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设备及新能源行业:固态电池产业化提速,关注产业链投资机遇
事件:
近日,多家锂电龙头公布全固态电池研发进展。6月,亿纬锂能在其周年庆典宣布,将在2026年推出能量密度达到350Wh/kg和800Wh/L的全固态电池1.0,在2028年推出1000Wh/L以上的全固态电池2.0。孚能科技在互动平台表示,其第二代半固态电池预计于2025年量产,全固态电池研发进展顺利,能量密度400-500Wh/kg的60Ah硫化物全固态电池计划于2025年底小批量交付。赣锋锂业公告,公司已形成固态电池全链路布局,覆盖硫化物电解质及原材料、氧化物电解质、金属锂负极等关键环节。
点评:
固态电池满足高性能需求,有望受益新应用领域发展。相对传统锂电池,固态电池通过使用如高镍正极、硅基或锂金属负极更高性能、更激进的电池材料体系,可以实现更高的能量密度与充放电倍率,理论上全固态锂电池的电芯能量密度可达900Wh/kg。固态电池采用不可燃固态电解质取代易燃有机电解液,且固态电解质具备较高的弹性模量,在提升电池热稳定性的同时可有效抑制锂枝晶刺破隔膜导致短路的情况,大幅提升电池安全性与循环寿命。因此伴随低空经济与具身智能产业加快推进商业化应用进程,固态电池有望凭借相较传统锂电池更优异的性能而被广泛搭载于eVTOL与人形机器人产品。
固态电池产业链关注度持续提升,产业化进程已呈加速趋势。2024~2025年伴随半固态电池实现装车智己L6以及国轩高科、宁德时代等电池企业与车企陆续发布全固态电池产品方案及产业化应用时点,同时工信部与财政部牵头为全固态电池发展提供60亿元政府基础研发资金支持等支持政策,极大地推动了固态电池从研发向产业化落地的进程。根据欧阳明高院士观点,预计在2027年左右能够实现400Wh/kg的全固态电池量产目标。
材料体系角度,硫化物固态电解质体系已成为较为主流的开发方向。作为固态电池中离子电导率最高、电化学稳定窗口较宽且界面接触机械性能优异的技术路线,各企业均看好其发展潜力,多作为最终技术路线实现目标,现阶段全球超过50%的全固态电解质研发路线为硫化物方向。同时我们观察到部分企业则采取硫化物与氧化物-聚合物复合双体系同时开发的思路,主要考虑到当前硫化物体系原材料价格高且制备工艺复杂等产业化难点可能延后其规模化应用时点,而氧化物电解质成本相对较低且产业链更为成熟易产业化落地,此前卫蓝新能源与清陶能源氧化物半固态电池已实现装车蔚来ET7与智己L6。正负极材料方面,已披露方案的企业正极普遍采用高镍单晶三元,负极普遍采用纯硅或硅碳的硅基负极方案,部分还进一步采用锂金属负极开发方案。
投资建议:伴随eVTOL与人形机器人等领域逐步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以及各企业对全固态电池相关技术方案与产业化应用时点的发布情况,我们认为在新需求的持续催化下,固态电池技术的应用落地有望提前驶入快车道,产业化进程已呈加速趋势,具有固态电池技术先发优势且应用端领先落地的电池企业将主要受益。电池方面,建议关注全固态电池技术储备领先且半固态电池已具备产业化能力的国轩高科;电池材料方面,当前全球主流车企与电池企业采取硫化物电解质+高镍正极的材料体系进行迭代,当前布局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硫化锂材料以及高镍正极材料的厂商有望受益,相关标的为当升科技、厦钨新能;此外固态电解质与正负极之间固-固界面接触面积小且紧密性较差,提升电导率相关辅材如碳纳米管有望受益,相关标的为天奈科技。
风险提示:需求端增长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超预期、公司成本/盈利改善不及预期、海外政策/地缘政治影响超预期以及新技术产业化进程不及预期。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