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2025中期策略:我国中东部地区煤炭产量衰减形势展望

股票资讯 阅读:5 2025-07-22 22:00:30 评论:0

  本期内容提要:

  本文旨在从我国煤炭产业中长期发展视角出发,对中东部地区煤炭产能衰减趋势展开系统性研判,鉴于数据获取的局限性及行业合规性要求,研究将基于典型区域样本分析与公开信息整合,通过管中窥豹的观察视角,揭示资源枯竭、开采条件恶化及产业布局调整等因素对传统主产区供给能力的深层影响,为投资者前瞻性把握行业结构性变革提供借鉴。

  我国可技术经济开采的煤炭储量相对较少。我国煤炭资源总量丰富,主要分布在晋陕蒙、新疆和西南地区,但我国煤炭储量远低于资源量,其中可经济开采资源相对较少。截至2023年底我国煤炭证实与可信储量为2185.7亿吨。若以47亿吨全国原煤年产量推算,并考虑回采率等因素的影响,全国现有开采规范下的煤炭储量或仅可采30余年。同时,我国煤炭资源呈现西多东少、北富南贫的分布特点,中东部地区煤炭资源的服务年限正趋减。需注意的是,煤炭资源矿权设置和资源开发伴随较长的开采年限,期间将面临日趋完善和规范的安全环保等政策监管,某种程度下新增安全环保政策的刚性约束,或直接改变原本矿权边界和技术经济性,导致部分资源从“技术经济可采”转为“政策不可采”。

  开采深度、资源压覆、生态制约、呆滞资源等诸多因素,或进一步制约我国中东部煤炭资源开发。开采深度方面:我国中东部地区浅层资源开发强度大,开采深度逐年增加,现有开采规范条件下1000米以浅煤炭资源趋于枯竭,加之政策管控、安全条件和经济效益等多方面制约,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区深部开采面临一定挑战。资源压覆方面:中东部地区“三下一上”大量压煤(建筑物下、水体下、铁路下、承压水体上),致使部分煤炭资源难以充分开发。以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和安徽5省为例,2021年“三下一上”压覆资源量占其总资源量的比重为36%,限制了相关煤炭资源开发空间。生态制约方面:伴随水资源、生态资源等环境保护要求和监管的趋紧趋严,一定程度限制了煤炭资源的开发潜力,如蒙东地区和黄河流域。蒙东露天煤矿导致地区水土流失和自然生态破坏严重,现阶段原则上不予审批新建矿井。黄河流域作为我国煤炭主产区,全国14个大型煤炭生产基地中9个在沿线分布,受生态脆弱区水资源短缺影响,制约其煤炭大规模开发。呆滞资源方面:伴随煤炭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受资源接续匮乏、开采经济性不佳、产能落后、资金短缺、股东矛盾等因素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存在的部分夹缝资源、已关闭退出的在建矿井和长期停缓建矿井重新复建复采可能性较低,导致形成部分呆滞资源,如我国当前产能规模小于30万吨/年和30-60万吨/年的煤矿中,处于停产、停建等状态的产能占比分别达58%和50%,主要分布于我国中部及西南地区,该部分煤矿存在退出风险。

  我国中东部地区产量衰减明显,资源保障年限不足,到2035年中部地区或退出产量约7亿吨,其中山西产量下降趋势或最为明显。近10年来我国东北、东部地区煤炭产量持续下降,年均产量下降速度约5.9%。我国煤炭主产区由中部向西部转移,2004年以来中东部产量(含东北)占比下降26%。按照《“双碳”背景下我国煤炭资源保障能力与勘查方向的思考》中的测算:我国东部及东北地区煤炭资源接近枯竭,东北地区可开采年限不超过19年,黄淮海地区可采年限不超过18年,东南地区可采年限不超5年;晋陕蒙(西)宁地区已达到高强度开发,未来晋陕蒙(西)宁地区可采年限不超过25年,很难大规模承接矿井接续。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发展报告2023》中国家能源集团技术经济研究院测算,2030年以前我国煤炭产量仍维持在41亿吨以上,2030年后进入快速下降通道,且未来我国煤炭产量衰减将主要发生在中部地区,其中以山西产量退出为主。值得注意的是,山西省自然资源厅曾提出“近十年内,山西省将有约221座煤矿资源枯竭,影响年产能2亿多吨”。需关注的是,山西省煤炭2024年产量减产明显,我们认为,其直接原因起于安全监管,但不能简单归因于安全监管,更应当关注未来资源衰减带来的产量下滑态势。

  我国核心矿区煤炭资源消耗速度较快,产能接续问题面临诸多挑战。在2024年的两会上,我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袁亮指出,近年来,由于受煤炭市场需求拉动、矿区高强度开发、煤炭产量大幅增加等因素影响,部分大型煤炭矿区可采资源量减少、服务年限缩短。从鄂尔多斯矿区看,根据《促进大型煤炭矿区产能接续》中提到,鄂尔多斯市10年内煤炭产量将减少1亿吨以上。鄂尔多斯未来产能接续问题仍面临挑战。此外,当前我国煤炭矿权市场交易溢价普遍偏高,而新《矿产资源法》引导全面市场化出让,承担保供重任的央国企在市场化资源获取中面临结构性劣势,其市场化获取资源接续或面临挑战。

  煤炭行业周期波动的幅度和跨度或趋窄,更需要着眼长期视角把握板块投资价值。煤炭行业虽具有传统周期属性,但在能源转型与政策调控双重作用下,其强周期波动特征正被逐步平滑,行业运行稳定性显著提升。然而,资本市场参与者往往更聚焦于短期煤价、港口库存、产销变化等高频指标,却对行业中长期结构性变革缺乏深度研判,进而导致市场常陷入"短期数据扰动—情绪化交易"的波动循环。中长期视角下,尽管新能源替代将逐步挤压煤炭需求空间,但新建产能有限、存量产能的枯竭退出形成的供给衰减曲线,在未来更可能使行业走向供需再平衡甚至阶段性偏紧状态。这种供需同步收缩的特殊周期,需要投资者穿透短期扰动,以更长的时间维度审视行业变迁,与此同时,煤炭行业正从朴素的周期资产演变为价值资产,其估值体系重构也需要以更长的时态视角展开,即,以时间换空间。

  投资建议:在中东部地区煤炭产量逐步衰减的行业趋势下,资源接续能力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我们建议重点关注三个方面的投资逻辑:一是东部地区服务年限较长、拥有丰厚煤炭资源、可有效对冲区域产量衰减风险、长期价值重估潜力突出的企业,如新集能源、淮北矿业等;二是公司或其控股股东拥有晋陕蒙资源,或优先布局西部新疆地区、未来煤炭资源接续潜力强的企业,如中国神华、陕西煤业、兖矿能源、中煤能源、广汇能源等;三是煤炭国央企资产注入大背景下,具有控股股东煤炭资产注入预期的煤企,如兖矿能源、中国神华、晋控煤业、山西焦煤等公司。

  风险因素:宏观经济超预期下滑;产业布局和安全环保政策调整;技术进步带来的能源替代加速;煤炭需求快速下降;煤价大幅下跌。


信达证券 高升,左前明,李睿,刘波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