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深度研究: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有望助力“准财政”扩张

股票资讯 阅读:3 2025-08-18 15:26:43 评论:0
  今年1-6 月,财政前置发力:中央+地方政府财政总支出同比增长8.9%,相比去年同期的-2.8%明显提升,对稳增长起到积极作用。鉴于年初至今年国债+地方债净发行占全年总额度比例明显高于去年同期,市场对下半年财政政策是否仍有“余力”的判断出现分歧。今年4 月政治局会议提出将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此后多地密集召开该工具的宣讲会,而近期发改委明确表示将加快设立投放该工具。由发改委牵头、国开行提供主要融资的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和2015-16 对稳增长起到重要作用的PSL 不少相似之处,引起市场关注。本文基于公开信息,结合之前类似政策的实施效果,对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潜在影响进行估算。如果3 季度加快落地、甚至扩容,则新型政策性工具将对支撑“准财政”扩张力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特色的“准财政”体系:中央+地方政府、地方平台、及政策性银行

      就政府可以直接和间接配置的资源而言,中国的“准财政”扩张不仅可以通过中央和地方政府融资、扩大支出完成,也可以通过政策性银行扩表、以及此前地方平台扩张来实现。特别地,2015-18 年地方债置换、央行PSL、政策性银行扩表等多管齐下推动基建投资与地产周期回升,是中国特色广义财政政策发力推动周期回升的典型案例。

      二、何为“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

      本轮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第一批规模或为5,000 亿元,旨在为多个重点支持领域的投资项目提供资本金补充。不排除此后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或类似的由政策性银行主导的金融工具将进一步扩容。这些新型工具的资金来源可能包括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发行、央行对政策性银行(机制类似PSL)的贷款等。第一批新型工具主要支持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消费领域基础设施、绿色低碳转型、农业农村、交通和物流、以及市政和产业园区八大领域,由三大政策性银行设立的基金公司通过股东借款或股权投资的方式为上述领域的重大项目补充资本金。该金融工具投放资金占项目资本金的比例原则不超过50%,但重点领域或行业可提升至80%,投资期限为5 年以上,投放利率约为2.5%(低于2 季度加权平均贷款利率的3.3%)。

      三、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和2015-16 年间的央行PSL 有何异同?

      本轮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和央行PSL(抵押补充贷款)均体现“准财政+宽货币”的双重功能。本轮政策性金融工具投放更快,融资成本较PSL 利率可能更低。但与PSL 即央行扩表、直接投放基础货币不同,政策性金融工具可能更多通过政策性银行发债融资(非基础货币渠道)信贷派生机制,乘数效应和对信用扩张的拉动效果可能不及PSL。

      四、如何评估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效果?

      如果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在今年3 季度落地,将有助于带动广义信贷扩张、并提振基建投资增速,为“准财政”扩张提供持续动力。乐观情形下,若新型政策性工具全部由央行向政策性银行提供资金支持,对应的基础货币扩张有望拉动广义信贷扩张约4.4 万亿元(2024 年社融存量的1.1%)。若采取增发金融债(杠杆较低)的方式,或累积带动1.5-3 万亿的信贷扩张及基建投资增长。假设今年年内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5,000 亿元落地形成实物工作量,有望拉动年内基建投资约2 个百分点。不排除类似金融工具进一步扩容,潜在投资方向包括城市更新、服务消费等领域。

      风险提示:政策性金融工具落地晚于预期,政策效果不及预期。 机构: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易峘/常慧丽/王洺硕/吴宛忆 日期:2025-08-18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