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简评报告:十五五规划建议:五个关键词和四个关注点

股票资讯 阅读:11 2025-10-24 12:49:46 评论:0
  核心观点

      “十五五”内嵌于2020-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十五五”大方向与“十四五”不会有明显偏离。

      “十五五”内核依然是高质量发展,这是第一个关键词。

      具体政策着力点落在科技、实体、升级、消费四大关键。面对不确定的外部环境和更高发展愿景,只有科技、制造、升级是强国之路。消费重视度提升则与近年外贸阻力增加,消费偏弱现实契合。

      市场四个关注点如何理解?①“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意味着中美博弈重点已落到科技,中美AI投入比拼将更激烈。②消费虽有所提及,但或更重视从民生政策着手,直接刺激或弱于市场预期。③央地逻辑上地方重复低效投资进一步受到约束。④要求房地产高质量发展,或指向政策将优化,但新形势下不必期待大刺激。

      信息或事件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25 年10 月20 日至23 日在北京举行。

      10 月23 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发布。

      简评:

      一、目标和方向:坚持高质量发展,走向更加富强的2035中共十九大就提出了2020 年到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十四五”时期是开局起步。 “十五五”时期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

      全会提出了“十五五”时期主要目标,要放在“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框架下来理解。

      2035 年实现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相比十九届五中全会,本次会议表述新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表述,继续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十五五的内核依然是高质量发展。

      二、为什么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必经之路?

      未来一段时期平稳发展环境不再,中国将面临更加不确定的外部环境。

      全会提出“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等表述。现实层面确有映照,近年地缘博弈加剧,全球历经史诗级通胀,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美向全球发起贸易战,经济制裁、科技封锁手段层出不穷。我们必须强化自身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才能应对风谲云诡的国际形势。

      从自身看,我国也有条件实现前述目标,也将世界变革视为战略机遇。

      全会指出,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即便面临挑战,中国凭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能够最终走向胜利。

      从近年现实表现看,疫情期间中国体制优势反而保证了供应链优势,新一轮针对全球多国的贸易战并未对中国造成影响,相反中国在全球的出口份额总体提升,真正受影响的反而是美国——承受经济下行的同时还保守通胀之苦。

      可见,在全球体系变革过程中,中国有能力可以充分利用好自身优势,化危机为机遇。

      三、十五五经济的四个着力点

      我们理解十五五经济层面有四个关键词值得关注:科技、实体、升级、内需。

      第一,科技、制造、产业升级部署在最前。

      科技层面:“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

      实体层面:“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

      升级层面:“要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内需层面:“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

      第二,值得注意的是,相较十四五,此次内需,尤其是消费的重视度有边际变化。

      相比十四五“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的表述,全会还提出了“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大力提振消费”等,这与近年外贸阻力增加、内需尤其的消费偏弱的现实相契合。

      四、市场关注的四个问题怎样演绎

      第一,中美在新一轮AI 博弈上进入深水区。

      当前中美之间的技术博弈已经不是关键卡脖子领域,而是进入到新一轮技术的主导权抢夺。对此十五五规划有深刻认知,全会提到“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这意味着未来中美之间的科技竞赛将是中美博弈的真正重点所在,投入比拼也将更加激烈。

      第二,内需消费虽然有所提及,但或弱于市场预期。

      全会提到“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结合,说明政策或更加重视在长期维度上培育消费,而非聚焦短期消费刺激、以透支未来消费换取当下数据高增。因此以工代赈、发钱补贴等或不被采用。未来消费提振之路着重三个方面:

      其一,创造新的生产供给,从而撬动新的就业,即所谓“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其二,以改善民生为切入点,消除居民消费压力,打开消费空间,即所谓“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

      其三,财政投资着重人口结构、素质,即所谓的“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

      第三,地方重复低效投资进一步受到约束。

      在区域经济上,全会提出“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发挥重点区域增长极作用”。在投资方面,强调“扩大有效投资,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卡点堵点”。

      地方政府掌握过多资源决、重复低效过度投资将成为过去式。未来中央将掌握更多发展资源决定权, 根据地方优势,更有效组织生产、投资的布局。

      第四,房地产政策将优化但不会有重大刺激。

      近年房地产对经济的拖累较大,全会专门提出“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或意味着未来五年一定会处理房地产问题,但中央已做出“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判断。

      不论政策如何落地,仍将立足房地产长期发展趋势和规律,方式方法不会回到过去。

      风险分析

      消费复苏的持续性仍存不确定性。今年以来,居民消费开始回暖,但恢复水平有限,未来延续低位震荡,还是能继续向常态化增速靠拢,仍需密切跟踪。消费如持续乏力,则经济回升动力受限。

      地产行业能否继续改善仍存不确定性。本轮地产下行周期已经持续较长时间,当前出现短暂回暖趋势,但多类指标仍是负增长,未来能否保持回暖态势,仍需观察。

      欧美紧缩货币政策的影响或超预期,拖累全球经济增长和资产价格表现。

      地缘政治冲突仍存不确定性,扰动全球经济增长前景和市场风险偏好。 机构: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周君芝/王泽选 日期:2025-10-24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