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研究:“转运”关税难挡出海大势
股票资讯
阅读:2
2025-09-18 22:01:41
评论:0
研究结论
随着美国不断加强原产地审查,干预其他国家供应链建设,市场担心中国企业出海投资设厂的动力会大幅下降,特别是机械设备、服装、电子等部分对外贸易规模较大的行业。但我们认为,在美国关税围追堵截的环境下,出海作为捕捉外需的出路,重要性只增不减,甚至美国出台的“转运”关税会成为这一进程的催化剂。
逆全球化的趋势已经难以逆转,发达国家政策工具还在增加,但回归直接贸易、被动接受协议弊大于利。2025 年8 月7 日美国40%的“转运”关税正式落地,虽然美国从来没有给出“转运”的量化标准(仅有转运定义、非法转运的主要类型、高转运风险行业等内容),但从美国与各国谈判的过程中可以逐渐窥见美国当下的量化标准,以及具体的监管和限制措施。新政落地后,有观点指出,中国对美直接与间接出口之间的关税税率差距已显著缩小,而在国内产业配套更齐全、生产效率更高的情况下,未来中美不如全部回归直接贸易,但我们认为,诸多事件已明确表明,在与特朗普政府的“胆小鬼博弈”中主动应对才是更优策略,长期来看,向美国妥协、在贸易协议的框架中开展直接贸易是弊大于利的:(1)以美欧为代表的贸易协议框架已经埋下摩擦再度爆发的种子;(2)美国也试图将贸易协议作为杠杆,撬动更多其他领域的利益,例如特朗普集团不仅在越南一路开“绿灯”获得一块地用于建设度假村,还无需承担项目投资及农民补偿相关事宜,只需要负责项目建成后的运营。
在此背景下,只有提升供应链出海的多元化水平与深度,才是应对“转运”关税的更优长期策略,且中国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今年上半年出口份额维持在历史同期高位,这证明过去数十年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产业和基建投资行之有效,并在今年成为中美间接贸易渠道的支撑。4 月起美国海关审查力度已显著加大,还不断要求越南、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加强原产地监管,但即便是中美关税形势最为严峻的二季度(美国从中国进口的比例也降至17 年以来同期最低位),中国出口份额表现依然亮眼,二季度达16.2%,为历史同期次高值。这其中固然有非美国家本土需求的贡献(二季度美国在全球进口中的份额已回落至历史同期较低水平),但全球供需格局短期内很难骤变,美国进口规模仍不容忽视,这一高份额是美国市场的需求叠加中国前期对贸易渠道的建设共同导致的结果。综合来看,经多年产业布局与投资,多数中国海外产能能够满足当地市场合规与原产地要求,中美间接贸易渠道得以维系,具备良好基础。
且“转运”关税不是出海的障碍,而是催化,近期美国正在持续要求各国更严格地限制“转运”,作为结果,提高本土化率成为制造业国家的必由之路,这就意味着更多产业投入和中国企业“出海”的强化。作为政治工具,美国“转运”关税政策或将长期缺乏技术细节和具体规划,但从其双边谈判过程不难看出,美国正全方位、高强度地要求各国加强商品原产地监管,具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要求各国大幅提高对美出口商品本土化率(该比例远超当前各国产业发展水平所能达到的程度)、落实原产地审查要求,甚至要求各国直接对中国征税。由于“转运”关税本质是遏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短期内各国会积极与美国争取更优贸易条件(如泰国),这点对中国更有利,但从中长期看,在新的国际贸易背景下,若要维系相关贸易渠道,仍需依靠进一步提升中国海外产能的本土化率:一方面有助于避免过去在东南亚等地区的部分投资沦为“沉没成本”,维持中国各类中间产品的出口份额;另一方面,也能在中国制造持续走向全球的过程中,进一步挖掘非美市场需求。
风险提示
美国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风险;间接经济联系断裂的风险;模型假设与现实不完全符合的风险。 机构: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孙国翔/孙金霞/王仲尧/陈至奕 日期:2025-09-18
