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发宏观:如何量化“叙事”对资产定价的影响
股票资讯
阅读:1
2025-11-05 10:17:55
评论:0
在前期报告《如何看宏大叙事对资产定价的影响》中,我们提出过一个框架:今年的大类资产定价,不仅取决于基本面,还非常典型地受到流行叙事的影响,比如美元信用体系重构、全球供应链重塑、新一轮科技革命、算力是AI 时代的基础设施、有色金属是AI 时代的石油等。从量化角度也能观测到叙事的影响,以黄金和科技资产为例,两者的低频与高频相关性明显背离。年度视角下,两者趋势齐扬;日度视角下,两者却保持低相关,相关系数处0~0.1 区间。这意味着长期beta 与短期beta 出现了“非线性定价”,这背后实际上就是“叙事交易”。
截止10 月27 日,伦敦金现、申万大类风格-科技(TMT) 分别录得52.1%、33.7%的累计收益。但从资产配置模型视角看,经典的资产日收益率相关性却始终提示黄金与科技资产的低相关性,即无论是两者滚动6 个月简单相关性,还是DCC 动态相关性均处于0~0.1 之间。
国内股债在年度走势、累计收益录得跷跷板的同时,日回报相关性亦稳定的维持在-0.3 附近。中美科技资产之间亦没有出现类似情形,两者年度季度回报先分化后联动,与日收益相关性先下降后上升,指引基本一致。
这背后与“叙事交易”有关。一方面,近年来流行一系列叙事,互为关联,构成比单一叙事更有影响力的“叙事星座”。另一方面,2025 年,叙事交易升温亦具备宏观条件。全球宏观变量“连续性”发生变化,事件驱动特征明显,关税、地缘政治风险干扰宏观交易,使得宏观路径的可预测性下降。
黄金与中国科技资产的叙事交易了市场对资产长期beta 属性的看法,而日度收益率则更与短期验证有关.
2025 年多发的事件冲击让风偏缩放倾向于走入两端,收缩时,“终极避险”的黄金占优;扩张时,高弹性同时受益于政策宽松对冲预期升温的科技资产最先反映,修复阻力最小。
在前期报告中,我们给出六个维度的优化方向(详见《如何看宏大叙事对资产定价的影响》)。虽然宏大叙事属于偏长期的慢变量,但市场关于宏大叙事的预期是快变量。因此“叙事交易”的拐点不一定来自于产业拐点,也可能来自于市场对叙事落地时间点、可能性的概率预期变化。
参照“叙事经济学”提出者罗伯特·席勒的思想,叙事对于经济现象的影响实际上是由一系列元素构成的:
一个流行的易传播的故事(形成基础)、大众行为(微观决策过程)、流行病学模型(宏观传播过程)。在本研究中,我们主要围绕第二点,即微观行为。进一步,我们借用金融市场“羊群效应”这样一个概念:一则羊群效应是一个结果,它的现象背后就是流行叙事的影响;二则叙事存在强度的分布,如萌芽期、认同期、狂热期、消退期,每个阶段的强弱特征会不同;而微观行为的趋同性(“羊群效应”)是可以量化的,恰恰可以 当做“叙事强度”的代理变量。
首先,大众行为(微观决策过程)是宏大叙事交易流行的一个重要元素。当经济学连续性假设破坏下,微观层面的交易者就倾向于选择模糊化框架理解资产价格。而市场羊群效应(Herding Behavior)是这种结果的刻画,描绘的即是个体面临较强不确定性的“认知偏差”。
其次,对于资产配置模型的影响上,宏大叙事交易绕开了传统基本面的短期“验证”,带来预期正反馈,破坏均值回复的周期规律,进而破坏资产组合之间的相关性、资产本身的波动规律,导致性价比策略的失灵。羊群效应则因投资者行为的过度趋同而引发资产价格超调反应,波动异常,破坏MVO(均值-方差)模型中静态稳定且具理性的风险偏好系数、以及基于过去滚动窗口期测定的资产相关性与波动率。
换言之,承接在经济学连续性假设下的“周期性”是一种基于大数定律的事件发生频率统计。市场的学习效应更多来自纵向维度,即自身历史序列上的估值水平,而羊群效应更类似于贝叶斯法则(Banerjee, 1992),市场主体具有模仿倾向,学习效应来自横向维度,即其他投资者给出的估值评估。
叙事存在强度的分布,如萌芽期、认同期、狂热期、消退期,每个阶段的强弱特征会不同。映射到微观羊群行为,具有持续性与一定强度的羊群行为并不会无端生长、发酵、加剧。若没有强大叙事影响,羊群效应更多体现为市场短期情绪波动,即便存在,持续性和强度也有限。事实上,这也是传统“羊群效应”主要研究范畴。
而宏大叙事由于其生命周期长,“故事”感染性强,对立面“稀缺”,当下看似合理(短期难证伪),叙事早期类似于感染率的上升期,传播强度更大,会给予羊群行为一个更聚焦的“叙事”方向。也由此,我们猜测,受宏大叙事牵引的市场,羊群行为不再仅仅存在于个股、存在于短期市场情绪,甚至可以扩散至宽基与多资产。
宏大叙事更容易让更广泛的集体成为“叙事人”,进而羊群运动的“方向”更易一致化与形成“正反馈”。
一般来说,传统的“羊群效应”研究用于刻画个股之间的联动性,多数情况下用于动态捕捉短期市场情绪,很少用于宏观领域;大类资产配置亦不需要考虑“羊群效应”,一则跨市场、跨资产的“低相关性”提供了天然的对冲;二则投资是中长维度,再平衡周期可以免疫短期噪音。但2025 年以来“叙事”定价的特征对资产配置带来挑战:一是全球财政、货币、贸易、技术环境连续性的打破,形成了宏大叙事的天然土壤,“叙事”非常密集;二是叙事不止发生在单一市场,而是有跨市场联动的特征,正反馈和自强化特征明显,对传统投资框架带来冲击。在前期报告《如何看宏大叙事对资产定价的影响》中,我们认为“可适度提高动量策略的比重”,实际上以往在传统战术层面才需要考虑的动量效应,如今在配置视角亦可能需要兼顾。所以在本篇研究中我们借用“羊群效应”等微观概念用于“叙事”这一宏观现象的研究,并把它进一步应用于投资组合优化、大类资产择时。事实上,一些海外研究者也开始关注到大类宽基组合层面的“羊群行为”。Chong, Li 和Linders(2025)创新地构建了“最小化羊群效应组合”。发现最小化HIX 组合的绩效优于最小化方差、最小化DR(另一种分散化度量)。但上述文献尚未进行系统化回测检验,仅为一个理论框架。
以往对于羊群效应的考察主要集中于单一市场,因为单一市场内部的投资者行为更容易在短时间里趋同,并且资产类别所暴露的宏观beta 风险亦相似。
而大类资产配置涉及跨市场、跨资产类别,本身具有宏观对冲的特点, “低相关性”更为普遍。并且,传统配置框架所适配的投资期限偏中长,比如,风险平价当中的再平衡周期一般为三至六个月,甚至更长。在半年及以上维度,市场过于短期的情绪指标、投资者异动可以视为“噪音”、“过度反应”,真正主宰大类资产轮动的“主线”变量仍聚焦在宏观面,即经济驱动,而非事件或情绪驱动。
但当前,这两点优势正在被破坏。首先,原本被视为极短期的“情绪噪音”因为事件性冲击的频发而反复出现;其次,宏大叙事的流行又给风险偏好的回归提供了“正反馈”的方向;最后,传统经济周期性规律的扁平、反复与市场分歧又使得“经济波动驱动资产波动”的强度下降。
