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2025年5月月报:负债增长与产品配置的背离
核心观点
4月银行理财规模回到历史高位。因贸易战冲击,4月份股弱债强,固收为主的银行理财整体受益,规模加权平均年化收益率2.70%,较上月提升,规模也会回升到30.8万亿元,基本接近2022年下半年历史最高水平。因为一季度债券表现不佳,理财总规模缩减近1万亿元;4月以来增长显著,基本达到了2022年“赎回潮”之前规模;当前银行理财增长驱动力在于:一是最近股弱债强下的“跷跷板”效应,二是部分定期存款到期后搬家,三是银行理财自身加大二季度营销力度,力推产品在收益上有竞争力,当前新发理财平均受益基准在2.50%以上,个别会达到3%左右。
但同期理财没有同步于负债端增长做配置。4月银行理财买入信用债力度一般,反而加大了存单、金融二永债配置。判断有两方面,一是当前时点信用债票息缺乏吸引力,目前产品负债端报价2.5%,资产端信用债目前普遍在2%以下,如果不考虑波段带来的交易机会,则当前资产与负债倒挂明显;二是监管政策博弈,考虑之前浮盈释放行为政策上有不确定,银行理财有意控制浮盈释放节奏;后续理财一方面要通过择时获得资本利得,另一方面通过一级市场拿债来协助母行工作,挖掘包括公募基金、ABS在内的多类资产。后续理财行为要观察业务转型与监管政策博弈。如果监管政策执行较为宽松,比如承认一些估值手段创新,理财子大概率会拉长信用债久期,加大金融二永债配置,配置行为终不会迟到;而如果监管政策执行尺度严格,比如严格执行新老划断,年底老产品浮盈释放完毕等政策,理财子大概率拉长负债久期(比如多做定开、封闭式产品),缩短资产久期(比如加大存单、同业存款配置),预计下半年收益基准显著下降,行业规模存在一定下行压力。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货币政策超预期变化、政策监管风险。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