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解读: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股票资讯
阅读:3
2025-07-08 15:55:18
评论:0
事件
7 月1 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召开,会议研究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等问题。
点评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聚焦“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两大核心议题,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深化经济改革、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部署。
一、会议内容
会议研究内容两个方面,一是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二是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
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基本要求是“五统一、一开放”,即统一市场基础制度、统一市场基础设施、统一政府行为尺度、统一市场监管执法、统一要素资源市场,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聚焦重点难点,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规范政府采购和招标投标,加强对中标结果的公平性审查;规范地方招商引资,加强招商引资信息披露;着力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畅通出口转内销路径,培育一批内外贸优质企业;持续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健全有利于市场统一的财税体制、统计核算制度和信用体系;引导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完善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和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
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高效协同,更加注重产业更新,更加注重人海和谐,更加注重合作共赢。
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发展海洋经济。要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发展海洋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要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推动海上风电规范有序建设,发展现代化远洋捕捞,发展海洋生物医药、生物制品,打造海洋特色文化和旅游目的地,推动海运业高质量发展。要加强 海湾经济发展规划研究,有序推进沿海港口群优化整合。要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接续实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积极推进海域分层立体利用,探索开展海洋碳汇核算。要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加强全球海洋科研调查、防灾减灾、蓝色经济合作。
二、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解读
这次会议,将“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列为核心议题,首次提出“五统一、一开放” 的系统框架,标志着自2022 年《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印发以来,我国市场一体化建设进入制度重构的深水区。
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剧的今天,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具有战略紧迫性。中国拥有14 亿多人口、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超1.8 亿户经营主体,是极具增长潜力的超大规模市场。然而,长期以来存在的地方保护、市场分割、规则差异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这一优势的发挥。
会议部署聚焦六大关键任务,直指市场建设的深层梗阻:
治理低价无序竞争:依法依规整治汽车、外卖等行业“内卷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当前汽车行业利润率已从2024 年的4.3%降至2025 年一季度的3.9%,低价竞争引发零部件质量滑坡和经销商倒闭潮。会议明确要求工信部加大整治力度,建立反垄断执法与公平竞争审查的衔接机制。
规范政府行为边界:强化招标公平性审查,加强对中标结果的评估;规范地方招商引资,要求政策优惠透明化,遏制“超常规优惠”引发的财政负担。南京大学刘志彪教授指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补贴必须透明化、阳光化”,这是消除“政策竞赛”的关键。
贯通内外贸体系:畅通出口转内销路径,培育一批内外贸优质企业。这一部署旨在应对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将中国制造能力与国内市场需求有效对接,为外贸企业开辟“第二赛道”。
优化涉企执法环境:持续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司法部已推动罚款总额下降。通过建立“全国一张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实现经营主体登记与清单管理的无缝衔接。
破解体制性障碍:健全有利于市场统一的财税体制、统计核算制度和信用体系。这一任务直指地方保护主义的经济根源——现行财税体制下地方政府对本地企业的依赖。
重塑干部政绩观:完善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将市场一体化纳入政绩考核鼓励清单。过往侧重财政收入、GDP 增长的考核导向,成为市场内卷的重要诱因。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仍面临三重结构性挑战:
行政性壁垒未根除:部分地区变相强制企业本地注册,通过信用评价、地方标准构筑新隐性壁垒。招标投标领域频现“A 省AAA级企业在B 省降为A 级”的怪象,导致跨区域经营成本居高不下 16。全国政协委员卢国懿调研指出,财税统计制度与统一市场要求存在明显错位。
内卷式竞争恶化生态:低价恶性竞争导致行业利润率持续下滑,汽车行业利润率一年内下降0.4 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价格战迫使零部件采购价年降10%-15%,部分企业退出后引发智能功能维护中断风险,最终损害消费者权益。
