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算体育赛事的“经济账”:从竞技到经济

股票资讯 阅读:2 2025-08-29 21:37:21 评论:0
  前言

      近期“苏超”越战越酣,仅前六轮比赛就带动旅游、出行、餐饮、住宿、体育实现近380 亿营收,充分展现了体育经济的巨大潜力。同时,近期总理主持召开国常会,专门研究了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丰富体育赛事活动”。借此背景,我们全面算算体育赛事的那些“经济账”:从消费总量、结构和赛事经济三个维度,系统分析我国体育经济现状与发展空间。

      核心观点

      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核心制约不在消费意愿,而在收入水平和产业结构。

      1、收入是体育消费的决定性因素。中国体育消费占收入比例与发达国家相当,2020 年中国该比例约为0.84%,美英日韩等7 个发达经济体平均为0.85%;但由于收入差距,人均体育消费支出不到40 美元,为主要发达国家均值的1/6。

      2、我国体育消费结构重商品、轻服务。2020 年,我国体育实物消费占比超6成,明显高于欧盟的35%、接近2005 年的美国(有更多体育周边商品消费);而观赛与健身为核心的服务支出只占11%,2005 年的美国约为20%。“重商品、轻服务”的消费结构,一定程度制约了产业升级和就业吸纳。

      3、产业结构上,对比美国,我国体育服务业产业差距主要在赛事,因此这也是本文关注的核心领域。体育产业包括体育用品制造以及竞赛商演、健身、场馆、经纪中介、培训教育等服务业。众多服务业细分行业中,中美差异最大的在竞赛商演(即体育赛事):2023 年,中国竞赛商演增加值占体育产业的2%,而美国2014 年这一数据已达到32%。对比起来,其他细分行业的差距则相对有限:健身(中国9%美国7%)等。

      4、目前我国体育赛事对经济和就业拉动有限,需从供需两端同时着手。我们估算,中国体育赛事对GDP、就业拉动估算均在0.1%左右,约为欧美的1/5-1/4。提高赛事的拉动作用,或需从供需两端同时着手:需求端,增加居民收入、优化消费结构;供给端,增加优质赛事供给。

      体育消费潜力:支出意愿不低,关键在收入

      国际对比显示,中国体育消费占收入比例与发达国家相当(约0.84%,2020 年),但由于收入差距,人均体育消费支出不到40 美元,为主要发达国家均值的1/6。

      地区数据也表明,提高收入是关键,消费倾向差异有限。23 个样本省市的体育消费与收入高度相关(相关系数0.88),但支出倾向相对稳定(4.5%-6.5%)。

      日本经验同样印证,经济周期直接影响体育消费,经济上行期体育消费快速增长,经济停滞期则同步萎缩;休闲时间等更多是“锦上添花”,而不能成为决定性因素。分不同收入阶层看,高收入群体支出意愿更强,且更抗经济波动。

      体育消费结构:中国更多买设备,海外更多买体验我国居民更多买鞋服,欧美更多买服务。我国体育实物消费较高,2020 年占比超6 成,明显高于欧盟的35%、接近2005 年的美国(有更多周边商品购买)。

      地区层面,即便高收入地区如北京、厦门,仍以实物消费为主。服务消费细分结构中,我国观赛与健身为核心的服务支出只占11%,2005 年的美国约为20%。

      日本30 年转型经验显示,尽管经济周期变化,但服务消费占比持续上升(经济上行期增长更快,经济停滞期更抗跌),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而体育服务消费的主要增量,几乎都来自赛事和健身。

      体育赛事拉动:目前拉动有限,供需均需提振1、GDP 拉动:我们估算,中国体育赛事对GDP 拉动约0.1%,低于欧美的0.4%-0.5%,需提高居民收入、增加赛事供给。

      赛事供给端,欧美拥有全球近9 成顶级体育IP,NFL、NBA 等头部联盟收入  达到数十亿甚至数百亿美元,与我国CBA、中超规模悬殊。

      居民需求端,我国居民消费倾向不低,但受收入等因素制约。以美国和上海为例(2023 年),虽然上海居民的消费倾向更强(1 万美元收入,上海支出$73 VS美国支出$38),但美国凭借更高的收入水平(6 倍于上海)和观赛渗透率(61%vs 5%),实现了更大的经济拉动效应。

      2、就业拉动:体育产业就业吸纳能力、赛事就业拉动效应均偏低,需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提升服务业比重。

      体育就业方面,2020 年,我国体育从业者占就业人口约0.15%,低于英美(约0.5%)以及日韩法等(0.2%-0.3%)。赛事拉动方面,从部分国家或地区情况看,赛事的经济拉动效应越高,就业拉动效应也相对较高。若据此类推,则我国当前体育赛事的就业拉动效应可能还有提升空间。

      提升体育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需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提升服务业比重。样本国家中,人均体育支出越高、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越大,体育从业人员占就业的比重也越高。而根据相关论文研究,我国体育服务业整体就业弹性高于体育制造业;未来应充分发挥运动项目产业、竞赛表演业等领域的带动作用。

      风险提示:经济波动影响居民体育消费支出;体育赛事受不可抗力因素影响;体育赛事拉动测算基于若干假设,可能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 机构:华创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研究员:张瑜/陆银波/袁玲玲 日期:2025-08-29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