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点评报告:M1和非银存款高增 各有玄机
股票资讯
阅读:2
2025-09-13 21:55:40
评论:0
9 月12 日,央行发布8 月金融数据,新增社融规模为2.57 万亿元,同比少增4630 亿元,略高于市场预期值2.49 万亿元;新增金融机构口径贷款5900 亿元,同比少增3100 亿元,大体持平市场预期值5814 亿元(预期值参考Wind 口径数据)。整体来看,8 月需求端总量层面数据基本与一致预期相符,不过其中的结构性变化不容忽略,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第一,新增社融规模同比走弱,主要受到两个变化影响。一方面,去年同期政府债净发行基数较高。2024 年8 月,前期发行相对较慢的地方新增专项债提速发行,追赶进度,带动当月政府债净融资规模大幅增长,达到1.62万亿元;然而,2025 年政府债靠前发行,各月净供给节奏相对平均,8 月社融口径规模为1.37 万亿元,同比少增2519 亿元,这也是近十个月以来政府债首次成为社融的拖累项。另一方面,实体信贷表现一般,在去年同期低基数的背景下,今年8 月社融口径新增贷款同比再降4178 亿元至6233 亿元。其余分项中,新增表外票据1974 亿元,同比+1323 亿,是8 月新增社融的主要拉动;新增企业债1343 亿元,同比低360 亿元,其中科创债占比依旧较高,8 月发行规模达到767 亿元。
第二,新增贷款同比少增3100 亿元,除了实体需求相对不足之外,票据“挤水分”是主因,表内票据同比少增4920 亿元。2024 年8 月,新增贷款规模为9000 亿元,其中冲量属性更强的新增表内票据规模达到5451 亿元;而今年8 月新增表内票据规模仅为531 亿元,同比少增4920 亿元,基本可以解释新增贷款规模为何较去年同期大幅下滑。
第三,居民和企业融资需求依旧不算乐观。居民端,信贷数据延续低增叙事,8 月新增居民贷款规模仅为303亿元,其中新增短贷、中长债分别为105、200 亿元,分别同比少增611 亿元和1000 亿元。居民新增信贷连续两个月均位于历史同期极低位,观察后续贴息政策对居民贷款的提振效应,同时结合8 月居民中长贷数据与一线城市二手房挂牌价同比变化,当前地产需求仍有待提振。
企业端,8 月新增企业贷款5900 亿元,同比下降2500 亿元,其中企业短期需求表现尚可,新增规模为700亿元,近五年首次在8 月季节性转正。不过参考今年6 月经验,新增企业短贷规模达到1.16 万亿元,取代表内票据成为银行贷款冲量的主要工具,这部分规模或在次月经历集中到期,进而拖累了7 月的信贷表现(7 月新增企业短贷规模为-5500 亿元),因而继续观察9 月企业短贷的变化,确认其趋势。新增企业中长贷为4700 亿元,同比少增200 亿元。观察贷款、债券、非标、股权、票据这五因素变量,8 月企业新增综合融资需求为9858 亿元,同比下降1537 亿元,降幅较7 月扩大(7 月综合融资需求为2187 亿元,同比降624 亿元),这一结果可能也与“反内卷”背景下,银行业整治返点返佣等乱象,部分不合规贷款被清理相关。
第四,M2-M1 剪刀差继续收敛。8 月M1 同比增幅扩大至6.0%,M2 同比增幅维持在8.8%,二者剪刀差收窄至2.8%,创近51 个月新低水平。拉长时间来看,本轮M2-M1 同比差额快速收敛起步于2025 年4 月,在此期间,M2 同比增速稳定维持在7.9-8.8%区间,M1 同比增速则持续攀升,由起初的1.5%增至6.0%,这也指向M1才是影响剪刀差的关键变量。