换言之,在配置框架维度,出现了类似但不同于资金“再平衡”的策略“再平衡”现象。在“边际主义+经济 周期律”下,以往的宏观配置者采用偏一致的策略方案根基均是“经济周期 驱动资产周期”。
而在“宏大叙事+事件冲击”的结构性干扰下,即便是半年及以上维度,基于经济“周期性”的均衡分散性配置策略亦可能不占优。因为市场的“情绪”无法在配置窗口期内及时“归位”,频发的事件冲击会让风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流行的“宏大叙事”会拉长风偏修复期占优资产的估值抬升趋势。
Chong, Li 和Linders(2025)创新地将羊群效应运用于组合优化,构建了“最小化羊群效应组合”。其核心是利用羊群行为指数(Herd Behavior Index, HIX, Dhaene et al. (2012)) 来构建最优投资组合,配置所分散的对象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风险(波动率),而是羊群行为(HIX)。其构建了“均值-HIX”有效前沿组合,替代了传统的“均值-方差”组合,并且发现最小化HIX 组合的绩效优于最小化方差、最小化DR(另一种分散化度量,定义为组合波动率与个体波动率加权和的比率,Choueifaty & Coignard (2008) )。
我们先梳理一下文献中四种常用的“羊群效应”的跟踪指标:回报离散度指标(CSAD)、回报离散度与板块总体回报的二次项系数、Beta 系数标准差、交叉相关性。其中回报离散度指标(CSAD)最为基础,主要是计算资产收益率与平均收益率之间的横截面绝对偏差。若羊群行为存在,则收益率会倾向于聚集在某个平均水平周围。
(1)回报离散度指标(CSAD)。主要是计算个股收益率与平均收益率之间的横截面绝对偏差。若羊群行为存在,个股收益率会倾向于聚集在某个平均水平周围,从而导致偏差较小。羊群效应指数(CSI)类似于CSAD,但减去指数收益率而不是成分股平均收益率。
(2)回报离散度与板块总体回报的非线性关系。CSAD 与板块总体回报(Rm)平方的回归系数(基于CCK模型(Chang, Cheng, and Khorana, 2000)。若二次项系数为负(类似于用一个凸性分项来表示非线性关系(与黄金的“久期+凸性”模型相似,详见前期报告《基于久期与凸性量化黄金空间》),则表明,当板块总体回报(Rm)变动(上升或下降),均会导致CSAD 加速下降(羊群效应加速加剧)或者减速上升(羊群效应消退缓慢),意味着市场存在偏强的羊群效应。
(3)Beta 系数标准差。羊群效应的影响下,投资者倾向于集体行动,个股对整体市场变化的反应趋于一致,个股的Beta 系数向某个特定值收敛。
(4)交叉相关性。计算不同股票收益率之间的平均相关性,反映股价变动的同步性,上升对应集体行为,反映了羊群行为的存在。
在2025 年以来一系列“叙事”叠加的影响下,大类资产的“羊群效应”有什么特征,目前处于什么水平?我们测算包含中美股债商金汇九大类资产的CSAD。从结果看,大类资产的CSAD 指数是一个类似于VIX 的指数,上限显著高于下限,属于典型的“右偏分布”;且具有明显的均值回复规律。后者意味着大类资产极致羊群化后,单边趋势难以维持,均衡配置仍会重新占优;而极致分散化后,容易出现强势主线。2025 年5-8 月CSAD 自高点回落至0.4%(约为历史10%分位),其背后可能是TACO 交易的出现让资产出现了较快的羊群化。9 月中下旬以来,CSAD 开始小幅反弹,前期单边强势的品种正在靠近折返、震荡的边界。不过,2025年以来,大类资产的CSAD 指数倾向于在资产波动加大时更低,羊群效应较往年更强。
我们尝试估算大类资产的“羊群效应”,核心采用覆盖中美股债商汇的九种大类指数作为潜在“资产池”,分别计算该“资产池”的CSAD、分离度的非线性敏感度。
“资产池”具体包括沪深300、中债新综合、申万TMT 科技指数、美股科技股(TAMAMA 科技指数)、布伦特现货原油、伦敦现货黄金、在岸美元兑人民币、彭博全球债券指数、LME 期货铜。
在计算CSAD 时,我们将整个“资产池”的等权日收益率作为经典CSAD 公式的减数项——市场总体收益率,将每类资产的日收益率作为被减数。作为横截面偏离度指标,我们每日取九大类资产“偏离度”的平均值作为 最终指数强度。
大类资产的CSAD 指数一则呈现“右偏分布”,意味着在大类资产维度,中长期出现极致“分散”的高离散度概率大于出现“集中”的低离散度。
二则具有均值回复性,意味着当CSAD 低至历史极低位置后,具有边际放大的可能性,即大类资产维度将走向分散化,前期单边趋势将有所打破,均衡策略将重新占优;若CSAD 行至极高位置,则具有边际下行的可能性,即大类资产分散化配置将开始落后,强势主线资产应该被“超配”,均衡策略将跑输。
2025 年9 月中下旬以来,CSAD 小幅反弹后再度下行。截至10 月下旬,大类资产CSAD 低至0.63%,再度靠近历史10%分位所对应的0.4% CSAD,提示大类资产可能迎来更均衡的表现,前期单边强势的品种正在靠近折返、震荡的边界。
进一步估算离散度的非线性敏感度,即CSAD 与多资产总体回报(Rm)平方的回归系数。
2025 年前三季度,CSAD 与多资产总体回报(Rm)平方的回归系数分别为-40.5、2.1、-21.7,一则并没有出现以往年内的明显的正负均值回复性,二则系数值明显小于历史平均水平(42.1)。这提示在2025 年内,大类资产总体涨跌波动增加时,CSAD 倾向于收窄,表明羊群效应在资产波动中并没有被明显分散,而是出现“正反馈”。
区分市场趋势后,当全资产等权组合处于下跌趋势时,羊群效应更为显著,二次项系数更明显为负数,提示在大类资产维度,投资者更容易在市场调整时“跟风抛售”,保持安全性和流动性;而在市场上涨时,尽管同样存在“跟风追涨”趋向,但大类资产维度的“追涨”行为趋同性仍低于“抛售”趋同性。
怎么样把上述规律策略化?首先,我们尝试将“羊群因子”与前期构建的宏观因子风险平价框架融合,形成考虑了“羊群效应”的全面平价模型。2016 年以来“增长+通胀+羊群”平价策略年化收益为9.4%,年化波动率为10.3%,夏普比率为0.76;较经典“增长+通胀”因子风险平价获得约1.5%的年化超额,较简单资产风险平价获得约4.9%的年化超额。2025 年以来,“增长+通胀+羊群”框架提示增加了权益资产、商品(主要是沪铜)、黄金的比重,分别提高了4.6%、16.7%、2.4%;而减少了在债券资产上的权重,降低了22.9%,很显然这是合理的方向。对于“增长+通胀+流动性”的三维框架来说,额外加入 “羊群因子”可额外获得约1.1%的年化超额。若考虑多宏观因子广谱性框架,则尽管未获得更优收益,但在夏普比率方面更占优势。广谱性框架考虑风险层次更多,在综合的“协方差-方差”矩阵中始终给债券配以较高权重。总结来看,羊群因子将资产按照“当前大类市场趋同程度”重新排列组合(类似于宏观模拟组合将资产根据与宏观变量的敏感度而“打包组团”),将最终平价模型的对象转变为一个升级版的“协方差-方差”矩阵。新矩阵最大的不同就是额外加入了与“羊群”强相关的资产组合。由于这类资产对于市场“叙事”更为敏感,在市场趋同强化时会优先走出趋势,即优先看到强“动量效应”。权益、商品、黄金较债券的波动率高,更具有弹性,也更容易受市场行为牵引。
