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伦出海矿业要览

股票资讯 阅读:2 2025-09-07 14:46:21 评论:0

  近年来,受疫情冲击、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及绿色转型需求驱动,资源民族主义(ResourceNationalism)正以新的姿态在全球资源版图上强势回归。从非洲的油田到拉丁美洲的矿山,再到亚洲的关键矿产带,从南非的BEE政策到刚果(金)的分包法,从坦桑尼亚的经济利益共享原则到几内亚的强制要求建设氧化铝厂、强制介入矿石海运权,再到很多国家越来越高的“国家干股”,各国政府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收紧对“地下财富”的缰绳。对于跨境投资者而言,这不仅意味着战略版图的调整,更敲响了法律风险的警钟。

  01.资源民族主义:主权之手伸向“黑金”与矿产

  简言之,资源民族主义是一国政府强化对境内自然资源主权控制的政治经济倾向,其核心逻辑在于:资源属于国家,其收益应优先惠及国民。而这柄“主权之剑”挥向投资者时,常表现为:

  财税重锤:加税、提高特许权使用费、征收暴利税;

  监管枷锁:严控出口、强推本地化(采购、用工、股权/干股);

  契约变脸:单方撕毁或修改特许权协议、采矿协议、产品分成合同;

  终极手段:越来越高的国家干股,征收乃至国有化,直接接管资产。

  02.投资者的痛点清单:当政策风向突变资源民族主义政策在本国赢得支持和选票,却让国际投资者寝食难安,主要痛点包括:

  “朝令夕改”的监管风暴:突如其来的政策转向(如特许权费飙升)能瞬间击垮精心构建的投资模型,长期规划沦为泡影。

  效率与成本的困局:强制的本地化要求(如矿石禁止外销、指定供应商、本地雇员配额),在产业链不成熟地区,往往意味着成本激增与效率跳水。

  财务收益的“缩水”危机:政府分成提高、利润汇出受阻,直接蚕食投资回报。极端情况下,资产甚至可能“搁浅”。

  政治与声誉的“雷区”:夹在政府政策、社区诉求与舆论压力之间,合规运营也可能被贴上“资源掠夺者”的标签,遭遇东道国民众的抵制。


北京中伦律师事务所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