当前存款在迅速活化吗?答案可能是否定的。从占比情况来看,2025 年以来,无论是居民还是企业存款,活期占比多集中在26-28%区间,比值暂未出现系统性上移趋势。而且M1 从年初计算增量,今年1-8 月与20 21-2023 同期平均值较为接近,并未出现超出往年的增长。M1 同比增速上升的背后,可能更多是基数因素推动,因为2024 年4 月起禁止手工补息影响下的存款转移至理财,这样意味着当前的M1 增幅多由低基数贡献,而这一效应或将持续至2025 年10 月左右。
第五,非银存款高增,资金来自哪里?8 月新增存款20600 亿元,同比小幅下滑1600 亿元,基本符合季节性规律。而其内部的分化更值得关注,8 月新增居民存款仅为1100 亿元,同比大降6000 亿元;新增非银存款 11800 亿元,同比多增5500 亿元。
一个直观的解释或是,7-8 月股市赚钱效应显著,居民入市情绪较强,存款通过银证转账方式进入券商账户,进而形成非银存款。不过结合上交所新增开户情况来看,8 月数据为265 万户,绝对规模虽不低,但与2024 年10 月的685 万户存在明显差距,且不及2025 年2-3 月的284、307 万户,8 月居民资金入市速度可能并没有市场预期之快。
另一部分原因或与理财行为相关,据证券时报披露,8 月在规模排名前14 位的理财公司中,有12 家实现了存续余额净增长,增幅达到2857 亿元,考虑到这12 家理财7 月增幅约为1.8 万亿元,与全行业规模增幅相近,其8 月的规模变化或同样具备参考性,这指向8 月理财规模增幅或超越去年同期(1048 亿元),同比多增200 0 亿元。而当前理财资金多投向低回撤资产,8 月理财的新增规模以及赎回债基后的趴账资金,或大部分流向了非银存款。
综合来看,8 月金融数据反映当前实体需求依然偏弱。2025 年财政前置发力的背景下,四季度所剩的政府债净发行额度已不多,国债和地方债合计约为1.87 万亿元,明显低于去年同期的3.90 万亿元(包含用于化债的2 万亿元特殊再融资债)。后续政府净融资可能会变成拖累,居民和企业信贷需求能否触底反弹,或是决定后续新增社融与信贷表现的关键。观察央行近期操作,9 月三个月买断式回购大额等价续作10000 亿元,六个月买断式回购超额投放3000 亿元,维持资金宽松的政策主基调依旧明显,在信贷连续偏弱的背景下,关注“央行重启买债”、“降准降息”等预期的升温与落地的可能。
对于股市而言,流动性牛市下,行情暂不锚定基本面展开,而与AI、半导体等题材热度密切相关。在这种环境下,资金流入的潜在空间更值得关注。从非银存款高增的情况来看,居民入市情绪较强,但速度不及去年10 月和今年2-3 月。考虑到7 月A 股流通市值占住户存款的比例为53%,距离前高2021 年12 月的72%仍有较大空间,且8 月居民存款入市速度并不算快,可以推测居民存款或仍有入市空间。我们用“万得激进投资风格指数相对于万得保守投资风格指数的超额收益”代表高弹性品种的超额表现,发现这一指标与A 股流通市值占住户存款的比例的相关系数高达70%(2020 年2 月以来),指向居民资金相对偏好高弹性品种。结合居民存款或仍有入市空间的结论看,AI、半导体、固态电池、机器人、创新药等高景气板块行情有望继续演绎。
对于债市而言,12 日尾盘金融数据出炉后,市场已初步定价了基本面与资金面带来的利多情绪。往后看,随着8 月末以来股市的上涨斜率渐进趋缓,债市受到的外力作用可能会边际减弱,9 月中旬利率品种演绎修复逻辑的概率相对较大,10 年、30 年活跃券有望上演一轮下行修复行情,重回1.70-1.75%、2.00-2.05%区间。然而,当前债市情绪依然不稳定,如进一步的“宽货币”手段何时真正落地,市场对于财政部提及的“靠前使用化债额度”如何理解,可能均会引起市场波澜。因此,在看见明确做多信号以前,大仓位维持票息与杠杆策略,小仓位博弈久期机会或是相对占优选择。