区域协同机制不足:沿海发达地区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在市场监管标准、数据共享机制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部分地区把显性审批转向隐性补贴,出现差异化监管等“软干预”现象,抬高了制度性交易成本。
纵深推进的突破路径
政府行为革命,从管控到赋能。建立全国信用联合奖惩平台,推行“风险+信用”分级监管,衔接公平竞争审查与反行政垄断执法。
要素市场化升级,从割裂到协同。数据要素,探索“持有权-加工权-经营权”分置制度。技术要素,建立统一定价评估体系,推动长三角“质量伙伴计划”。劳动力要素,将城乡一体化纳入统一市场体系,通过户籍改革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新市民配备同等公共资源。
区域差异化试验,从分割到联动。推广苏州跨关区模式,建设区域一体化示范区,创新飞地经济治理等。
三、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解读
这次会议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定位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战略,提出“向海图强”的发展路径,是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深化,旨在通过系统性改革推动海洋经济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2024 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 万亿元,占GDP 比重约8%,成为稳增长新引擎。会议将海洋经济提升至“中国式现代化关键支撑”高度,强调其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保障能源安全(如海上风电、深海油气)和拓展“蓝色粮仓”(深远海养殖)的核心作用。
全球海洋经济呈现差异化竞争。欧美主导高端装备与生物医药,中日韩角逐工程装备制造。我国虽在海洋工程装备国际市场份额超70%,但核心科技(如深海探测、生物医药)仍存“卡脖子”环节,亟需通过创新驱动突破技术壁垒。
会议明确六大攻坚领域,配套政策密集出台。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如设立重大科技专项,攻关深海材料、生物基因、智能装备等关键技术(如“梦想”号钻探船)等。
海洋产业集群培育。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推动海上风电规范有序建设,发展现代化远洋捕捞,发展海洋生物医药、生物制品,打造海洋特色文化和旅游目的地,推动海运业高质量发展。要加强海湾经济发展规划研究,有序推进沿海港口群优化整合。
此次会议标志着我国海洋经济从“规模扩张”转向“质效引领”,标志着中国经济改革从“规模扩张”转向“质效引领”,将通过“五统一、一开放”重构市场制度根基,破除行政藩篱,释放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将以“五个更加注重”统筹发展与保护,打造新质生产力增长极。
投资建议
1:关注海洋生物医药、生物制品等海洋产业的发展机遇。
2:关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导致的优胜劣汰和价格上涨机会。
风险提示
1、地缘政治恶化超预期;
2、欧美经济衰退超预期。 机构:国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郝大明 日期:2025-07-08
7 月1 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召开,会议研究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等问题。
点评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聚焦“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两大核心议题,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深化经济改革、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部署。
一、会议内容
会议研究内容两个方面,一是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二是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
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基本要求是“五统一、一开放”,即统一市场基础制度、统一市场基础设施、统一政府行为尺度、统一市场监管执法、统一要素资源市场,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聚焦重点难点,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规范政府采购和招标投标,加强对中标结果的公平性审查;规范地方招商引资,加强招商引资信息披露;着力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畅通出口转内销路径,培育一批内外贸优质企业;持续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健全有利于市场统一的财税体制、统计核算制度和信用体系;引导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完善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和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
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高效协同,更加注重产业更新,更加注重人海和谐,更加注重合作共赢。
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发展海洋经济。要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发展海洋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要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推动海上风电规范有序建设,发展现代化远洋捕捞,发展海洋生物医药、生物制品,打造海洋特色文化和旅游目的地,推动海运业高质量发展。要加强 海湾经济发展规划研究,有序推进沿海港口群优化整合。要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接续实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积极推进海域分层立体利用,探索开展海洋碳汇核算。要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加强全球海洋科研调查、防灾减灾、蓝色经济合作。
