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研究:重视家庭政策 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
向前看,中国应尽快推动生育政策落地,加大生育补贴力度,进一步拓宽补贴范围至城乡灵活就业、未就业女性和家庭;发挥行业协会的监督与沟通作用,保障企业产假制度的落实,探索居家办公、混合办公等弹性工作制度;将优质、普惠的托育服务向早期教育拓展,着力提升育儿嫂、保姆等非机构服务的规范性与专业性等;切实推进性别平等,建设父母共担育儿责任、社会分摊育儿成本的生育友好型社会。
关键 词 | 家庭政策 生育友好型社会 托育体系
内容概要
近年来,中国出生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生育率持续位于较低水平。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伴随经济快速增长,生育率下降与女性教育水平提升、就业领域的结构性变化同步发生。如何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构建适当的福利体系,帮助家庭面对生育、养育带来的压力,缓解工作与家庭之间的矛盾,或为回应生育率下降问题的关键。
国际上看,20世纪中叶起发达国家生育率曾出现整体下滑,但近年来已有部分欧洲发达国家的生育率趋于稳定或再度回升。究其原因,以较大力度的福利补贴、劳动力市场政策、育儿服务三类措施构成的家庭政策体系,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降低了生育、养育成本,并推动形成生育友好的社会氛围,进而在长期中对生育率产生积极影响。相比之下,日本、韩国虽也推行了类似政策,但在政府支持的力度、政策推行的时间点、具体措施与本国经济、社会、文化的适配性等方面存在不足,最终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结合中国现状,本文建议,第一,福利补贴方面,加大生育补贴发放力度,将一次性奖补与长效支持措施相结合,扩大补贴覆盖人群至灵活就业、未就业女性和家庭等;畅通补贴发放渠道,借助数字技术手段简化流程,确保支持措施直达所有符合条件的家庭。第二,劳动力市场方面,借助行业协会的力量,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落实相关生育保障;探索居家办公、混合办公等弹性工作制度,帮助家长平衡工作与家庭。第三,在养育服务覆盖方面,可在政府统筹下,将托育服务向早期教育拓展,解决女性重返职场初期在工作与家庭之间的矛盾,也有利于缓解当前部分幼儿园经营困难的问题;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多元主体参与育儿服务,落实企业社会责任;着力提升家庭保姆等私人服务的质量和规范性,促进专业化服务供给。最后,推动家庭友好型社会环境的培育,切实推进性别平等,建设父母共担育儿责任、社会分摊育儿成本的生育友好型社会。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