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及智驾行业调研:渗透率加速提升,未来份额向头部集中
在2025上海车展期间及场内外,我们密集调研了多家新能源车及智能驾驶行业的公司。
从新能源车行业以及智驾行业来看,其渗透率的大幅提升是当前最重要的行业推动力。这带来行业规模的大幅成长,尤其是相关产业在中国的发展。这里涉及的渗透率既包括新能源车,也包括高速NOA及/或城区NOA等智驾功能,还包括智驾SoC、激光雷达等智驾增量零部件。
根据乘联会,今年3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达到51.1%,比去年同期增长8.8个百分点。根据盖世汽车,2024年中国15万元以上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激光雷达渗透率已经达25%,并预计在2025年达到40%。所以,我们看到新能源车及智驾相关的多个子行业的渗透率拐点已经到来。中长期维度,即未来3-5年,行业成长的空间较大,确定性较高。
与新能源车和智驾行业渗透率大幅提升基本匹配的是行业的竞争烈度同步大幅提升。在本轮调研中,我们还是感受到各家车企以及企业追求销量和份额增长的迫切性。在部分价格段或部分行业渗透率达到50%以后,头部企业已经进入盈亏平衡乃至盈利状态。这对仍在追求盈亏平衡的企业造成更大的生存压力,这些企业既要追求量和份额的提升,也要改善盈利能力。在调研和沟通中,我们已经看到部分企业进入通过大幅削减费用来提升盈利的阶段。
无论是车展上,还是车展外,我们主观感受到新能源车智驾关注度最高的是智驾芯片,即地平线所处的环节。在今年比亚迪大幅推动智驾功能向10万元-20万元价格段渗透过程中,其他车企受到较大的跟进压力。而地平线推出的J6系列则满足此时不同的智能功能的需求。这将同步带动车企、Tier1(一级供应商)、智驾算法等三个产业链环节的成长机遇。
进一步看,目前智能驾驶行业正处于“无限接近”L3的阶段。行业中的Robotaxi/无人驾驶等产业也处于爆发发展的前期阶段。从更加长期的趋势来看,人形机器人和低空无人飞行器是两个较受关注、已经开始有明显资金和研发投入的产业。这两个产业均与新能源车和智能驾驶有较高的技术迁移和产业协同性。因此,这两个产业也成为多家企业展示其前沿科技能力的重要载体。
综合以上的观察和思考,在新能源车及智驾行业中,我们推荐的标的主要符合以下三条逻辑线。
1)充分享受行业渗透率提升带来的增长红利。这一增长红利将惠及行业中大多数玩家。
2)短期的销量和订单较为饱满,具备份额增长能力或未来头部份额呈现集中趋势。同时,已借助规模优势实现盈亏平衡,或亏损得到大幅改善。3)有望借助今、明两年地平线等智驾芯片方案快速提升销量的企业。
投资建议:
在新能源车板块中,我们首推零跑汽车(9863.HK)、小鹏汽车(9868.HK/XPEV.US)、比亚迪(1211.HK/002594.CH),符合订单饱满、份额增长、盈利或盈利改善的逻辑线。
在智驾板块中,我们首推激光雷达供应商禾赛科技(HSAI.US),重点关注速腾聚创(2498.HK)。同时,我们建议投资人关注地平线机器人(9660.HK)、黑芝麻智能(2533.HK)、知行科技(1274.HK)、佑驾创新(2431.HK),以及初创/未上市企业,包括轻舟智航、爱芯元智等。我们也建议投资人关注小马智行(PONY.US)和文远知行(WRD.US)。
在借助智能手机的能力切入智能汽车的领域中,我们首推小米(1810.HK)、比亚迪电子(285.HK)、蓝思科技(300433.CH),受益于C端或者客户端的旺盛需求。重点关注舜宇光学(2382.HK)、瑞声科技(2018.HK)、韦尔股份(603501.CH)等国内企业。
投资风险:国内外新能源汽车需求增速不及预期;新能源车行业渗透率波动较大;智能驾驶渗透率提升慢于预期;全球贸易政策影响供应链进程;行业竞争加剧,导致企业毛利率下滑;自动驾驶研发不及预期,激光雷达、超高压快充等增量零部件普及速度不及预期;政策波动导致智驾行业推进速度慢于预期。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