风险提示
国内财政、货币政策超预期。债市机构行为超预期。 机构:华西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刘郁/肖金川/谢瑞鸿 日期:2025-09-13
第一,新增社融规模同比走弱,主要受到两个变化影响。一方面,去年同期政府债净发行基数较高。2024 年8 月,前期发行相对较慢的地方新增专项债提速发行,追赶进度,带动当月政府债净融资规模大幅增长,达到1.62万亿元;然而,2025 年政府债靠前发行,各月净供给节奏相对平均,8 月社融口径规模为1.37 万亿元,同比少增2519 亿元,这也是近十个月以来政府债首次成为社融的拖累项。另一方面,实体信贷表现一般,在去年同期低基数的背景下,今年8 月社融口径新增贷款同比再降4178 亿元至6233 亿元。其余分项中,新增表外票据1974 亿元,同比+1323 亿,是8 月新增社融的主要拉动;新增企业债1343 亿元,同比低360 亿元,其中科创债占比依旧较高,8 月发行规模达到767 亿元。
第二,新增贷款同比少增3100 亿元,除了实体需求相对不足之外,票据“挤水分”是主因,表内票据同比少增4920 亿元。2024 年8 月,新增贷款规模为9000 亿元,其中冲量属性更强的新增表内票据规模达到5451 亿元;而今年8 月新增表内票据规模仅为531 亿元,同比少增4920 亿元,基本可以解释新增贷款规模为何较去年同期大幅下滑。
第三,居民和企业融资需求依旧不算乐观。居民端,信贷数据延续低增叙事,8 月新增居民贷款规模仅为303亿元,其中新增短贷、中长债分别为105、200 亿元,分别同比少增611 亿元和1000 亿元。居民新增信贷连续两个月均位于历史同期极低位,观察后续贴息政策对居民贷款的提振效应,同时结合8 月居民中长贷数据与一线城市二手房挂牌价同比变化,当前地产需求仍有待提振。
企业端,8 月新增企业贷款5900 亿元,同比下降2500 亿元,其中企业短期需求表现尚可,新增规模为700亿元,近五年首次在8 月季节性转正。不过参考今年6 月经验,新增企业短贷规模达到1.16 万亿元,取代表内票据成为银行贷款冲量的主要工具,这部分规模或在次月经历集中到期,进而拖累了7 月的信贷表现(7 月新增企业短贷规模为-5500 亿元),因而继续观察9 月企业短贷的变化,确认其趋势。新增企业中长贷为4700 亿元,同比少增200 亿元。观察贷款、债券、非标、股权、票据这五因素变量,8 月企业新增综合融资需求为9858 亿元,同比下降1537 亿元,降幅较7 月扩大(7 月综合融资需求为2187 亿元,同比降624 亿元),这一结果可能也与“反内卷”背景下,银行业整治返点返佣等乱象,部分不合规贷款被清理相关。
第四,M2-M1 剪刀差继续收敛。8 月M1 同比增幅扩大至6.0%,M2 同比增幅维持在8.8%,二者剪刀差收窄至2.8%,创近51 个月新低水平。拉长时间来看,本轮M2-M1 同比差额快速收敛起步于2025 年4 月,在此期间,M2 同比增速稳定维持在7.9-8.8%区间,M1 同比增速则持续攀升,由起初的1.5%增至6.0%,这也指向M1才是影响剪刀差的关键变量。
当前存款在迅速活化吗?答案可能是否定的。从占比情况来看,2025 年以来,无论是居民还是企业存款,活期占比多集中在26-28%区间,比值暂未出现系统性上移趋势。而且M1 从年初计算增量,今年1-8 月与20 21-2023 同期平均值较为接近,并未出现超出往年的增长。M1 同比增速上升的背后,可能更多是基数因素推动,因为2024 年4 月起禁止手工补息影响下的存款转移至理财,这样意味着当前的M1 增幅多由低基数贡献,而这一效应或将持续至2025 年10 月左右。
