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系列(八):从JOBY和ARCHER看国内EVTOL产业

股票资讯 阅读:4 2025-07-18 12:58:30 评论:0
  本报告导读:Joby 和Archer 作为全球eVTOL 产业的领军企业,其成长路径深受美国成熟航空生态的影响,难以直接复制到国内市场。然而,其发展历程中的一些关键经验,仍值得国内eVTOL 产业的运营者和投资方深入研究和借鉴。

      复盘全球eVTOL 产业发展。2017-2024 年,全球eVTOL 企业数量激增至400 余家,概念机型超1000 款,Joby、Archer 等企业通过SPAC 上市融资超50 亿美元,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

      强劲的融资能力、产业股东的支持、领先的适航认证进展以及全球化的商业布局是Joby 和Archer 成长为头部的关键。Joby 累计融资27 亿美元,股东包括丰田、SK 电信、达美航空等,2025 年Q1 现金及短期投资超9亿美元,FAA 适航认证已完成第四阶段逾50%,并在美英日韩阿联酋等地布局全球市场。Archer 融资44 亿美元,背靠Stellantis、波音、美联航等,现金储备2025 年Q1 超10 亿美元,适航进度紧随Joby,并于2025 年启动“Launch Edition”计划,首批客户包括阿布扎比和埃塞俄比亚、印尼等地,同时加快推进ARC 工厂量产与军方合作,争取尽快实现商业化变现。

      目前国内eVTOL 整机企业可分为四类,与海外头部企业差距明显。四类即初创系(创始团队一般具备航空业背景)、传统通航系(通航飞机制造商切入eVTOL 研发)、汽车系(汽车厂商切入eVTOL 研发)以及学院系(基于高校的技术成果进行产业孵化)。国内外企业主要差距体现在:

      技术代差明显。构型上,海外技术多已收敛至倾转翼,其中Joby 是唯一的全倾转旋翼,国内的倾转翼多为半倾转翼;驾驶模式上,海外均采用有人驾驶模式,国内“有人+无人”双轨并行,以无人驾驶为主,但无人驾驶的eVTOL 从“景区试点”到真正的“商业航空”,不仅需要政策的支持,更需要社会接受度的广泛提升,对此“谨慎乐观”。

      资源禀赋不同。虽然国内eVTOL 企业目前融资频繁,但整体体量与Joby和Archer 等国际头部公司差距较大;且国内企业以初创公司居多,在产业资源禀赋上呈现出“分散化、浅层次、阶段性” 的特征,除汽车系厂商外产业链整合能力相对较弱。

      商业逻辑分野。Joby 和Archer 快速认证并输出全球标准,国内尚以CAAC认证为主;而全球商业化与国际适航认证紧密相连,目前国内eVTOL 企业的全球商业化不及Joby 和Archer,尚在起步追赶阶段。

      从Joby 和Archer 的成长路径看国内eVTOL 产业发展。作为全球eVTOL产业的领军企业,两家公司的成长路径深受美国成熟航空生态的影响,难以直接复制到国内市场。然而,其关键经验仍值得借鉴,主要是四点:(1)强化产业链垂直整合,构建“技术+制造+场景”协同生态;(2)加速国际适航标准的互认工作;(3)分阶段推进多旋翼、复合翼与倾转翼路线;(4)推动军民融合。

      风险提示。监管和认证障碍;技术和安全挑战;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 机构:国泰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徐淋/肖洁 日期:2025-07-18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