从风险暴露矩阵系数可知,历史平均来看,美股、黄金、有色、原油均对羊群因子的正向暴露程度较高,说明美股与全球定价商品均受益于全球范围内的资产趋同效应,而中国资产更为受益的场景是全球大类资产“再平衡”或分散程度较高时。当2025 年中国资产亦开始走出趋势,夏普比率改善,大类资产的“羊群效应”亦较往年边际增强(CSAD 位置更低+对总体回报的平方项系数更小且转负)。
从策略回测结果来看,2016 年以来“增长+通胀+羊群”因子风险平价策略年化收益为9.4%,年化波动率为10.3%,夏普比率为0.76。
而相同资产、相同时段,运用“增长+通胀”风险平价策略年化收益为7.9%,年化波动率为8.0%,夏普比率为0.81。而更为基准的全资产维度风险平价策略年化收益为4.5%,年化波动率为1.4%,夏普比率为2.06。
简单的全资产等权重策略年化收益为5.3%,年化波动率为8.6%,夏普比率为0.44。该方案属于在维持一个稳 定夏普与不加杠杆的前提下,获得更优收益的实践方式。
资产权重上,自2025 年以来,较单纯宏观因子框架,“增长+通胀+羊群”的新框架模式增加了权益资产、商品(主要是沪铜)、黄金的比重,分别提高了4.6%、16.7%、2.4%;而减少了在债券资产上的权重,降低了22.9%。
我们同样在“增长+通胀+流动性”的三维配置上增加羊群因子。从策略回测结果来看,2016 年以来“增长+通胀+流动性+羊群”因子风险平价策略年化收益为8.6%,年化波动率为9.7%,夏普比率为0.73。额外加入代表市场投资者行为的“羊群因子”的因子平价模型较经典“增长+通胀+流动性”因子风险平价获得约1.1%的年化超额收益,较经典“增长+消费通胀+工业通胀+流动性”获得约2.1%的年化超额收益。
资产权重上,“增长+通胀+流动性+羊群”框架较原始三维框架在债券上降低了10.5%权重,而“增长+通胀+羊群”则较轻量化框架在债券上降低了22.9 个百分点。同时,在权益上的权重亦进一步增加,提升了7.8 个百分点。而在商品上,“增长+通胀+羊群”框架给出六成仓位,主要是配置南华沪铜指数,而“增长+通胀+流动性+羊群”框架给出约三成仓位,核心配置亦是南华沪铜指数。
最后,2016 年以来“多维宏观因子(不考虑美国经济)+羊群因子”风险平价策略年化收益为6.7%,年化波动率为3.3%,夏普比率为1.58。
广谱性框架考虑风险层次更多,在综合的“协方差-方差”矩阵中始终给债券配以较高权重。即便是融入羊群后的因子平价模型,在债券上的权重亦始终保持70%附近,与简单的资产风险平价基本相当(68.5%)。但其适度增加了商品与黄金的仓位,减少了外汇敞口,商品权重自原始的6.1%提高至17.0%、黄金提高至2.3%。
接下来,我们尝试单独观测国内权益资产。万得全A 的“羊群效应”同样具有均值回复性,但“右偏”性明显下降,这意味着A 股在历史上的分散度更低。2025 年5 月以来,A 股羊群效应经历了“发酵——加剧——徘徊——松动”的四部曲,目前羊群效应的消退仍处初步阶段,市场跟随“叙事”追涨的情绪开始有所回落,个体理性判断正逐步回归。其中5-7 月万得全A 的CSAD 加速下行,自近三年的50.3%分位降至9.61%分位;8-10 月,羊群效应开始松动,CSAD 处于底部小幅回升,但仍为历史中低位。风格与行业比较上,上涨50、沪深300 等的CASD 指数均在2025 年9 月见底,后连续回升;而小盘、微盘内部仍表现一定趋同效应,因而汇总后的全权益资产 “羊群效应”仍处在松动的早期。9 月以来,成长、金融风格的CSAD 亦自极低位开始回升,红利的CSAD 则企稳扁平运行,而周期、消费的CASD 仍在下行。简单来说,从最新演绎来看,关于成长主线的共识有所松动,但仍处于早期阶段;关于消费周期的共识尚未逆转;红利介于两者中间。
万得全A 的“羊群效应”同样具有均值回复性,但CSAD 的“右偏”性较大类资产明显下降。大类资产 CSAD的偏度自2007 年以来为2.2,而万得全A CSAD 为1.65。因为右偏意味着更可能发生分散度极高(CSAD 极大)的情形,对应资产更具有分散性,这对应国内股市在历史上较大类资产的分散度更低。
2024 年10 月,万得全A 的板块分散度达到新一轮峰值附近,即CSAD 为2.5%,处于历史滚动三年的84.56%分位,2006 年以来的46.69%分位。
CSAD 在2025 年5-7 月加速下行,自近三年的50.3%分位下行至9.61%,这意味着在该时段市场正在走强趋同交易。结合当时市场上行走势,可知市场跟随追涨的力量较为活跃。近两月羊群效应开始松动,但仍处于历史中低位(10 月处于历史23.1%分位),这提示市场跟随追涨的情绪有所回落,个体理性判断逐步回归,但这一回归仍处于初步阶段。因此,目前国内权益资产处于“羊群效应”仍较强,但出现初步松动、边际扭转的初期阶段,尚未回到“分散度”较高的区间。
横向比较中,为了剥离行业本身带来的CSAD 中枢特点,我们将各股指CSAD 进行时间序列上的标准化处理。
从结果来看,宽基层面,上证50、沪深300 在2023 年羊群效应弱于中证1000 与万得全A,但2024-2025 年则更为明显。而2021 年、2022 年的相对强弱正好是2023 年、2024-2025 年的镜像。
2025 年9 月以来,这种均值回复力量再度出现,上涨50、沪深300 等的CSAD 指数见底后连续回升,幅度较明显,已至中等水位,提示羊群效应有一定程度松动。而万得全A 的CSAD 虽亦有所企稳,但仍处于低位水平,提示小盘、微盘股内部仍表现一定趋同效应,整个权益资产的“羊群效应”仍处在松动的早期阶段。
风格层面亦出现板块间羊群效应的“均值回复”特点。2025 年9 月以来,成长、金融风格的CSAD 见底回升,红利的CSAD 企稳扁平运行,而周期、消费的CSAD 仍在下行,这提示今年表现比较强势的成长主线,与表现相对较弱的消费周期主线,均存在羊群效应的影响,而目前关于成长主线的共识有所松动,但仍处于早期阶段,关于消费周期的共识尚未打破逆转。红利介于两者中间。
最后,我们在宏观择时维度融入市场投资者行为信号,尝试将“羊群效应”融入此前效果一直较好的的宏观三维择时框架(M1-BCI-PPI)。简单来讲,择时思路是趋势向上时做多“具有潜力羊群效应”的资产;下行趋势时做空“具有潜力羊群效应”的资产。单纯的羊群效应只是一种市场行为“一致性”的量化,容易追涨杀跌。因此,利用羊群信号前,需要先判断宏观趋势与市场趋势方向。在趋势基础上,择时问题转换为什么时候该用“动量策略”,而什么时候该用“性价比策略”。若观察到CSAD 正在降低,且不处于历史低位(统计上大于滚动三年-2.0 倍标准差),则预示“叙事”影响正在传递,羊群效应正在加剧且具有空间。此时传统的滚动窗口相关性测算存在低估未来资产相关性的可能,会过早提示进行分散配置或资产轮动,应采取动量策略。遍历44 个宽基与行业指数后,我们进一步看到前期主线强势的科技与有色的“羊群效应”小幅松动,得分略有下降,但尚未到完全切换的时间点。这与我们对于宏观“叙事”所处状态的理解也大体一致。