第五,非银存款高增,资金来自哪里?8 月新增存款20600 亿元,同比小幅下滑1600 亿元,基本符合季节性规律。而其内部的分化更值得关注,8 月新增居民存款仅为1100 亿元,同比大降6000 亿元;新增非银存款 11800 亿元,同比多增5500 亿元。
一个直观的解释或是,7-8 月股市赚钱效应显著,居民入市情绪较强,存款通过银证转账方式进入券商账户,进而形成非银存款。不过结合上交所新增开户情况来看,8 月数据为265 万户,绝对规模虽不低,但与2024 年10 月的685 万户存在明显差距,且不及2025 年2-3 月的284、307 万户,8 月居民资金入市速度可能并没有市场预期之快。
另一部分原因或与理财行为相关,据证券时报披露,8 月在规模排名前14 位的理财公司中,有12 家实现了存续余额净增长,增幅达到2857 亿元,考虑到这12 家理财7 月增幅约为1.8 万亿元,与全行业规模增幅相近,其8 月的规模变化或同样具备参考性,这指向8 月理财规模增幅或超越去年同期(1048 亿元),同比多增200 0 亿元。而当前理财资金多投向低回撤资产,8 月理财的新增规模以及赎回债基后的趴账资金,或大部分流向了非银存款。
综合来看,8 月金融数据反映当前实体需求依然偏弱。2025 年财政前置发力的背景下,四季度所剩的政府债净发行额度已不多,国债和地方债合计约为1.87 万亿元,明显低于去年同期的3.90 万亿元(包含用于化债的2 万亿元特殊再融资债)。后续政府净融资可能会变成拖累,居民和企业信贷需求能否触底反弹,或是决定后续新增社融与信贷表现的关键。观察央行近期操作,9 月三个月买断式回购大额等价续作10000 亿元,六个月买断式回购超额投放3000 亿元,维持资金宽松的政策主基调依旧明显,在信贷连续偏弱的背景下,关注“央行重启买债”、“降准降息”等预期的升温与落地的可能。
对于股市而言,流动性牛市下,行情暂不锚定基本面展开,而与AI、半导体等题材热度密切相关。在这种环境下,资金流入的潜在空间更值得关注。从非银存款高增的情况来看,居民入市情绪较强,但速度不及去年10 月和今年2-3 月。考虑到7 月A 股流通市值占住户存款的比例为53%,距离前高2021 年12 月的72%仍有较大空间,且8 月居民存款入市速度并不算快,可以推测居民存款或仍有入市空间。我们用“万得激进投资风格指数相对于万得保守投资风格指数的超额收益”代表高弹性品种的超额表现,发现这一指标与A 股流通市值占住户存款的比例的相关系数高达70%(2020 年2 月以来),指向居民资金相对偏好高弹性品种。结合居民存款或仍有入市空间的结论看,AI、半导体、固态电池、机器人、创新药等高景气板块行情有望继续演绎。
对于债市而言,12 日尾盘金融数据出炉后,市场已初步定价了基本面与资金面带来的利多情绪。往后看,随着8 月末以来股市的上涨斜率渐进趋缓,债市受到的外力作用可能会边际减弱,9 月中旬利率品种演绎修复逻辑的概率相对较大,10 年、30 年活跃券有望上演一轮下行修复行情,重回1.70-1.75%、2.00-2.05%区间。然而,当前债市情绪依然不稳定,如进一步的“宽货币”手段何时真正落地,市场对于财政部提及的“靠前使用化债额度”如何理解,可能均会引起市场波澜。因此,在看见明确做多信号以前,大仓位维持票息与杠杆策略,小仓位博弈久期机会或是相对占优选择。
风险提示
国内财政、货币政策超预期。债市机构行为超预期。 机构:华西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刘郁/肖金川/谢瑞鸿 日期:2025-09-13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