二、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解读
这次会议,将“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列为核心议题,首次提出“五统一、一开放” 的系统框架,标志着自2022 年《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印发以来,我国市场一体化建设进入制度重构的深水区。
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剧的今天,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具有战略紧迫性。中国拥有14 亿多人口、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超1.8 亿户经营主体,是极具增长潜力的超大规模市场。然而,长期以来存在的地方保护、市场分割、规则差异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这一优势的发挥。
会议部署聚焦六大关键任务,直指市场建设的深层梗阻:
治理低价无序竞争:依法依规整治汽车、外卖等行业“内卷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当前汽车行业利润率已从2024 年的4.3%降至2025 年一季度的3.9%,低价竞争引发零部件质量滑坡和经销商倒闭潮。会议明确要求工信部加大整治力度,建立反垄断执法与公平竞争审查的衔接机制。
规范政府行为边界:强化招标公平性审查,加强对中标结果的评估;规范地方招商引资,要求政策优惠透明化,遏制“超常规优惠”引发的财政负担。南京大学刘志彪教授指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补贴必须透明化、阳光化”,这是消除“政策竞赛”的关键。
贯通内外贸体系:畅通出口转内销路径,培育一批内外贸优质企业。这一部署旨在应对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将中国制造能力与国内市场需求有效对接,为外贸企业开辟“第二赛道”。
优化涉企执法环境:持续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司法部已推动罚款总额下降。通过建立“全国一张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实现经营主体登记与清单管理的无缝衔接。
破解体制性障碍:健全有利于市场统一的财税体制、统计核算制度和信用体系。这一任务直指地方保护主义的经济根源——现行财税体制下地方政府对本地企业的依赖。
重塑干部政绩观:完善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将市场一体化纳入政绩考核鼓励清单。过往侧重财政收入、GDP 增长的考核导向,成为市场内卷的重要诱因。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仍面临三重结构性挑战:
行政性壁垒未根除:部分地区变相强制企业本地注册,通过信用评价、地方标准构筑新隐性壁垒。招标投标领域频现“A 省AAA级企业在B 省降为A 级”的怪象,导致跨区域经营成本居高不下 16。全国政协委员卢国懿调研指出,财税统计制度与统一市场要求存在明显错位。
内卷式竞争恶化生态:低价恶性竞争导致行业利润率持续下滑,汽车行业利润率一年内下降0.4 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价格战迫使零部件采购价年降10%-15%,部分企业退出后引发智能功能维护中断风险,最终损害消费者权益。
区域协同机制不足:沿海发达地区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在市场监管标准、数据共享机制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部分地区把显性审批转向隐性补贴,出现差异化监管等“软干预”现象,抬高了制度性交易成本。
纵深推进的突破路径
政府行为革命,从管控到赋能。建立全国信用联合奖惩平台,推行“风险+信用”分级监管,衔接公平竞争审查与反行政垄断执法。
要素市场化升级,从割裂到协同。数据要素,探索“持有权-加工权-经营权”分置制度。技术要素,建立统一定价评估体系,推动长三角“质量伙伴计划”。劳动力要素,将城乡一体化纳入统一市场体系,通过户籍改革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新市民配备同等公共资源。
区域差异化试验,从分割到联动。推广苏州跨关区模式,建设区域一体化示范区,创新飞地经济治理等。
三、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解读
这次会议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定位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战略,提出“向海图强”的发展路径,是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深化,旨在通过系统性改革推动海洋经济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2024 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 万亿元,占GDP 比重约8%,成为稳增长新引擎。会议将海洋经济提升至“中国式现代化关键支撑”高度,强调其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保障能源安全(如海上风电、深海油气)和拓展“蓝色粮仓”(深远海养殖)的核心作用。
全球海洋经济呈现差异化竞争。欧美主导高端装备与生物医药,中日韩角逐工程装备制造。我国虽在海洋工程装备国际市场份额超70%,但核心科技(如深海探测、生物医药)仍存“卡脖子”环节,亟需通过创新驱动突破技术壁垒。
会议明确六大攻坚领域,配套政策密集出台。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如设立重大科技专项,攻关深海材料、生物基因、智能装备等关键技术(如“梦想”号钻探船)等。
海洋产业集群培育。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推动海上风电规范有序建设,发展现代化远洋捕捞,发展海洋生物医药、生物制品,打造海洋特色文化和旅游目的地,推动海运业高质量发展。要加强海湾经济发展规划研究,有序推进沿海港口群优化整合。
此次会议标志着我国海洋经济从“规模扩张”转向“质效引领”,标志着中国经济改革从“规模扩张”转向“质效引领”,将通过“五统一、一开放”重构市场制度根基,破除行政藩篱,释放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将以“五个更加注重”统筹发展与保护,打造新质生产力增长极。
投资建议
1:关注海洋生物医药、生物制品等海洋产业的发展机遇。
2:关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导致的优胜劣汰和价格上涨机会。
风险提示
1、地缘政治恶化超预期;
2、欧美经济衰退超预期。 机构:国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郝大明 日期:2025-07-08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