我们设置有用的“羊群”信号为:在市场处于上行趋势时,若同时观察到具有一定持续力的羊群效应,应“超配”标的资产;而在市场处于下行趋势时,反而应“低配”标的资产。
具体羊群信号设置如下:(1) 上升趋势+有羊群效应+有空间,则超配:过去3 月交易日标的指数日平均收益>0,且ΔCSAD<0,且Z_CSAD(滚动三年的标准分)>-2,则100%上证50,0%现金;(2)下降趋势+有羊群效应+有加剧空间,则低配:过去3 月交易标的指数日平均收益
进一步,我们在此基础上考虑宏观趋势。若过去三月的“M1-BCI-PPI”边际变化为正,处于宏观复苏趋势,不管复苏强度如何,基本面上升趋势进一步给股指“+1”;若处于下降趋势,则“-1”。
最终信号处于[-2,+2]之间。若录得正向得分时,下月中旬(因M1-BCI-PPI 信号需中旬全部获得)开始超配股指;若录得负向得分时,下月中旬开始低配股指;若录得0 得分,则50%上证50,50%现金。其中,因为最终信号处于[-2,+2]之间,还可以考虑具有层次的信号强度,将-2,-1,0,+1,+2 时,对应的上证50%分别为0%、25%、50%、75%、100%,而现金则为对应情况下的“100%-上证50 仓位”。
遍历44 个宽基与行业指数后,可以看到:
(1)目前择时得分边际回升的股指为:非银金融、建筑材料、钢铁、石油石化、农林牧渔。
(2)与万得全A 类似,择时得分小幅回落,对应板块相对现金的仓位边际下调25%的为:沪深300、中证红利、周期风格、基础化工、汽车、家电、煤炭、环保、建筑装饰、美容护理、商贸零售、房地产、交通运输、公用事业、轻工制造、纺织服装、食品饮料。
(3)择时得分边际变化不大,基本持平的为:科创50、创业板指、成长风格、有色金属、电子、通信、传 媒、计算机、机械设备、电力设备、社会服务、(4)择时得分明显回落,减仓至基准5050 方案的为:国防军工、医药生物、银行。
从择时结果看,该策略方案多数股指上检测到超额收益,包括万得全A、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科创50、创业板指。其中超额较亮眼的是科创50、创业板指、中证1000、上证50;而最广谱的万得全A 则超额收益一般。方案对于双创指数、中证1000 的超额收益既来自于规避风险,如2018 年、2022 年;亦来自于捕捉上涨,如2013-2014 年、2019 年、2025 年前三季度。从风格来看,成长与周期择时收益最高,超额则在周期、稳定与成长风格上均较高,胜率与夏普比率在成长与周期风格上最为靠前;而金融与消费风格,无论是超额收益,还是夏普比率均较为平淡。从行业看,除食饮、社服以外,其余29 个申万一级行业均具有年化超额,平均为2.71%。超额收益前五行业主要集中在周期与红利,分别为钢铁、建筑装饰、环保、机械设备、电力设备。化工、有色等年化超额亦逾3%。总结来看,在成长与周期的择时体系中应用“羊群效应”会效果更好,可能与两者受“叙事”的影响弹性更大有关。红利虽亦具备一定“羊群”超额,但与前两者的“强叙事”交易相比相对温和。消费领域分化较为明显,更适配于均衡策略。
万得全A、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科创50、创业板指这七大类指数运行该策略后,在2009 年1 月至今的全区间上,年化收益分别为6.22%、4.85%、5.26%、7.13%、8.58%、10.19%、8.76%;全区间年化超额收益分别录得0.31%、2.06%、1.82%、1.94%、2.95%、6.45%、3.86%;区间月胜率分别为50.61%、40.94%、43.27%、52.15%、52.77%、37.69%、61.03%。
策略方案对上证50、沪深300 的择时超额收益核心来自于规避回撤,比如2018 年、2022 年的回调;而对于双创指数、中证1000 的超额收益,既来自于风险规避,诸如2018 年、2022 年的回撤,亦来自于捕捉上涨,比如2013-2014 年、2019 年、2025 年前三季度。
接着看不同风格指数。全区间上,成长、周期、消费、金融、稳定风格的策略年化收益分别为9.40%、8.54%,7.67%、6.45%、5.01%;年化超额收益依次为1.42%、3.06%、0.66%、0.91%、2.03%;夏普比率依次为0.44、0.45、0.42、0.36、0.27。
最后为不同行业指数中的择时效果。择时年化收益前五行业分别为电子、家电、汽车、机械设备、有色金属,自2009 年以来分别为12.63%、11.05%、10.73%、10.04%、9.67%;与基准相比后,除食品饮料、社会服务以外,其余29 个申万一级行业均具有年化超额收益,平均为2.71%。
细分行业后,超额收益前五行业主要集中在周期与红利相关,分别为钢铁、建筑装饰、环保、机械设备、电力设备,分别为4.97%、4.45%、4.49%、4.30%、4.26%;化工、有色等年化超额收益亦较高,超3%;电子、传媒、通信的平均年化超额收益为2.0%。
风险提示:一是指标体系的构建有效性仍基于历史数据,可能在未来有较大经济冲击或者市场改变时存在误差;二是指标仍有待多元化,并且进行稳健性检验;三是基本面层面可能存在明显改变预期的事件。 机构: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郭磊/陈礼清 日期:2025-11-05
截止10 月27 日,伦敦金现、申万大类风格-科技(TMT) 分别录得52.1%、33.7%的累计收益。但从资产配置模型视角看,经典的资产日收益率相关性却始终提示黄金与科技资产的低相关性,即无论是两者滚动6 个月简单相关性,还是DCC 动态相关性均处于0~0.1 之间。
国内股债在年度走势、累计收益录得跷跷板的同时,日回报相关性亦稳定的维持在-0.3 附近。中美科技资产之间亦没有出现类似情形,两者年度季度回报先分化后联动,与日收益相关性先下降后上升,指引基本一致。
这背后与“叙事交易”有关。一方面,近年来流行一系列叙事,互为关联,构成比单一叙事更有影响力的“叙事星座”。另一方面,2025 年,叙事交易升温亦具备宏观条件。全球宏观变量“连续性”发生变化,事件驱动特征明显,关税、地缘政治风险干扰宏观交易,使得宏观路径的可预测性下降。
黄金与中国科技资产的叙事交易了市场对资产长期beta 属性的看法,而日度收益率则更与短期验证有关.
