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财政数据点评:年中财政的观察和思考
股票资讯
阅读:5
2025-07-28 09:14:55
评论:0
事 项
6 月广义财政收入同比2.8%,5 月同比-1.2%;6 月广义财政支出同比17.6%,5 月同比4%;上半年广义财政收入同比-0.6%,2024 年全年同比-2%;上半年广义财政支出同比8.9%,2024 年全年同比2.7%。
2025 年7 月25 日,财政部召开2025 年上半年财政收支情况新闻发布会,介绍了上半年财政收支情况。
主要观点
一、上半年财政力度强不强?
衡量财政力度,是从财政自身出发,看花了多少钱。用合并两本账的广义财政支出衡量,今年财政靠前发力、上半年财政力度偏强:
(一)今年财政靠前发力
上半年广义财政支出增速8.9%,高于全年广义财政支出增速目标(测算约3.4%~5.1%,详见报告《财政三个关切思辩:规模、缺口、乘数》)(二)上半年财政力度偏强
上半年财政力度或是2022 年以来同期最强(2018~2024 年上半年,广义财政支出增速分别为12.7%、15%、0.6%、1.1%、12.4%、-3.6%、2.9%)。
二、如果强,上半年财政体感为何一般?
衡量财政体感,是从资本市场出发,看效果怎么样;投资者通过基建增速、实物工作量、信用扩张等项目建设相关指标感知财政发力——当政府发债、支出较快、但未倾斜项目建设时,财政力度-体感差就容易放大,上半年较为典型。
具体来看:
(一)政府债发行:总量大,进度快
上半年政府债债净融资7.69 万亿(全年目标约13.9 万亿,比去年增加2.2 万亿),进度55.5%,为2022 年以来同期最高(2018~2024 年上半年分别为19.4%、56.2%、44.7%、34%、64.4%、36.1%、29.8%)。
(二)政府债结构:未倾斜项目建设,专项债作资本金增量撬动或有限上半年发债进度:用于化债的特殊再融资债(90 %1)>用于民生兜底、政府运行等、不限用途的一般国债(52%)、新增一般债(56.7%)>主要用于项目建设的特别国债(47.5%)、新增专项债(49.1%)。
具体看专项债,上半年作资本金的增量投资撬动或也有限:据财政部,今年上半年,各地发行专项债券用作项目资本金1917 亿元,同比增长16%,该增幅明显低于新增专项债整体(上半年发行2.16 万亿元,同比增长45%)。
(三)财政支出结构:聚焦科技、民生,基建类负增上半年公共财政支出增速:科学技术支出9.2%(全年目标8.3%)>民生类支出6.4%(全年目标5.3%)>基建类支出-5.5%(全年目标1.4%)。
(四)信用扩张:大省重回预算外收缩,全国融资平台数量大幅压减项目建设可以支撑信用扩张,信用扩张情况可以验证项目建设强度;地方信用扩张,按信用主体可分为两种:
一是预算内,信用主体是政府。如上文所述,今年上半年,全国财政预算内(两本账)支出增速8.9%,为2022 年以来同期最高。
二是预算外,信用主体是国企(城投为主);其中,大省(注:6 个头部大省:
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四川)预算外尤其值得观察,可作为地方能动性的观察指标(详见报告《大省时隔一年重回预算外扩张》:
2024 年,大省在10 月前处于预算外收缩(城投债、非城投国企信用债净融资同比为负);10 月化债思路根本转变,大省时隔一年重回预算外扩张,延续至年底(城投债、非城投国企信用债净融资同比转正)。
今年上半年,大省重回预算外收缩(城投债、非城投国企信用债净融资同比转负)。据财政部,(6 万亿置换政策)推动了融资平台改革转型。通过加快置换融资平台承担的隐性债务,实现融资平台数量大幅压减,有效支持“实体类”融资平台改革转型后“轻装上阵”。
三、下半年财政发力怎么看?
