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端侧深度之智能驾驶(上):技术范式迭代打开性能上限,竞争、监管、应用加速高阶智驾落地
在大模型引领的技术潮流下,AI能力加速赋能各类硬件终端,与一般硬件终端应用AI能力的方式不同,智能驾驶将AI能力应用于改变物理世界。当前正值高阶智能驾驶商业落地的关键时点,为探讨这一投资机遇,本报告从底层技术变迁和商业落地这两方面,分析智能驾驶的产业趋势和影响。我们认为,随着智驾技术范式快速迭代、中国车企竞争策略驱动,智能驾驶有望成为物理AI率先落地的场景,带动产业链企业的投资机遇。
支撑评级的要点
智驾有望成为物理AI率先落地的场景。国内车企的竞争焦点从比较“开城”数量、到实现“全国都能开”,智驾功能不断升级,通用的智能驾驶可使用范围和时段不断增长。经过一年之后,现在智能驾驶功能竞争有了新变化:城区NOA和车位到车位成了新的竞争点,未来高阶智驾有望加速渗透。但高阶智驾(L3及以上)落地同时面临责任认定的难点。总体而言,因成熟度、需求量、政策支持力度等因素,智驾有望成为物理AI率先落地的场景。
技术范式迭代为高阶智驾奠定基础。本轮智驾水平升级的核心驱动力源于技术范式的转变。端到端架构具备数据驱动/全局优化优势,替代模块化架构成为主流;其背后的智驾系统训练方法迭代更为重要,从传统的规则驱动走向数据驱动,并进一步向知识驱动迭代,技术范式的转换不断提高智驾系统的泛化性能上限。通过理想汽车和小马智行的案例,我们认为强泛化能力的智驾技术范式已有了方案。技术范式迭代一方面加速高阶智驾落地速度,同时也变更了行业竞争壁垒,传统主机厂的竞争优势不在,具备算力、数据、模型的新型智驾厂商或将脱颖而出。
车企竞争、监管政策、商业应用同时推动高级智驾发展,L3级乘用车落地在即、L4级商用车初现曙光。商业竞争驱动智驾平权和升规同步推进比亚迪等车企推动智驾下放至10万元车型,加速高阶智驾普及;同时领先OEM亦积极拓展性能上限,我们认为技术初步成熟,静待L3级智驾上路。政策方面,全球智驾政策从试点转向推广应用,国内首次放开L3级乘用车上路,全国各地区L4级无人驾驶运营用车的试点区域不断扩大为高阶智驾商业落地铺平道路。应用方面,ToC的乘用车智驾商业模式相对成熟,买断制&订阅制模式定价完善,但近期面临免费模式的竞争,而ToB的运营车智驾商业模式,受硬件/运营成本大降,商业模型初步跑通。总体而言,竞争、政策和商业模式都驱动高阶智驾行至拐点,落地加速。
投资建议
技术范式转变提升汽车智能化上限,竞争策略、监管政策与商业闭环跑通,加速汽车行业变革,带来较大的投资机遇。
我们认为,中国汽车零部件和布局汽车业务的消费电子企业为代表的供应链,将深度受益高阶智驾的渗透率提升趋势,核心受益环节包括车载SoC、传感器、线控底盘、通信传输及座舱显示器件。建议关注地平线机器人-W、黑芝麻智能、瑞芯微、禾赛科技、速腾聚创、宇瞳光学、舜宇光学科技、敏芯股份、电连技术、立讯精密、龙迅股份、国科微、裕太微-U、伯特利、耐世特、万朗磁塑、水晶光电、华阳集团、隆利科技。
评级面临的主要风险
智驾技术落地速度不及预期;政策支持力度不及预期;智驾商业化遇瓶颈;智驾意外事故风险。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