2025 年多发的事件冲击让风偏缩放倾向于走入两端,收缩时,“终极避险”的黄金占优;扩张时,高弹性同时受益于政策宽松对冲预期升温的科技资产最先反映,修复阻力最小。
在前期报告中,我们给出六个维度的优化方向(详见《如何看宏大叙事对资产定价的影响》)。虽然宏大叙事属于偏长期的慢变量,但市场关于宏大叙事的预期是快变量。因此“叙事交易”的拐点不一定来自于产业拐点,也可能来自于市场对叙事落地时间点、可能性的概率预期变化。
参照“叙事经济学”提出者罗伯特·席勒的思想,叙事对于经济现象的影响实际上是由一系列元素构成的:
一个流行的易传播的故事(形成基础)、大众行为(微观决策过程)、流行病学模型(宏观传播过程)。在本研究中,我们主要围绕第二点,即微观行为。进一步,我们借用金融市场“羊群效应”这样一个概念:一则羊群效应是一个结果,它的现象背后就是流行叙事的影响;二则叙事存在强度的分布,如萌芽期、认同期、狂热期、消退期,每个阶段的强弱特征会不同;而微观行为的趋同性(“羊群效应”)是可以量化的,恰恰可以 当做“叙事强度”的代理变量。
首先,大众行为(微观决策过程)是宏大叙事交易流行的一个重要元素。当经济学连续性假设破坏下,微观层面的交易者就倾向于选择模糊化框架理解资产价格。而市场羊群效应(Herding Behavior)是这种结果的刻画,描绘的即是个体面临较强不确定性的“认知偏差”。
其次,对于资产配置模型的影响上,宏大叙事交易绕开了传统基本面的短期“验证”,带来预期正反馈,破坏均值回复的周期规律,进而破坏资产组合之间的相关性、资产本身的波动规律,导致性价比策略的失灵。羊群效应则因投资者行为的过度趋同而引发资产价格超调反应,波动异常,破坏MVO(均值-方差)模型中静态稳定且具理性的风险偏好系数、以及基于过去滚动窗口期测定的资产相关性与波动率。
换言之,承接在经济学连续性假设下的“周期性”是一种基于大数定律的事件发生频率统计。市场的学习效应更多来自纵向维度,即自身历史序列上的估值水平,而羊群效应更类似于贝叶斯法则(Banerjee, 1992),市场主体具有模仿倾向,学习效应来自横向维度,即其他投资者给出的估值评估。
叙事存在强度的分布,如萌芽期、认同期、狂热期、消退期,每个阶段的强弱特征会不同。映射到微观羊群行为,具有持续性与一定强度的羊群行为并不会无端生长、发酵、加剧。若没有强大叙事影响,羊群效应更多体现为市场短期情绪波动,即便存在,持续性和强度也有限。事实上,这也是传统“羊群效应”主要研究范畴。
而宏大叙事由于其生命周期长,“故事”感染性强,对立面“稀缺”,当下看似合理(短期难证伪),叙事早期类似于感染率的上升期,传播强度更大,会给予羊群行为一个更聚焦的“叙事”方向。也由此,我们猜测,受宏大叙事牵引的市场,羊群行为不再仅仅存在于个股、存在于短期市场情绪,甚至可以扩散至宽基与多资产。
宏大叙事更容易让更广泛的集体成为“叙事人”,进而羊群运动的“方向”更易一致化与形成“正反馈”。
一般来说,传统的“羊群效应”研究用于刻画个股之间的联动性,多数情况下用于动态捕捉短期市场情绪,很少用于宏观领域;大类资产配置亦不需要考虑“羊群效应”,一则跨市场、跨资产的“低相关性”提供了天然的对冲;二则投资是中长维度,再平衡周期可以免疫短期噪音。但2025 年以来“叙事”定价的特征对资产配置带来挑战:一是全球财政、货币、贸易、技术环境连续性的打破,形成了宏大叙事的天然土壤,“叙事”非常密集;二是叙事不止发生在单一市场,而是有跨市场联动的特征,正反馈和自强化特征明显,对传统投资框架带来冲击。在前期报告《如何看宏大叙事对资产定价的影响》中,我们认为“可适度提高动量策略的比重”,实际上以往在传统战术层面才需要考虑的动量效应,如今在配置视角亦可能需要兼顾。所以在本篇研究中我们借用“羊群效应”等微观概念用于“叙事”这一宏观现象的研究,并把它进一步应用于投资组合优化、大类资产择时。事实上,一些海外研究者也开始关注到大类宽基组合层面的“羊群行为”。Chong, Li 和Linders(2025)创新地构建了“最小化羊群效应组合”。发现最小化HIX 组合的绩效优于最小化方差、最小化DR(另一种分散化度量)。但上述文献尚未进行系统化回测检验,仅为一个理论框架。
以往对于羊群效应的考察主要集中于单一市场,因为单一市场内部的投资者行为更容易在短时间里趋同,并且资产类别所暴露的宏观beta 风险亦相似。
而大类资产配置涉及跨市场、跨资产类别,本身具有宏观对冲的特点, “低相关性”更为普遍。并且,传统配置框架所适配的投资期限偏中长,比如,风险平价当中的再平衡周期一般为三至六个月,甚至更长。在半年及以上维度,市场过于短期的情绪指标、投资者异动可以视为“噪音”、“过度反应”,真正主宰大类资产轮动的“主线”变量仍聚焦在宏观面,即经济驱动,而非事件或情绪驱动。
但当前,这两点优势正在被破坏。首先,原本被视为极短期的“情绪噪音”因为事件性冲击的频发而反复出现;其次,宏大叙事的流行又给风险偏好的回归提供了“正反馈”的方向;最后,传统经济周期性规律的扁平、反复与市场分歧又使得“经济波动驱动资产波动”的强度下降。
换言之,在配置框架维度,出现了类似但不同于资金“再平衡”的策略“再平衡”现象。在“边际主义+经济 周期律”下,以往的宏观配置者采用偏一致的策略方案根基均是“经济周期 驱动资产周期”。
而在“宏大叙事+事件冲击”的结构性干扰下,即便是半年及以上维度,基于经济“周期性”的均衡分散性配置策略亦可能不占优。因为市场的“情绪”无法在配置窗口期内及时“归位”,频发的事件冲击会让风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流行的“宏大叙事”会拉长风偏修复期占优资产的估值抬升趋势。
Chong, Li 和Linders(2025)创新地将羊群效应运用于组合优化,构建了“最小化羊群效应组合”。其核心是利用羊群行为指数(Herd Behavior Index, HIX, Dhaene et al. (2012)) 来构建最优投资组合,配置所分散的对象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风险(波动率),而是羊群行为(HIX)。其构建了“均值-HIX”有效前沿组合,替代了传统的“均值-方差”组合,并且发现最小化HIX 组合的绩效优于最小化方差、最小化DR(另一种分散化度量,定义为组合波动率与个体波动率加权和的比率,Choueifaty & Coignard (2008) )。
