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就业稳经济新闻发布会学习理解:打好稳就业“组合拳”
事件:4 月28 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稳就业稳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
稳内需、稳就业相辅相成。促消费政策侧重改善服务消费供给,稳投资侧重既有政策落地消费方面,除了继续拨付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资金外,政策后续还将通过建立育儿补贴制度、创设专项再贷款工具等多维发力。发改委副主任赵辰昕透露第二批以旧换新补贴资金已拨付到位,后续仍有1400 亿元待分配额度。服务消费方面聚焦供给侧,央行副行长邹澜表示“着重从服务消费供给侧发力,聚焦文旅体育、餐饮住宿、教育培训等重点领域,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预计配套再贷款工具将加快落地。值得关注的是,赵主任明确表示“将建立实施育儿补贴制度”,此举既可稳定人口长期趋势,又能短期提振相关消费。
投资方面,政策着重加快项目落地,通过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破解资本金缺口问题。本本次发布会实质是对4 月政治局会议决策的深化落实:一方面,发改委提出“力争6 月底前下达2025 年‘两重’建设和中央预算内投资全部项目清单”;另一方面,为解决项目建设资本金不足问题,发改委表示“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从投资方向看,政策重点支持工业软件更新、消费基础设施、充电设施、停车位建设等方面。
多维度挖掘稳就业空间。就业公共服务加码,以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为重点精准施策会议部署的稳就业举措以 "扩容" 与 "增效" 为核心,既注重传统领域挖潜又着眼新动能培育。在就业空间拓展上,政策通过新质生产力、消费热点、重点工程、民生服务四大领域政策激励,同步推进城乡基层、中小微企业岗位开发与大企业集中招聘。政策落实上,既加速兑现稳岗返还、费率降低等存量政策,又以 667 亿元中央补助资金强化保障,更通过提高专项贷款额度、扩大稳岗返还比例等增量政策精准滴灌。
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困难人员三大群体为稳就业保障重心。针对青年就业,17 条专项措施与就业服务攻坚行动着力破解结构性矛盾;面向农民工群体,以工代赈、外出务工与就近就业并重,目标锁定 3000 万脱贫人口务工规模;困难人员帮扶则通过 “两优惠三补贴”政策,包括贷款优惠、税收优惠和培训补贴、岗位补贴、社保补贴等兜牢就业底线。
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更加精准、完善,通过专场招聘、技能培训方式等助力劳动者精准对接。
就业公共服务方面,动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人力资源服务企业,面向受关税影响的城市、园区等,组织专场招聘,定向投放岗位,帮助劳动者转岗就业。在能力建设层面,"技能照亮前程" 行动创新 "四位一体" 培训模式,推动培训与岗位精准对接,尤其针对受关税影响企业开展在岗转岗培训,既提升劳动者竞争力,又助力企业稳岗留工。
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央行继续强化民营经济金融支持和融资配套机制建设作为市场经济重要组成,民营经济对经济短期修复、长期转型均影响较大。2023 年,民营企业占全国企业总量的比例已达92.3%,贡献超五成进出口规模和九成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且我国民营企业与中小企业互为主体,民企90%以上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中90%以上是民企,均指向民营经济是我国稳就业、促内需、推动经济转型的重要参与主体。
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强有力的金融支持或是后续重点。会议中,央行指出运用科技创新再贷款等结构性工具,持续加大对科技、绿色低碳、消费等领域民企的信贷支持,同时要求金融机构稳定信贷投放,避免抽贷断贷,保障外贸民企资金需求。直接融资领域,央行提及发挥债券融资支持工具作用,推广 "两新" 债务融资工具扩大发债规模,推出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服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并完善跨境投融资政策提升外资利用效率等。
融资配套机制建设方面,央行提出推广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研究建立民企增信制度。针对民企融资面临的信息不对称与信用不足难题,信息平台整合税务、交易等多维数据信息共享,或可降低金融机构风控成本;同时,增信制度通过政府担保等机制提升企业信用等级,破解 "不敢贷、不愿贷" 难题。同时,金融与财政、产业政策加强与金融工具联动,从制度层面重塑银企信任关系,为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制度基础。
风险提示:政策变化超预期,经济变化超预期。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