得以发挥。
《岭表录异》记载,唐朝岭南地区已经开始用鹅的细绒做被子。
羽绒为何没有在古代普及?
有了棉花和丝绵,古人早已凭经验发现,蓬松的纤维是绝佳的御寒材料。在这方面,羽绒更为优越——能以最轻的重量,锁住最大体积的空气。
但驾驭羽绒并非易事。
面料:包裹面料必须足够细密紧实,才能防止细绒钻出——这正是古代纺织技术难以逾越的瓶颈。
养殖:缺乏规模化养殖所需的鸭种和机器,无法形成充足的羽绒供应。而棉花纤维相对更粗,且种植技术成熟、适应性广,从明朝开始,逐渐成为中国主流的御寒材料。
中国第一件羽绒服
随着尼龙等防钻绒面料的应用,羽绒服迎来了大规模发展的契机。中国羽绒服产业的起点,源于一次农业副产品加工的探索。
上世纪50年代,98位上海青年来到江西鄱阳湖畔垦荒创业,逐步发展起规模化的水禽养殖和板鸭加工业。
为了把剩余的鸭绒充分利用,工人们在板鸭厂的羽毛加工车间成功做出中国第一件羽绒服。1972年,鸭鸭品牌正式成立。
同年,鸭鸭在1972年广交会上斩获了大量外贸订单。这次成功的商业试水,催生了以江西共青城为核心的羽绒产业带,开启了中国羽绒服从无到有,并最终布局全国的蓬勃发展历程。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