我们先梳理一下文献中四种常用的“羊群效应”的跟踪指标:回报离散度指标(CSAD)、回报离散度与板块总体回报的二次项系数、Beta 系数标准差、交叉相关性。其中回报离散度指标(CSAD)最为基础,主要是计算资产收益率与平均收益率之间的横截面绝对偏差。若羊群行为存在,则收益率会倾向于聚集在某个平均水平周围。
(1)回报离散度指标(CSAD)。主要是计算个股收益率与平均收益率之间的横截面绝对偏差。若羊群行为存在,个股收益率会倾向于聚集在某个平均水平周围,从而导致偏差较小。羊群效应指数(CSI)类似于CSAD,但减去指数收益率而不是成分股平均收益率。
(2)回报离散度与板块总体回报的非线性关系。CSAD 与板块总体回报(Rm)平方的回归系数(基于CCK模型(Chang, Cheng, and Khorana, 2000)。若二次项系数为负(类似于用一个凸性分项来表示非线性关系(与黄金的“久期+凸性”模型相似,详见前期报告《基于久期与凸性量化黄金空间》),则表明,当板块总体回报(Rm)变动(上升或下降),均会导致CSAD 加速下降(羊群效应加速加剧)或者减速上升(羊群效应消退缓慢),意味着市场存在偏强的羊群效应。
(3)Beta 系数标准差。羊群效应的影响下,投资者倾向于集体行动,个股对整体市场变化的反应趋于一致,个股的Beta 系数向某个特定值收敛。
(4)交叉相关性。计算不同股票收益率之间的平均相关性,反映股价变动的同步性,上升对应集体行为,反映了羊群行为的存在。
在2025 年以来一系列“叙事”叠加的影响下,大类资产的“羊群效应”有什么特征,目前处于什么水平?我们测算包含中美股债商金汇九大类资产的CSAD。从结果看,大类资产的CSAD 指数是一个类似于VIX 的指数,上限显著高于下限,属于典型的“右偏分布”;且具有明显的均值回复规律。后者意味着大类资产极致羊群化后,单边趋势难以维持,均衡配置仍会重新占优;而极致分散化后,容易出现强势主线。2025 年5-8 月CSAD 自高点回落至0.4%(约为历史10%分位),其背后可能是TACO 交易的出现让资产出现了较快的羊群化。9 月中下旬以来,CSAD 开始小幅反弹,前期单边强势的品种正在靠近折返、震荡的边界。不过,2025年以来,大类资产的CSAD 指数倾向于在资产波动加大时更低,羊群效应较往年更强。
我们尝试估算大类资产的“羊群效应”,核心采用覆盖中美股债商汇的九种大类指数作为潜在“资产池”,分别计算该“资产池”的CSAD、分离度的非线性敏感度。
“资产池”具体包括沪深300、中债新综合、申万TMT 科技指数、美股科技股(TAMAMA 科技指数)、布伦特现货原油、伦敦现货黄金、在岸美元兑人民币、彭博全球债券指数、LME 期货铜。
在计算CSAD 时,我们将整个“资产池”的等权日收益率作为经典CSAD 公式的减数项——市场总体收益率,将每类资产的日收益率作为被减数。作为横截面偏离度指标,我们每日取九大类资产“偏离度”的平均值作为 最终指数强度。
大类资产的CSAD 指数一则呈现“右偏分布”,意味着在大类资产维度,中长期出现极致“分散”的高离散度概率大于出现“集中”的低离散度。
二则具有均值回复性,意味着当CSAD 低至历史极低位置后,具有边际放大的可能性,即大类资产维度将走向分散化,前期单边趋势将有所打破,均衡策略将重新占优;若CSAD 行至极高位置,则具有边际下行的可能性,即大类资产分散化配置将开始落后,强势主线资产应该被“超配”,均衡策略将跑输。
2025 年9 月中下旬以来,CSAD 小幅反弹后再度下行。截至10 月下旬,大类资产CSAD 低至0.63%,再度靠近历史10%分位所对应的0.4% CSAD,提示大类资产可能迎来更均衡的表现,前期单边强势的品种正在靠近折返、震荡的边界。
进一步估算离散度的非线性敏感度,即CSAD 与多资产总体回报(Rm)平方的回归系数。
2025 年前三季度,CSAD 与多资产总体回报(Rm)平方的回归系数分别为-40.5、2.1、-21.7,一则并没有出现以往年内的明显的正负均值回复性,二则系数值明显小于历史平均水平(42.1)。这提示在2025 年内,大类资产总体涨跌波动增加时,CSAD 倾向于收窄,表明羊群效应在资产波动中并没有被明显分散,而是出现“正反馈”。
区分市场趋势后,当全资产等权组合处于下跌趋势时,羊群效应更为显著,二次项系数更明显为负数,提示在大类资产维度,投资者更容易在市场调整时“跟风抛售”,保持安全性和流动性;而在市场上涨时,尽管同样存在“跟风追涨”趋向,但大类资产维度的“追涨”行为趋同性仍低于“抛售”趋同性。
怎么样把上述规律策略化?首先,我们尝试将“羊群因子”与前期构建的宏观因子风险平价框架融合,形成考虑了“羊群效应”的全面平价模型。2016 年以来“增长+通胀+羊群”平价策略年化收益为9.4%,年化波动率为10.3%,夏普比率为0.76;较经典“增长+通胀”因子风险平价获得约1.5%的年化超额,较简单资产风险平价获得约4.9%的年化超额。2025 年以来,“增长+通胀+羊群”框架提示增加了权益资产、商品(主要是沪铜)、黄金的比重,分别提高了4.6%、16.7%、2.4%;而减少了在债券资产上的权重,降低了22.9%,很显然这是合理的方向。对于“增长+通胀+流动性”的三维框架来说,额外加入 “羊群因子”可额外获得约1.1%的年化超额。若考虑多宏观因子广谱性框架,则尽管未获得更优收益,但在夏普比率方面更占优势。广谱性框架考虑风险层次更多,在综合的“协方差-方差”矩阵中始终给债券配以较高权重。总结来看,羊群因子将资产按照“当前大类市场趋同程度”重新排列组合(类似于宏观模拟组合将资产根据与宏观变量的敏感度而“打包组团”),将最终平价模型的对象转变为一个升级版的“协方差-方差”矩阵。新矩阵最大的不同就是额外加入了与“羊群”强相关的资产组合。由于这类资产对于市场“叙事”更为敏感,在市场趋同强化时会优先走出趋势,即优先看到强“动量效应”。权益、商品、黄金较债券的波动率高,更具有弹性,也更容易受市场行为牵引。
