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解读: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股票资讯
阅读:4
2025-10-24 12:49:45
评论:0
事件
10 月23 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发布。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解读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十五五”规划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纲领性文件。全会研究制定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是对未来五年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将继续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一、四中全会的主要任务
二十届四中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所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高度评价“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分析“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提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提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及12 个方面的政策措施。
全会研究制定“十五五”规划建议,对未来五年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继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任务,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二、“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全会提出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国家安全屏障更加巩固。
在此基础上再奋斗五年,到二〇三五年实现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三、“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
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
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
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高质量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四、《公报》亮点解读
这份《公报》的一些亮点值得关注。
1、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排在“十五五”时期主要任务首位在“十五五”时期主要任务中,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排在“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之前,并非后者不重要,而是体现了在当前复杂国际环境和新发展阶段下,一种更具系统思维和战略全局观的考量。
全会提出,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当前全球正经历新一轮产业革命和地缘政治重构,发达国家推动“再工业化”,部分国家鼓励产业回流。同时,关键领域(如高端芯片、工业软件)的“卡脖子”风险凸显。保持强大的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是确保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与韧性的根本。
没有坚实的制造业,经济安全、国家安全就无从谈起。先进制造业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如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技术)的主战场。
谁掌握了先进制造业,谁就掌握了未来全球经济和科技竞争的主导权。这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战略安全问题。
这里,“保持合理比重”是“量”的基础,确保经济体量足够大、底盘足够稳,防止根基动摇。“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是“质”的飞跃,指明了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方向,追求的是更高水平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系统”的构建,强调各产业间的协同发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2、提出“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的新供求观新供求观的提出,是对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主动适应和战略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旧的供给体系无法满足人民在质量、品牌、服务、环境、健康、文化等方面的新需求,出现了“需求外流”(如海外购物、海淘火热)与“国内产能过剩”并存的尴尬局面。
“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意味着要敏锐捕捉和响应人民群众在消费升级中产生的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的新需求(例如,对智能家居、新能源汽车、康养服务、文化旅行的需求),并以此为导向,引导资本、技术和人才流向,催生新的产业、产品和服务。
“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意味着不能被动等待需求出现,而要依靠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市场上原本不存在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激发和创造出全新的消费需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智能手机的发明,它创造了对移动互联网、APP、移动支付等一系列的巨大需求。
新供求观是打通经济循环的堵点、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核心理论支撑和实施路径。
3、提出“拓展国际循环”的思路
提出“拓展国际循环”,是基于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做出的主动战略调整。
近年来,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特别是一些国家推行“脱钩断链”、“小院高墙”,给原有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带来巨大冲击。
中国经济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完善的工业体系。过去那种“两头在外”(原料、市场在外)的“国际大循环”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中国需要在新形势下,重新定位自己在全球分工中的角色。
“拓展国际循环”与“畅通国内大循环”共同构成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核心支柱。两者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预计《公报》提出的“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目标能够顺利实现。尽管“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但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更加彰显。只要我们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必胜信心,积极识变应变求变,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就一定能够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投资建议
1、全会提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这是努力前进的方向。
2、全会提出的12 个方面的政策措施是完成“十五五”规划的坚强保障。
风险提示
1、地缘政治恶化超预期;
2、美欧经济衰退超预期。 机构:国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郝大明 日期:2025-10-24
10 月23 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发布。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解读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十五五”规划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纲领性文件。全会研究制定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是对未来五年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将继续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一、四中全会的主要任务
二十届四中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所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高度评价“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分析“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提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提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及12 个方面的政策措施。
全会研究制定“十五五”规划建议,对未来五年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继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任务,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二、“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全会提出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国家安全屏障更加巩固。
在此基础上再奋斗五年,到二〇三五年实现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三、“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
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
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
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高质量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四、《公报》亮点解读
这份《公报》的一些亮点值得关注。
1、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排在“十五五”时期主要任务首位在“十五五”时期主要任务中,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排在“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之前,并非后者不重要,而是体现了在当前复杂国际环境和新发展阶段下,一种更具系统思维和战略全局观的考量。
全会提出,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当前全球正经历新一轮产业革命和地缘政治重构,发达国家推动“再工业化”,部分国家鼓励产业回流。同时,关键领域(如高端芯片、工业软件)的“卡脖子”风险凸显。保持强大的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是确保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与韧性的根本。
没有坚实的制造业,经济安全、国家安全就无从谈起。先进制造业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如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技术)的主战场。
谁掌握了先进制造业,谁就掌握了未来全球经济和科技竞争的主导权。这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战略安全问题。
这里,“保持合理比重”是“量”的基础,确保经济体量足够大、底盘足够稳,防止根基动摇。“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是“质”的飞跃,指明了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方向,追求的是更高水平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系统”的构建,强调各产业间的协同发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2、提出“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的新供求观新供求观的提出,是对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主动适应和战略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旧的供给体系无法满足人民在质量、品牌、服务、环境、健康、文化等方面的新需求,出现了“需求外流”(如海外购物、海淘火热)与“国内产能过剩”并存的尴尬局面。
“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意味着要敏锐捕捉和响应人民群众在消费升级中产生的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的新需求(例如,对智能家居、新能源汽车、康养服务、文化旅行的需求),并以此为导向,引导资本、技术和人才流向,催生新的产业、产品和服务。
“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意味着不能被动等待需求出现,而要依靠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市场上原本不存在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激发和创造出全新的消费需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智能手机的发明,它创造了对移动互联网、APP、移动支付等一系列的巨大需求。
新供求观是打通经济循环的堵点、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核心理论支撑和实施路径。
3、提出“拓展国际循环”的思路
提出“拓展国际循环”,是基于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做出的主动战略调整。
近年来,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特别是一些国家推行“脱钩断链”、“小院高墙”,给原有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带来巨大冲击。
中国经济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完善的工业体系。过去那种“两头在外”(原料、市场在外)的“国际大循环”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中国需要在新形势下,重新定位自己在全球分工中的角色。
“拓展国际循环”与“畅通国内大循环”共同构成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核心支柱。两者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预计《公报》提出的“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目标能够顺利实现。尽管“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但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更加彰显。只要我们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必胜信心,积极识变应变求变,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就一定能够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投资建议
1、全会提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这是努力前进的方向。
2、全会提出的12 个方面的政策措施是完成“十五五”规划的坚强保障。
风险提示
1、地缘政治恶化超预期;
2、美欧经济衰退超预期。 机构:国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郝大明 日期:2025-10-24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