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的钟摆:中国产能周期历史与现状
产能周期如同钟摆,多数时间在过剩与紧缺之间摇摆。目前中国制造业存在结构性产能过剩压力,本文将借鉴历史、分析现在,详细讨论过剩压力如何化解、股票行情如何参与、重要行业周期现状等问题。
投资要点:
构建产能周期 反转阶段投资框架。①如何构建产能周期分析框架?
产能周期研究重点在供需,影响因素简化为需求-投资-产能三要素。
根据三要素动态变化,将产能周期划分为紧缺-景气-过剩-去化-反转五阶段,传统行业和先进制造均适用,通过判断周期阶段及切换拐点研判产业景气和股价走势。②如何判断产能过剩压力缓解并参与反转行情?传统行业:重点看供给和价格,股票投资可在产品价格上行后参与。先进制造:重点看需求,股票投资关注需求催化剂。
历史上产能过剩压力如何缓解,股票行情如何演绎?中国制造业当下面临结构性的产能过剩压力,过剩行业集中在传统资源品(建材-水泥/玻璃、钢铁、化工),以及先进制造(专用设备、电气设备、有色-能源金属、汽车、TMT 设备)。参考历史经验,传统行业:①解决产能过剩多聚焦供给端行政限制,压力缓解信号关注投资增速见底、存量产能收缩带来的价格见底。典型案例有90s 纺织品及2005-17 年煤炭/钢铁。②产品价格拐点不仅是产能压力缓解信号,同样是股价上行领先信号,建议价格开启上行后布局参与。先进制造:①先进制造业解决产能过剩多聚焦需求回暖,核心催化包括经济回升/技术创新,典型案例有光伏/汽车。先进制造供给端由于门槛高、投资大,地方保护明显,收缩较为困难。②需求拐点是股价先行/同步指标,关注催化剂(经济回升/新技术)提供投资指引。
传统行业当下产能过剩压力:价格拐点仍需观察,需求偏弱,关注减产节奏。传统资源品下游需求预计仍将偏弱,核心关注供给去化节奏。建材(水泥/玻璃)、钢铁、化工下游需求与地产基建关联度高。目前土地成交、新开工面积、施工面积大幅下滑,狭义基建投资增速下行,预计需求拉动仍将较弱。产能过剩压力将更多需要供给端,特别是行政力量去化来推进,重点在新增产能释放的减缓,及现有产能的关停去化。复盘看,价格拐点是判断产能过剩压力缓解以及股价上行拐点的重要信号,目前明确的价格拐点仍需观察。
先进制造当下产能过剩压力:结构性过剩特征明显,关注新技术和需求提速。新能源(电池/光伏)、工程机械、汽车、半导体,产能过剩表现分化,结构性特征明显。供给端,因涉及新质生产力范畴,普遍受到各地大力支持,考虑到前期投入和经济转型需要,预计总产能不会大幅收缩,部分领域甚至持续增长,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指导下,产能增长将更为理性。根据复盘结论,需求提速是产能过剩压力缓解信号,可关注需求催化剂为投资提供信号指引。近期一揽子经济政策陆续出台落地,关注后续对居民消费等方面的带动,此外更重要的催化剂可能来自新技术突破、海外市场拓展、国内以旧换新。结合产能周期和股价综合判断,建议关注需求筑底或回升的半导体、工程机械,以及电池和汽车行业龙头。
风险提示:历史经验失效;国内政策不及预期;全球地缘不确定性。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