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备行业简评: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速亮眼,产业链国产替代持续推进

股票资讯 阅读:2 2025-11-06 17:23:20 评论:0

  投资要点: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59.5万套,同比+29.8%。这一数据已超过2024年全年的总产量。产业规模扩张的同时,市场结构也在持续优化。据睿工业,2025年上半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内资品牌市场份额反超外资品牌。同时,我国工业机器人企业的国际影响力也在稳步提升,前三季度出口工业机器人增长54.9%。

  政策、需求等因素多重驱动,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蓬勃向上。从政策面看,《“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等政策持续发力。产业升级背景下,对质量一致性和柔性制造提出更高要求,也推动了对机器人自动化解决方案的旺盛需求。国产工业机器人品类丰富,在各细分领域加速渗透,覆盖国民经济71个行业大类,应用广度不断拓展。

  国产机器人企业的崛起,得益于核心零部件技术突破,以及对本土市场的深刻理解。控制器、伺服系统、减速器等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不仅降低了成本,更提高了供应链的稳定性和产品定制化能力。国内龙头厂商近年持续精进,服务策略更加灵活,建立起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可提供个性化的技术支持和服务。此外,头部企业通过收购实现了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结合,例如,埃斯顿通过收购英国TRIO、德国CLOOS等企业,提升在高端运动控制与焊接机器人市场的实力。此外,国产机器人企业还擅长针对特定行业开发专用解决方案,凭借行业专机获得竞争优势。

  下游需求多元化,为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汽车制造作为工业机器人传统的应用市场,带动了焊接、搬运、喷涂等工艺环节的机器人需求。而在锂电池生产制造中,工业机器人应用于搬运、上下料、涂胶、堆叠、装配等多环节。此外,电子行业作为机器人应用的另一重要领域,由于产品更新换代快、生产精度要求高,对机器人操作的速度、精度和稳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3C产业的自动化改造需求持续释放,特别在芯片、显示屏、消费电子整体组装等环节,机器人应用密度有所提升。总体看,不同行业的特殊需求,促使机器人企业从提供通用型产品向行业专用方案转变,这种专业化趋势正成为国产机器人的重要竞争策略。

  AI赋能传统制造业,逐步重塑工业机器人的行业生态。例如,AI与视觉部件、运动控制算法等要素的融合,可帮助工业机器人提升空间感知能力,更精准高效地完成工作。生成式AI可为机器人编程提供辅助,使得工业机器人的操作使用更加灵活。工业机器人领域的竞争不仅限于单台设备的性能参数,而是扩展到提供软硬件协同的整体性价比方案。

  2025Q3机器人板块内部业绩分化。整机方面,龙头企业在技术突破和成本控制下实现业绩改善,二三线企业仍面临经营压力。从价格端看,存量市场的部分机型仍然面临价格竞争,对厂商盈利造成影响。此外,也有部分企业基于利润情况主动进行订单筛选,因此收入同比有所收缩。相对而言,龙头具有规模优势和品牌溢价能力,通过精益管理等措施优化供应链,降本增效取得进展。机器人零部件领域,部分企业技术壁垒较高,受益于国产替代份额提升,实现业绩增长;同时研发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新品,孵化未来成长动力。

  投资建议:通过差异化战略和持续创新,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链竞争力逐步提升,关注整机龙头汇川技术、埃斯顿等,关注零部件企业绿的谐波等。

  风险提示:市场需求不及预期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海外业务拓展不及预期风险。


东海证券 王敏君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