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美股共振:复盘与展望

股票资讯 阅读:3 2025-07-07 20:13:42 评论:0
  A 股年内新高,美股历史新高,这场联袂的上涨“戏码”,还能持续多久?

      如果回到年初,可能难以现象在中美贸易摩擦下中美股市竟然可以同步地进入“高光”时刻,回过头来看,我们觉得有三个特征是值得关注的:首先,4 月以来的本轮上涨,A 股的发动要更早,这既体现了政策的响应速度、也反映了资金偏好的变化;其次,从结构上看,中美都有自己的核心资产。相较而言,美股的“回补”特征很明显、兜兜转转又回到靠大型科技公司拉指数的节奏;而A 股则是靠金融等权重股稳步推动中枢上涨。第三则外部核心变量——美元的不同,我们可能正处于弱美元周期的历史性拐点,非美资产面临重估。那么该如何看待后续的演绎?

      从宏观角度看,股市的上涨无非来自于三个方面——利率,风险偏好和盈利增长。货币宽松(预期)带来的利率下降,或者政策不确定性下降/地缘政治事件平息带来的风险偏好上升都会使得折现率下降、股指上升,推动股市上涨;而由宏观β和行业、企业自身α推动的盈利增长,则会从未来现金流和估值两方面推动股市;当然对于非美股市而言,美元指数也算是短期内的估值因子——美元贬值往往有利于流动性和预期的改善。从今年的情况看,关税的实际冲击还没有完全显现,企业盈利出现改善的难度较大;而随着特朗普TACO 交易深入人心,风险偏好带来的弹性也被压缩。宏观政策和美元能否“拔估值”可能至关重要。

      不妨看看历史上中美共振上涨的经验。当然需要注意的是,美股长期上行趋势下,中美股市“同涨”的时期不胜枚举。我们重点关注中美股市经历回调后的“共振上涨”, 最近的几轮分别是2019.01-2019.04、2020.03-2021.02、2022.10-2023.04、2025.04 至今。结合前文所述的宏观三维度来看,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结论,都起始于一定的事件冲击,预期拔估值先行,而要想行情更持久需要持续的政策刺激或者基本面的实际改善:

      2019.01-2019.04:贸易冲击缓和下的政策、情绪拔估值。经过2018 年市场动荡时期,除了中美贸易摩擦进入缓和期外,最重要的边际刺激来自于美联储开始转向,引领全球货币政策宽松预期,而国内股市还有2018 年底民营企业家座谈会+经济边际改善预期的加持(当然后续经济改善预期收敛,股市也就陷入震荡)。

      从行业来看,美股信息技术(细分行业中半导体涨幅较大)、工业板块明显上涨。

      中国则是农林牧渔和计算机(贸易摩擦下的国产替代逻辑)板块涨幅靠前。

      2020.03-2021.02:公共卫生事件冲击缓和下,政策加码+经济反弹+美元持续下跌,上涨也更持续。尽管有公共卫生事件的普遍冲击,中美两国都果断采取了“超常规”的政策刺激,冲击放缓后经济迅速复苏、都短暂超过了公共卫生事件前的趋势水平,消费等需求反弹的板块大幅上涨(中国是社会服务、食品饮料,美国是非日常消费品等)。

      2022.10-2023.04:公共卫生事件“翻篇”,美联储货币政策拐点+乐观情绪拔估  值。随着中国公共卫生“平稳转段”,居民信心迅速反弹,市场有较强的经济复苏预期,而春节假期的数据表现也“可圈可点”;美联储在2022 年10 月之后开始引导放缓紧缩的预期(此前持续加息75bp)。在基本面修复的支撑下,市场风险偏好有所回升,叠加ChatGPT 引发的AI 热潮,A 股传媒、计算机、通信板块领涨,美股信息技术、通讯业务板块领涨。

      展望后市,本轮中美股市共振还能持续多久?贸易不确定性的下降,既是本轮中美股市上涨的驱动因素,也可能成为下一阶段的波动之源。短期内,两国经济基本面均难以构成股市上涨因素。但“政策预期”对于市场信心的提振正在强化,且这一作用可能持续至“宽松兑现”,除此之外弱美元的持续也十分重要。具体来看:

      第一,贸易不确定性对中美股市波动的影响越来越小。当然,特朗普还在用关税政策搅动去全球风云,但随着市场越来越熟悉他极限施压的套路,贸易政策对于市场波动的贡献越来越小,对于股市风险偏好的扰动有限,可能少有的值得关注的事件是中美元首的互访进展。

      第二,短期内两国经济基本面均难以构成股市上涨因素。从中美经济意外指数的走势来看,“关税风暴”早期的中国经济韧性明显强于市场预期,但在贸易壁垒增多的大背景之下,近期增长动能渐趋平缓。市场对于美国经济的悲观预期虽然迎来了一轮修正,但美国经济并没有摆脱滞胀的阴影,债务供需失衡以及美联储的独立性问题都可能成为新的波动之源。

      第三,货币政策的“宽松预期”对于市场的支持作用正趋于强化。尽管市场在6 月非农发布后,基本放弃了对美联储7 月降息的押注,但美股对于后续降息依旧充满信心,这与近几个月美国金融条件的持续放松相互对应,我们认为第三季度白宫和美联储对于宽松的争论将达到白热化,而白宫是占有优势的。对于中国,外部的“宽松预期”也为国内的货币宽松打开空间。直到“宽松兑现”之前,政策预期对于股市上涨的催化作用可能都会延续。

      风险提示:未来政策不及预期;国内经济形势变化超预期;出口变动超预期。 机构:民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陶川/邵翔/张云杰/钟渝梅 日期:2025-07-07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