从风险暴露矩阵系数可知,历史平均来看,美股、黄金、有色、原油均对羊群因子的正向暴露程度较高,说明美股与全球定价商品均受益于全球范围内的资产趋同效应,而中国资产更为受益的场景是全球大类资产“再平衡”或分散程度较高时。当2025 年中国资产亦开始走出趋势,夏普比率改善,大类资产的“羊群效应”亦较往年边际增强(CSAD 位置更低+对总体回报的平方项系数更小且转负)。
从策略回测结果来看,2016 年以来“增长+通胀+羊群”因子风险平价策略年化收益为9.4%,年化波动率为10.3%,夏普比率为0.76。
而相同资产、相同时段,运用“增长+通胀”风险平价策略年化收益为7.9%,年化波动率为8.0%,夏普比率为0.81。而更为基准的全资产维度风险平价策略年化收益为4.5%,年化波动率为1.4%,夏普比率为2.06。
简单的全资产等权重策略年化收益为5.3%,年化波动率为8.6%,夏普比率为0.44。该方案属于在维持一个稳 定夏普与不加杠杆的前提下,获得更优收益的实践方式。
资产权重上,自2025 年以来,较单纯宏观因子框架,“增长+通胀+羊群”的新框架模式增加了权益资产、商品(主要是沪铜)、黄金的比重,分别提高了4.6%、16.7%、2.4%;而减少了在债券资产上的权重,降低了22.9%。
我们同样在“增长+通胀+流动性”的三维配置上增加羊群因子。从策略回测结果来看,2016 年以来“增长+通胀+流动性+羊群”因子风险平价策略年化收益为8.6%,年化波动率为9.7%,夏普比率为0.73。额外加入代表市场投资者行为的“羊群因子”的因子平价模型较经典“增长+通胀+流动性”因子风险平价获得约1.1%的年化超额收益,较经典“增长+消费通胀+工业通胀+流动性”获得约2.1%的年化超额收益。
资产权重上,“增长+通胀+流动性+羊群”框架较原始三维框架在债券上降低了10.5%权重,而“增长+通胀+羊群”则较轻量化框架在债券上降低了22.9 个百分点。同时,在权益上的权重亦进一步增加,提升了7.8 个百分点。而在商品上,“增长+通胀+羊群”框架给出六成仓位,主要是配置南华沪铜指数,而“增长+通胀+流动性+羊群”框架给出约三成仓位,核心配置亦是南华沪铜指数。
最后,2016 年以来“多维宏观因子(不考虑美国经济)+羊群因子”风险平价策略年化收益为6.7%,年化波动率为3.3%,夏普比率为1.58。
广谱性框架考虑风险层次更多,在综合的“协方差-方差”矩阵中始终给债券配以较高权重。即便是融入羊群后的因子平价模型,在债券上的权重亦始终保持70%附近,与简单的资产风险平价基本相当(68.5%)。但其适度增加了商品与黄金的仓位,减少了外汇敞口,商品权重自原始的6.1%提高至17.0%、黄金提高至2.3%。
接下来,我们尝试单独观测国内权益资产。万得全A 的“羊群效应”同样具有均值回复性,但“右偏”性明显下降,这意味着A 股在历史上的分散度更低。2025 年5 月以来,A 股羊群效应经历了“发酵——加剧——徘徊——松动”的四部曲,目前羊群效应的消退仍处初步阶段,市场跟随“叙事”追涨的情绪开始有所回落,个体理性判断正逐步回归。其中5-7 月万得全A 的CSAD 加速下行,自近三年的50.3%分位降至9.61%分位;8-10 月,羊群效应开始松动,CSAD 处于底部小幅回升,但仍为历史中低位。风格与行业比较上,上涨50、沪深300 等的CASD 指数均在2025 年9 月见底,后连续回升;而小盘、微盘内部仍表现一定趋同效应,因而汇总后的全权益资产 “羊群效应”仍处在松动的早期。9 月以来,成长、金融风格的CSAD 亦自极低位开始回升,红利的CSAD 则企稳扁平运行,而周期、消费的CASD 仍在下行。简单来说,从最新演绎来看,关于成长主线的共识有所松动,但仍处于早期阶段;关于消费周期的共识尚未逆转;红利介于两者中间。
万得全A 的“羊群效应”同样具有均值回复性,但CSAD 的“右偏”性较大类资产明显下降。大类资产 CSAD的偏度自2007 年以来为2.2,而万得全A CSAD 为1.65。因为右偏意味着更可能发生分散度极高(CSAD 极大)的情形,对应资产更具有分散性,这对应国内股市在历史上较大类资产的分散度更低。
2024 年10 月,万得全A 的板块分散度达到新一轮峰值附近,即CSAD 为2.5%,处于历史滚动三年的84.56%分位,2006 年以来的46.69%分位。
CSAD 在2025 年5-7 月加速下行,自近三年的50.3%分位下行至9.61%,这意味着在该时段市场正在走强趋同交易。结合当时市场上行走势,可知市场跟随追涨的力量较为活跃。近两月羊群效应开始松动,但仍处于历史中低位(10 月处于历史23.1%分位),这提示市场跟随追涨的情绪有所回落,个体理性判断逐步回归,但这一回归仍处于初步阶段。因此,目前国内权益资产处于“羊群效应”仍较强,但出现初步松动、边际扭转的初期阶段,尚未回到“分散度”较高的区间。
横向比较中,为了剥离行业本身带来的CSAD 中枢特点,我们将各股指CSAD 进行时间序列上的标准化处理。
从结果来看,宽基层面,上证50、沪深300 在2023 年羊群效应弱于中证1000 与万得全A,但2024-2025 年则更为明显。而2021 年、2022 年的相对强弱正好是2023 年、2024-2025 年的镜像。
2025 年9 月以来,这种均值回复力量再度出现,上涨50、沪深300 等的CSAD 指数见底后连续回升,幅度较明显,已至中等水位,提示羊群效应有一定程度松动。而万得全A 的CSAD 虽亦有所企稳,但仍处于低位水平,提示小盘、微盘股内部仍表现一定趋同效应,整个权益资产的“羊群效应”仍处在松动的早期阶段。
风格层面亦出现板块间羊群效应的“均值回复”特点。2025 年9 月以来,成长、金融风格的CSAD 见底回升,红利的CSAD 企稳扁平运行,而周期、消费的CSAD 仍在下行,这提示今年表现比较强势的成长主线,与表现相对较弱的消费周期主线,均存在羊群效应的影响,而目前关于成长主线的共识有所松动,但仍处于早期阶段,关于消费周期的共识尚未打破逆转。红利介于两者中间。
