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报告:南向资金长期投资行为与趋势潜力分析 能否支撑起港股牛市?
股票资讯
阅读:4
2025-11-06 19:44:28
评论:0
南向资金由险资和公募为主的长线资金主导(截至三季度港股持仓占比分别约为25%和18%,均贡献年内净流入三成),目前已形成“科技 +红利”的哑铃型配置格局,投资风格注重盈利增速的质量和持续性
南下投资的公募以成长风格为主,调仓灵活,聚焦业绩弹性、高景气度赛道与预期差博弈;险资则以稳健和长期配置见长,积极参与公司治理,构建起“成长+高股息”的多元均衡配置;社保重仓金融板块;养老、年金、理财子等是港股投资的潜力新兴资金,亟待体制机制放宽
预计至明年年底,南向长线资金仍有1.54 万亿港元的新增空间,未来五年合计可带来约11 万亿港元的增量,有望支撑港股市场的“慢牛”行情今年港股的放量上涨,主要得益于内地南向资金的持续注入。截至三季度末,南向资金净流入达 1.17 万亿港元,成交额占比达23.6%。港股通持仓市值突破6.3 万亿港元,约占香港股票总市值的 12.7%,对港股定价权显著提升。保险资金与公募基金构成南向资金主体,合计占比超40%。私募基金与个人资金也是不可忽视的力量。“长线机构主导、短线资金活跃”的格局逐步形成。从美股经验看,稳定的长线资金往往对股市中长期“慢牛”至关重要。引入长线资金,将提升港股投资价值。
南向资金的投资风格注重基本面,强调盈利增速的质量与持续性。偏好大市值、中速增长且高ROE 的公司。对市值千亿以上企业长期超配;最为青睐ROE 在15%以上、净利润增速10%–30%的公司;近年来,高股息股票的超配比例也明显提升。呈现“科技 + 红利”哑铃型配置结构:一端为 AI、互联网、半导体等科技龙头,另一端为建行、中移动、工行等高分红蓝筹。整体投资风格并未散户化,短线炒作仅为个别行为。
公募基金是南向资金中最活跃的主导力量。截至三季度末,港股通持仓占比18%,贡献年内南向资金净流入的30%。可投港股的主动偏股基金超过半数,平均持仓比例提升至32%。持仓以成长风格为主,三季度重仓科技,减持高股息,增持有色金属,换仓灵活。投资逻辑聚焦业绩弹性、高景气度赛道与预期差博弈。预计未来5 个季度和5 年以港股通新增港股配置分别约6,500 亿港元和4.3 万亿港元,强化其定价权基础。
保险资金是南向资金中的长期中坚力量。截至三季度末,港股通持仓占比25%,贡献年内南向资金净流入的34%。以稳健、长期配置见长,投资周期相对较长,调仓频率相对较低,并依托大资金优势积极参与公司治理。除高股息资产配置外,险资亦走向多元化投资,形成“成长 + 价值”的均衡策略。预计未来5 个季度和5 年以港股通和QDII 渠道新增港股配置分别约8,000 亿+港元和4.7 万亿港元,定价权进一步上升。
社保基金稳健且灵活,重仓金融板块。境外投资比例仅13%。若提升至20%的上限,或将为港股带来千亿级增量。养老基金尚不能投资港股;企业年金以专户和购买公募参与港股,仍处早期阶段,潜力巨大。绝对收益为主。企业(职业)年金资产规模已达 7.7 万亿,若境外配置比例提升至 10%–20%,预计可为港股提供约2,200–3,300 亿港元的增量。
银行理财子公司是极具潜能的关键力量。理财产品存量超32 万亿元,但目前仅能通过QDII 渠道投资海外。当前港股配置比例不足1%,以高股息为主。随着 “固收+” 产品扩张与投资权限放开,若2%资金流向港股,规模可达6,000 亿元,为港股带来显著的增量空间。
“北水”长期资金正日益成为港股市场流动性结构重塑与估值体系优化的关键推动力。展望未来,政策层面的互联互通机制优化、QDII 限制放宽、税收政策改善、优质资产赴港上市及监管层鼓励长线投资,将继续吸引中长期资本南下。公募、险资、社保、养老、企业年金及理财子的同步扩容,将共同改善港股市场的流动性。预计至 2026 年底,南向长线资金仍有1.54 万亿港元的新增空间,未来5 年合计可带来约11 万亿港元的增量。长线资金的持续净流入,有望推动市场由基本面和价值驱动,优化上市公司治理,保护中小股东利益,支撑港股中长期“慢牛”。