随着美国不断加强原产地审查,干预其他国家供应链建设,市场担心中国企业出海投资设厂的动力会大幅下降,特别是机械设备、服装、电子等部分对外贸易规模较大的行业。但我们认为,在美国关税围追堵截的环境下,出海作为捕捉外需的出路,重要性只增不减,甚至美国出台的“转运”关税会成为这一进程的催化剂。
逆全球化的趋势已经难以逆转,发达国家政策工具还在增加,但回归直接贸易、被动接受协议弊大于利。2025 年8 月7 日美国40%的“转运”关税正式落地,虽然美国从来没有给出“转运”的量化标准(仅有转运定义、非法转运的主要类型、高转运风险行业等内容),但从美国与各国谈判的过程中可以逐渐窥见美国当下的量化标准,以及具体的监管和限制措施。新政落地后,有观点指出,中国对美直接与间接出口之间的关税税率差距已显著缩小,而在国内产业配套更齐全、生产效率更高的情况下,未来中美不如全部回归直接贸易,但我们认为,诸多事件已明确表明,在与特朗普政府的“胆小鬼博弈”中主动应对才是更优策略,长期来看,向美国妥协、在贸易协议的框架中开展直接贸易是弊大于利的:(1)以美欧为代表的贸易协议框架已经埋下摩擦再度爆发的种子;(2)美国也试图将贸易协议作为杠杆,撬动更多其他领域的利益,例如特朗普集团不仅在越南一路开“绿灯”获得一块地用于建设度假村,还无需承担项目投资及农民补偿相关事宜,只需要负责项目建成后的运营。
在此背景下,只有提升供应链出海的多元化水平与深度,才是应对“转运”关税的更优长期策略,且中国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今年上半年出口份额维持在历史同期高位,这证明过去数十年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产业和基建投资行之有效,并在今年成为中美间接贸易渠道的支撑。4 月起美国海关审查力度已显著加大,还不断要求越南、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加强原产地监管,但即便是中美关税形势最为严峻的二季度(美国从中国进口的比例也降至17 年以来同期最低位),中国出口份额表现依然亮眼,二季度达16.2%,为历史同期次高值。这其中固然有非美国家本土需求的贡献(二季度美国在全球进口中的份额已回落至历史同期较低水平),但全球供需格局短期内很难骤变,美国进口规模仍不容忽视,这一高份额是美国市场的需求叠加中国前期对贸易渠道的建设共同导致的结果。综合来看,经多年产业布局与投资,多数中国海外产能能够满足当地市场合规与原产地要求,中美间接贸易渠道得以维系,具备良好基础。
且“转运”关税不是出海的障碍,而是催化,近期美国正在持续要求各国更严格地限制“转运”,作为结果,提高本土化率成为制造业国家的必由之路,这就意味着更多产业投入和中国企业“出海”的强化。作为政治工具,美国“转运”关税政策或将长期缺乏技术细节和具体规划,但从其双边谈判过程不难看出,美国正全方位、高强度地要求各国加强商品原产地监管,具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要求各国大幅提高对美出口商品本土化率(该比例远超当前各国产业发展水平所能达到的程度)、落实原产地审查要求,甚至要求各国直接对中国征税。由于“转运”关税本质是遏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短期内各国会积极与美国争取更优贸易条件(如泰国),这点对中国更有利,但从中长期看,在新的国际贸易背景下,若要维系相关贸易渠道,仍需依靠进一步提升中国海外产能的本土化率:一方面有助于避免过去在东南亚等地区的部分投资沦为“沉没成本”,维持中国各类中间产品的出口份额;另一方面,也能在中国制造持续走向全球的过程中,进一步挖掘非美市场需求。
风险提示
美国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风险;间接经济联系断裂的风险;模型假设与现实不完全符合的风险。 机构: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孙国翔/孙金霞/王仲尧/陈至奕 日期:2025-09-18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