市场对下半年财政发力的关注点围绕增量政策2:去年下半年财政发力脉冲明显、广义财政支出基数较高(增速7.6%,2020 年以来同期新高),若不考虑增量政策,按待发政府债、上半年两本账收入增速外推测算,今年下半年广义财政支出或降至-0.4%(2022 年以来同期新低)。
我们将增量政策分为既有、后续两部分,分别思考:
(一)既有的增量政策:有望改善财政体感
今年的增量政策储备中,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3已率先披露,下半年财政体感改善已具备三大条件:
1、项目端支持充分(资金跟着项目走),分三个视角观察:
1)据发改委,今年8000 亿元“两重”建设项目清单近日已全部下达完毕、7350 亿中央预算内投资已基本下达完毕(比去年快一个季度4)。
2)全年基建增速的领先指标——发改委上半年审核固投项目总投资或明显增长(1-4 月5737 亿,较2023、2024 年同期3784、3207 亿分别增长52%、79%),下半年基建或仍有韧性(上半年增长4.6%,去年全年4.4%)。
3)“十五五”重大项目可前置今年下半年开工。如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7 月19 日正式开工,据新华社报道,该工程将建设5 座梯级电站,总投资约1.2 万亿元,将使其成为全球最大的基建项目(项目装机规模约6000 万千瓦,是三峡工程2250 万千瓦总装机容量的2.7 倍)。
2、项目缺资本金问题有望缓解——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或有效撬动总投资、带动基建读数和实物工作量,并助力信贷扩张:2022 年农发行首批900 亿基础设施基金拉动总投资过万亿5,7400 亿金融工具带动银行累计授信额度超3.5万亿6。
3、配套资金可由政府债加速发行补足,解决资本金瓶颈后,项目实物工作量或显著提升。从边际变化看,6~7 月新增专项债已明显提速(截至7 月25 日,今年6~7 月新增专项债已发、待发1.14 万亿,同比增长86.3%(上半年发行2.16 万亿,同比增长45%))。
(二)后续的增量政策:或影响资本市场波动水平财政增量政策,本质上可理解为对财政欠收的弥补:从历史经验看,当两本账收入均未完成预算目标,当年都推出了增量政策,包括:2015 年创设8000 亿专项建设基金,2022 年创设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7399 亿+盘活5000 多亿专 项债,2023 年增发国债1 万亿,2024 年“6+4+2”化债+中央单位上缴专项收益。
财政欠收的弥补,既可以靠增量债务(增发国债、特别国债等),也可以靠增量收入(央行、央企等利润上缴(当前央行可上缴财政的结存利润或接近2 万亿,2010 年以来新高)、地方国资盘活等非税收入)。
若通过增量收入(非税收入)弥补,或时点靠后(去年集中在11-12 月),且不提供政策博弈点(不单独披露,而是通过月度财政数据中的非税收入高增间接反映;如去年11、12 月非税收入分别增长40.4%、93.8%,财政部在11 月8 日新闻发布会上预告“后两个月,安排有关中央单位上缴一部分专项收益,补充中央财政收入”,但当月未单独解释数据变化),可维护当前政策分担风险、市场低波有底的格局(权益即便回报不变,风险调整后收益也显著改善了)。
若通过增量债务弥补,不排除放大资本市场波动,建议仍以看股做债思路应对;对于后续增量债务政策的落地点,重申10 月人大常委会观察意义或大于8 月、三季度或以落实落地既有政策为主——7 月25 日财政部新闻发布会提供了两条线索:
一是“近期财政部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测算确定了各地区2025 年资金规模并下达第三批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690 亿元,剩余资金将在10 月份下达……按计划如期完成1.3 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任务(注:1.3 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仍按原计划在10 月发完)”;
二是“下一步,财政部将持续抓好一系列增量化债支持政策(注:2024 年末推出)的落实落地”。
四、6 月财政数据点评
收入端:税收收入连续3 个月正增,后续关注反内卷、资本市场两大提振;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税收收入增长超32%、18%支出端:大月不大,基建类负增加深、或蓄力下半年广义财政:卖地收入高增,特别国债、新增专项债加速带动广义支出增速创2024 年10 月来新高
风险提示:后续政策超预期,预算与执行存在差异。 机构:华创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研究员:张瑜/高拓 日期:2025-07-28
6 月广义财政收入同比2.8%,5 月同比-1.2%;6 月广义财政支出同比17.6%,5 月同比4%;上半年广义财政收入同比-0.6%,2024 年全年同比-2%;上半年广义财政支出同比8.9%,2024 年全年同比2.7%。
2025 年7 月25 日,财政部召开2025 年上半年财政收支情况新闻发布会,介绍了上半年财政收支情况。
主要观点
一、上半年财政力度强不强?
衡量财政力度,是从财政自身出发,看花了多少钱。用合并两本账的广义财政支出衡量,今年财政靠前发力、上半年财政力度偏强:
(一)今年财政靠前发力
上半年广义财政支出增速8.9%,高于全年广义财政支出增速目标(测算约3.4%~5.1%,详见报告《财政三个关切思辩:规模、缺口、乘数》)(二)上半年财政力度偏强
上半年财政力度或是2022 年以来同期最强(2018~2024 年上半年,广义财政支出增速分别为12.7%、15%、0.6%、1.1%、12.4%、-3.6%、2.9%)。
二、如果强,上半年财政体感为何一般?
