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行业点评报告:存款非银化增长,波动率加大
中小行存贷增速差延续回升,大行边际修复
存款增量主要来自非银贡献。10月末全国性大行存贷增速差为-1.31%,较9月末降幅缩窄0.33pct;其中四大行存贷增速差环比缩窄0.02pct至-2.10%;中小行存贷增速差延续回升,10月末录得3.74%,环比上升0.08pct。中小行存款yoy为9.33%延续高增,增量贡献主要来自非银存款;大行非银存款单月仍净流入,整体“存款搬家”的状态延续。
各类行存款增长提速,企业存款承压,大行储蓄流向非银
10月大行、中小行存款增长均提速,但非银化特征明显。10月末大行、中小行存款增速分别为7.40%和9.33%,环比分别提升0.16pct,0.22pct。结构上观察到10月存款数据特征如下:(1)各类行企业存款增长承压,10月大行、中小行企业存款单月均负增,其中中小行同比多减3790亿元,定期存款增长压力更大,一方面企业高息定存到期后因流动性需求而不续做,另一方面银行因息差管控而压降高成本存款;同时城投化债过程下,银行资产负债表贷款、存款两端将同步减少,亦压制存款增长。(2)大行个人存款波动加剧,9月大行个人存款虽高增,但10月净减少1.18万亿元,波动明显加剧,或源于按揭提前还款、零售贷款投放承压抑制存款派生、以及个人存款向非银转化的影响。(3)储蓄存款非银化,10月大行、中小行非银存款分别增7008亿元和1.18万亿元,同比亦大幅多增,或源于资本市场表现较好,资金由一般存款转向证券资金、保证金等账户,同时伴随理财规模增长,其托管账户亦分流储蓄资金。
结合金融数据看,当前企业再生产信贷需求尚未修复,但居民端投资风险偏好因资本市场提振而提升,未来伴随高息定期存款到期,居民或选择加大资本市场配置力度,故定期存款将向非银转化的特征或持续。
信贷总量及结构均欠佳,中小行增加融出
10月银行增长及结构均欠佳,总量看存款类金融机构居民企业短期及中长期贷款同比均少增,结构看大行贷款同比少增1698亿元,中小行同比虽多增1731亿元,但主要贡献来自票据冲量。信贷增长承压除需求尚未修复外或主要源于:(1)前三季度或有银行已完成全年绝大部分信贷目标,故为储备来年项目,Q4呈投放“惜贷”行为,此外分支机构从考核角度亦有做低基数意愿;(2)政策虽发力,但尚未转化至实际信贷需求,如5000亿政策性金融工具虽落地,但其对信贷的撬动尚未显现,或因时滞因素未于10月体现;(3)财政贴息政策9月虽发力,但或提前透支了部分需求;(4)化债政策下部分贷款被置换;(5)房价尚未企稳过程中部分居民按揭提前偿还。
信贷供给减少,中小行增配同业资产。10月大行、中小行债券投资分别增长4313亿元和1258亿元,同比均少增,或受年内政府债发行前置的影响,10月政府债新增4893亿元为年内单月最低水平,债券供给减少。此外中小行买入返售及同业往来同比均多增,在存款增长但需求受限的环境下,适当增加融出或为中小行配置闲置资金的主要渠道。
投资建议
当前信贷增速延续放缓,社融增速亦高位回落,政策虽有托底但其对需求的修复或因时滞而尚未体现。上市银行零售风险虽抬升但影响相对可控,叠加丰厚的拨备覆盖和稳定的分红政策,共同构筑了银行“红利重估”逻辑的“稳健锚”。而银行在金市、财富管理、投行等领域所具有的优势,形成了银行估值差异化的“增长帆”。银行估值仍处于历史偏低水平,中长期资金亦具备配置动能,增加银行板块配置是“高切低”及均衡配置思路下的较优选择。我们认为以国有行为代表的红利资产较无风险利率仍具性价比。推荐中信银行,受益标的建设银行、农业银行、招商银行、江苏银行、重庆银行、杭州银行、渝农商行。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增速下行,政策落地不及预期等。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