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土地财政到新质生产力的金融策:以资本市场为抓手 加力赋能新质生产力
经济底层逻辑从土地财政向新质生产力转变。地方政府曾依靠“土地财政”获得大量资本积累并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以及泡沫和地方政府债台高筑等风险暴露,证明“土地财政”并非发展的长久之计。面对全球百年变局以及我国现实转型需要,由科技创新起主导作用的“新质生产力”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
融资模式函需由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变。在原有的发展模式下,我国融资体系长期以间接融资方式为主,股票和债券市场虽蓬勃发展,但规模和影响力与间接融资相比仍然有限。而当经济发展动能转向“新质生产力”,无论是从科技创新主体特性下的融资需要和困境来看,还是从我国与成熟资本市场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的差距来看,都迫切需要资本市场肩负更重要的使命。
资本市场如何赋能新质生产力?功能发挥+政策加码双向赋能。资本市场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政策围绕三大主线加力部署,持续赋能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一是提升资本市场配置效率,推动资本要素向科技创新领域聚集;二是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强化各板块对科创企业的融资支持;三是更为注重强监管、防风险,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服务科技创新。
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国际经验。美国:资本市场改革支持科技的政策包括放松盈利限制、增设上市标准,支持企业IPO,以及支持PE、VC快速发展;经验借鉴:注重资本市场的力量,推动企业并购重组,促进产业整合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韩国:退市制度改革有助于形成“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提高上市公司整体质量;经验借鉴:严格执行退市制度,淘汰业绩不佳和治理结构不完善的公司,提升市场整体质量。日本:东京证券交易所对PB低于1的企业施压,推动它们改善资产负债表、更好利用现金、提升回报率和分红;经验借鉴:通过增加派息和股票回购来提升投资者信心,吸引更多的长期资本入市。
挑战和建议:我国资本市场赋能新质生产力尚存挑战:一是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待完善,转板机制、金融工具、市场结构等存在优化空间;二是耐心资本参与度待提升,投资权益类资产比例偏低,创投资本退出渠道待丰富;三是新质生产力企业界定标准待深化;四是企业行为规范性与市场信息环境待进一步改善。相关建议:一是优化资本市场体系支持科创企业,强化科创债与机构投资者作用;二是着力培育耐心资本,畅通创投资本的退出渠道;三是出台新质生产力企业认定标准,加快构建科学评估与风控体系;四是全面推行“两强两严”的监管新模式,加快完善注册制配套监管机制。
风险提示
1.国内政策落实不及预期风险
2.对于政策理解不到位的风险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