风险提示:流动性大幅波动;宏观数据及业绩;黑天鹅事件。 机构:招商证券(香港)有限公司 研究员:宁铂/郭书音 日期:2025-11-06
南下投资的公募以成长风格为主,调仓灵活,聚焦业绩弹性、高景气度赛道与预期差博弈;险资则以稳健和长期配置见长,积极参与公司治理,构建起“成长+高股息”的多元均衡配置;社保重仓金融板块;养老、年金、理财子等是港股投资的潜力新兴资金,亟待体制机制放宽
预计至明年年底,南向长线资金仍有1.54 万亿港元的新增空间,未来五年合计可带来约11 万亿港元的增量,有望支撑港股市场的“慢牛”行情今年港股的放量上涨,主要得益于内地南向资金的持续注入。截至三季度末,南向资金净流入达 1.17 万亿港元,成交额占比达23.6%。港股通持仓市值突破6.3 万亿港元,约占香港股票总市值的 12.7%,对港股定价权显著提升。保险资金与公募基金构成南向资金主体,合计占比超40%。私募基金与个人资金也是不可忽视的力量。“长线机构主导、短线资金活跃”的格局逐步形成。从美股经验看,稳定的长线资金往往对股市中长期“慢牛”至关重要。引入长线资金,将提升港股投资价值。
南向资金的投资风格注重基本面,强调盈利增速的质量与持续性。偏好大市值、中速增长且高ROE 的公司。对市值千亿以上企业长期超配;最为青睐ROE 在15%以上、净利润增速10%–30%的公司;近年来,高股息股票的超配比例也明显提升。呈现“科技 + 红利”哑铃型配置结构:一端为 AI、互联网、半导体等科技龙头,另一端为建行、中移动、工行等高分红蓝筹。整体投资风格并未散户化,短线炒作仅为个别行为。
公募基金是南向资金中最活跃的主导力量。截至三季度末,港股通持仓占比18%,贡献年内南向资金净流入的30%。可投港股的主动偏股基金超过半数,平均持仓比例提升至32%。持仓以成长风格为主,三季度重仓科技,减持高股息,增持有色金属,换仓灵活。投资逻辑聚焦业绩弹性、高景气度赛道与预期差博弈。预计未来5 个季度和5 年以港股通新增港股配置分别约6,500 亿港元和4.3 万亿港元,强化其定价权基础。
保险资金是南向资金中的长期中坚力量。截至三季度末,港股通持仓占比25%,贡献年内南向资金净流入的34%。以稳健、长期配置见长,投资周期相对较长,调仓频率相对较低,并依托大资金优势积极参与公司治理。除高股息资产配置外,险资亦走向多元化投资,形成“成长 + 价值”的均衡策略。预计未来5 个季度和5 年以港股通和QDII 渠道新增港股配置分别约8,000 亿+港元和4.7 万亿港元,定价权进一步上升。
社保基金稳健且灵活,重仓金融板块。境外投资比例仅13%。若提升至20%的上限,或将为港股带来千亿级增量。养老基金尚不能投资港股;企业年金以专户和购买公募参与港股,仍处早期阶段,潜力巨大。绝对收益为主。企业(职业)年金资产规模已达 7.7 万亿,若境外配置比例提升至 10%–20%,预计可为港股提供约2,200–3,300 亿港元的增量。
银行理财子公司是极具潜能的关键力量。理财产品存量超32 万亿元,但目前仅能通过QDII 渠道投资海外。当前港股配置比例不足1%,以高股息为主。随着 “固收+” 产品扩张与投资权限放开,若2%资金流向港股,规模可达6,000 亿元,为港股带来显著的增量空间。
“北水”长期资金正日益成为港股市场流动性结构重塑与估值体系优化的关键推动力。展望未来,政策层面的互联互通机制优化、QDII 限制放宽、税收政策改善、优质资产赴港上市及监管层鼓励长线投资,将继续吸引中长期资本南下。公募、险资、社保、养老、企业年金及理财子的同步扩容,将共同改善港股市场的流动性。预计至 2026 年底,南向长线资金仍有1.54 万亿港元的新增空间,未来5 年合计可带来约11 万亿港元的增量。长线资金的持续净流入,有望推动市场由基本面和价值驱动,优化上市公司治理,保护中小股东利益,支撑港股中长期“慢牛”。
风险提示:流动性大幅波动;宏观数据及业绩;黑天鹅事件。 机构:招商证券(香港)有限公司 研究员:宁铂/郭书音 日期:2025-11-06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