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行业专题研究:六问存款到期
一、2025-2026年高息定期存款到期规模有多少?
2025年大行和股份行定期存款到期规模112万亿,其中高息到期72万亿,低息到期40万亿。其中2025H2到期约50万亿,高息定期到期37万亿。
2026年定期存款到期规模约79万亿,且上下半年规模约各占50%,较2025年有所下滑。进一步细分节奏看,对于1-3Y定期存款而言,遵循“什么时候吸收体量大,什么时候到期规模大”的规律。2025Q4-2026年的存款到期时点,或集中在2025年9、12月以及2026Q1。二、面对大量存款到期,今年银行续作率如何?
2025年1-7月一般性存款新增近10万亿,其中零售存款明显好于企业存款。企业定期存款、非银存款出现超季节性波动(一降一升),这符合高息定期到期现状,意味着这些存款到期之后存在明显脱媒,或进入理财,或进入股市。
这表明,面对高息定存到期超过70万亿,银行续作率超过100%,即新吸收存款>到期存款,但企业存款增量“扩表”幅度相较于往年明显缩量。
三、银行究竟是用什么存款续接的高息定存到期,对负债摆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尽管银行几乎以超过100%的比例续作了高息定存到期,但负债摆布呈现出非常明显的“保时点不保日均”特点,高息定存的续接,多以月末时点存款和类活期存款续作为主。
这种揽储方式,是银行在低利率环境下的主动选择行为,尽管弥补了时点缺口,但却造成了负债稳定性的大幅下滑,导致银行存贷差反复经历“时点冲量”与“均值回归”,使得资金面波动性加大,司库资金业务转向防御模式,净融出大幅压降,CD利率下行同样受阻。
四、高息定存到期,对资负缺口造成怎样的影响,司库如何应对?
今年1-7月,大行、中小行资负缺口分别高达-8.3、-2.9万亿,均创近年来同期新高,尤其是二季度以来,中小行资负缺口明显恶化。在司库应对策略上:
大行通过大量吸收货币政策工具、同业存款,以及期限结构相对均衡的同业存单,平抑资负缺口。
但中小行比较激进,负债久期呈现出“加速”下行趋势,表现为同业存单发行聚焦于短端,预计对于回购资金需求量大。这种资产负债配置行为,虽可节约一定财务成本,但却加剧了久期错配风险。即中小行目前的流动性维系,高度依赖于央行货币政策呵护,以及大行净融出力度。五、能多大程度改善银行负债成本?
初步测算:高息定存到期对大行+股份制银行2025年下半年负债成本幅度约15bp,预计到2025年年末,负债成本率分别降至1.5%、1.65%左右。
对于2026年,高息定存到期能改善2026年大行+股份制银行负债成本约12bp。这意味着,自2026年开始,高息定存到期形成的“红利效应”会不断递减,未来进一步降低银行负债成本的着力点,应聚焦于同业负债成本。
六、是否能刺激银行金市加大债券配置力度?
理论上,金市配债的头寸源自与司库,若银行负债成本趋于下行,能够引导金市FTP(主要是点差调整项)同步下行,使得金市对于债券资产收益率的要求也会随之下行,有助于刺激金市加大债券投资。
但从实操层面,银行金市FTP曲线每日更新,银行不可能每天监测负债成本是否改善,改善了多少,再做FTP点差项的调整。即短期来看,负债成本改善传导至金市FTP,进而引导债券配置行为,存在较强时滞。
因此,如果一定要从银行金市角度去观察,不妨适度关注Shibor报价或CD利率与国债利率的利差,用以近似替代FTP利差指标,以及衡量债券资产对银行而言是否有配置价值。
风险提示:经济景气度恢复偏慢、货币政策呵护力度不够、测算与现实情况存在偏差。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