最后,我们在宏观择时维度融入市场投资者行为信号,尝试将“羊群效应”融入此前效果一直较好的的宏观三维择时框架(M1-BCI-PPI)。简单来讲,择时思路是趋势向上时做多“具有潜力羊群效应”的资产;下行趋势时做空“具有潜力羊群效应”的资产。单纯的羊群效应只是一种市场行为“一致性”的量化,容易追涨杀跌。因此,利用羊群信号前,需要先判断宏观趋势与市场趋势方向。在趋势基础上,择时问题转换为什么时候该用“动量策略”,而什么时候该用“性价比策略”。若观察到CSAD 正在降低,且不处于历史低位(统计上大于滚动三年-2.0 倍标准差),则预示“叙事”影响正在传递,羊群效应正在加剧且具有空间。此时传统的滚动窗口相关性测算存在低估未来资产相关性的可能,会过早提示进行分散配置或资产轮动,应采取动量策略。遍历44 个宽基与行业指数后,我们进一步看到前期主线强势的科技与有色的“羊群效应”小幅松动,得分略有下降,但尚未到完全切换的时间点。这与我们对于宏观“叙事”所处状态的理解也大体一致。
我们设置有用的“羊群”信号为:在市场处于上行趋势时,若同时观察到具有一定持续力的羊群效应,应“超配”标的资产;而在市场处于下行趋势时,反而应“低配”标的资产。
具体羊群信号设置如下:(1) 上升趋势+有羊群效应+有空间,则超配:过去3 月交易日标的指数日平均收益>0,且ΔCSAD<0,且Z_CSAD(滚动三年的标准分)>-2,则100%上证50,0%现金;(2)下降趋势+有羊群效应+有加剧空间,则低配:过去3 月交易标的指数日平均收益
进一步,我们在此基础上考虑宏观趋势。若过去三月的“M1-BCI-PPI”边际变化为正,处于宏观复苏趋势,不管复苏强度如何,基本面上升趋势进一步给股指“+1”;若处于下降趋势,则“-1”。
最终信号处于[-2,+2]之间。若录得正向得分时,下月中旬(因M1-BCI-PPI 信号需中旬全部获得)开始超配股指;若录得负向得分时,下月中旬开始低配股指;若录得0 得分,则50%上证50,50%现金。其中,因为最终信号处于[-2,+2]之间,还可以考虑具有层次的信号强度,将-2,-1,0,+1,+2 时,对应的上证50%分别为0%、25%、50%、75%、100%,而现金则为对应情况下的“100%-上证50 仓位”。
遍历44 个宽基与行业指数后,可以看到:
(1)目前择时得分边际回升的股指为:非银金融、建筑材料、钢铁、石油石化、农林牧渔。
(2)与万得全A 类似,择时得分小幅回落,对应板块相对现金的仓位边际下调25%的为:沪深300、中证红利、周期风格、基础化工、汽车、家电、煤炭、环保、建筑装饰、美容护理、商贸零售、房地产、交通运输、公用事业、轻工制造、纺织服装、食品饮料。
(3)择时得分边际变化不大,基本持平的为:科创50、创业板指、成长风格、有色金属、电子、通信、传 媒、计算机、机械设备、电力设备、社会服务、(4)择时得分明显回落,减仓至基准5050 方案的为:国防军工、医药生物、银行。
从择时结果看,该策略方案多数股指上检测到超额收益,包括万得全A、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科创50、创业板指。其中超额较亮眼的是科创50、创业板指、中证1000、上证50;而最广谱的万得全A 则超额收益一般。方案对于双创指数、中证1000 的超额收益既来自于规避风险,如2018 年、2022 年;亦来自于捕捉上涨,如2013-2014 年、2019 年、2025 年前三季度。从风格来看,成长与周期择时收益最高,超额则在周期、稳定与成长风格上均较高,胜率与夏普比率在成长与周期风格上最为靠前;而金融与消费风格,无论是超额收益,还是夏普比率均较为平淡。从行业看,除食饮、社服以外,其余29 个申万一级行业均具有年化超额,平均为2.71%。超额收益前五行业主要集中在周期与红利,分别为钢铁、建筑装饰、环保、机械设备、电力设备。化工、有色等年化超额亦逾3%。总结来看,在成长与周期的择时体系中应用“羊群效应”会效果更好,可能与两者受“叙事”的影响弹性更大有关。红利虽亦具备一定“羊群”超额,但与前两者的“强叙事”交易相比相对温和。消费领域分化较为明显,更适配于均衡策略。
万得全A、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科创50、创业板指这七大类指数运行该策略后,在2009 年1 月至今的全区间上,年化收益分别为6.22%、4.85%、5.26%、7.13%、8.58%、10.19%、8.76%;全区间年化超额收益分别录得0.31%、2.06%、1.82%、1.94%、2.95%、6.45%、3.86%;区间月胜率分别为50.61%、40.94%、43.27%、52.15%、52.77%、37.69%、61.03%。
策略方案对上证50、沪深300 的择时超额收益核心来自于规避回撤,比如2018 年、2022 年的回调;而对于双创指数、中证1000 的超额收益,既来自于风险规避,诸如2018 年、2022 年的回撤,亦来自于捕捉上涨,比如2013-2014 年、2019 年、2025 年前三季度。
接着看不同风格指数。全区间上,成长、周期、消费、金融、稳定风格的策略年化收益分别为9.40%、8.54%,7.67%、6.45%、5.01%;年化超额收益依次为1.42%、3.06%、0.66%、0.91%、2.03%;夏普比率依次为0.44、0.45、0.42、0.36、0.27。
最后为不同行业指数中的择时效果。择时年化收益前五行业分别为电子、家电、汽车、机械设备、有色金属,自2009 年以来分别为12.63%、11.05%、10.73%、10.04%、9.67%;与基准相比后,除食品饮料、社会服务以外,其余29 个申万一级行业均具有年化超额收益,平均为2.71%。
细分行业后,超额收益前五行业主要集中在周期与红利相关,分别为钢铁、建筑装饰、环保、机械设备、电力设备,分别为4.97%、4.45%、4.49%、4.30%、4.26%;化工、有色等年化超额收益亦较高,超3%;电子、传媒、通信的平均年化超额收益为2.0%。
风险提示:一是指标体系的构建有效性仍基于历史数据,可能在未来有较大经济冲击或者市场改变时存在误差;二是指标仍有待多元化,并且进行稳健性检验;三是基本面层面可能存在明显改变预期的事件。 机构: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郭磊/陈礼清 日期:2025-11-05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