衡量财政体感,是从资本市场出发,看效果怎么样;投资者通过基建增速、实物工作量、信用扩张等项目建设相关指标感知财政发力——当政府发债、支出较快、但未倾斜项目建设时,财政力度-体感差就容易放大,上半年较为典型。
具体来看:
(一)政府债发行:总量大,进度快
上半年政府债债净融资7.69 万亿(全年目标约13.9 万亿,比去年增加2.2 万亿),进度55.5%,为2022 年以来同期最高(2018~2024 年上半年分别为19.4%、56.2%、44.7%、34%、64.4%、36.1%、29.8%)。
(二)政府债结构:未倾斜项目建设,专项债作资本金增量撬动或有限上半年发债进度:用于化债的特殊再融资债(90 %1)>用于民生兜底、政府运行等、不限用途的一般国债(52%)、新增一般债(56.7%)>主要用于项目建设的特别国债(47.5%)、新增专项债(49.1%)。
具体看专项债,上半年作资本金的增量投资撬动或也有限:据财政部,今年上半年,各地发行专项债券用作项目资本金1917 亿元,同比增长16%,该增幅明显低于新增专项债整体(上半年发行2.16 万亿元,同比增长45%)。
(三)财政支出结构:聚焦科技、民生,基建类负增上半年公共财政支出增速:科学技术支出9.2%(全年目标8.3%)>民生类支出6.4%(全年目标5.3%)>基建类支出-5.5%(全年目标1.4%)。
(四)信用扩张:大省重回预算外收缩,全国融资平台数量大幅压减项目建设可以支撑信用扩张,信用扩张情况可以验证项目建设强度;地方信用扩张,按信用主体可分为两种:
一是预算内,信用主体是政府。如上文所述,今年上半年,全国财政预算内(两本账)支出增速8.9%,为2022 年以来同期最高。
二是预算外,信用主体是国企(城投为主);其中,大省(注:6 个头部大省:
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四川)预算外尤其值得观察,可作为地方能动性的观察指标(详见报告《大省时隔一年重回预算外扩张》:
2024 年,大省在10 月前处于预算外收缩(城投债、非城投国企信用债净融资同比为负);10 月化债思路根本转变,大省时隔一年重回预算外扩张,延续至年底(城投债、非城投国企信用债净融资同比转正)。
今年上半年,大省重回预算外收缩(城投债、非城投国企信用债净融资同比转负)。据财政部,(6 万亿置换政策)推动了融资平台改革转型。通过加快置换融资平台承担的隐性债务,实现融资平台数量大幅压减,有效支持“实体类”融资平台改革转型后“轻装上阵”。
三、下半年财政发力怎么看?
市场对下半年财政发力的关注点围绕增量政策2:去年下半年财政发力脉冲明显、广义财政支出基数较高(增速7.6%,2020 年以来同期新高),若不考虑增量政策,按待发政府债、上半年两本账收入增速外推测算,今年下半年广义财政支出或降至-0.4%(2022 年以来同期新低)。
我们将增量政策分为既有、后续两部分,分别思考:
(一)既有的增量政策:有望改善财政体感
今年的增量政策储备中,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3已率先披露,下半年财政体感改善已具备三大条件:
1、项目端支持充分(资金跟着项目走),分三个视角观察:
1)据发改委,今年8000 亿元“两重”建设项目清单近日已全部下达完毕、7350 亿中央预算内投资已基本下达完毕(比去年快一个季度4)。
2)全年基建增速的领先指标——发改委上半年审核固投项目总投资或明显增长(1-4 月5737 亿,较2023、2024 年同期3784、3207 亿分别增长52%、79%),下半年基建或仍有韧性(上半年增长4.6%,去年全年4.4%)。
3)“十五五”重大项目可前置今年下半年开工。如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7 月19 日正式开工,据新华社报道,该工程将建设5 座梯级电站,总投资约1.2 万亿元,将使其成为全球最大的基建项目(项目装机规模约6000 万千瓦,是三峡工程2250 万千瓦总装机容量的2.7 倍)。
2、项目缺资本金问题有望缓解——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或有效撬动总投资、带动基建读数和实物工作量,并助力信贷扩张:2022 年农发行首批900 亿基础设施基金拉动总投资过万亿5,7400 亿金融工具带动银行累计授信额度超3.5万亿6。
3、配套资金可由政府债加速发行补足,解决资本金瓶颈后,项目实物工作量或显著提升。从边际变化看,6~7 月新增专项债已明显提速(截至7 月25 日,今年6~7 月新增专项债已发、待发1.14 万亿,同比增长86.3%(上半年发行2.16 万亿,同比增长45%))。
(二)后续的增量政策:或影响资本市场波动水平财政增量政策,本质上可理解为对财政欠收的弥补:从历史经验看,当两本账收入均未完成预算目标,当年都推出了增量政策,包括:2015 年创设8000 亿专项建设基金,2022 年创设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7399 亿+盘活5000 多亿专 项债,2023 年增发国债1 万亿,2024 年“6+4+2”化债+中央单位上缴专项收益。
财政欠收的弥补,既可以靠增量债务(增发国债、特别国债等),也可以靠增量收入(央行、央企等利润上缴(当前央行可上缴财政的结存利润或接近2 万亿,2010 年以来新高)、地方国资盘活等非税收入)。
若通过增量收入(非税收入)弥补,或时点靠后(去年集中在11-12 月),且不提供政策博弈点(不单独披露,而是通过月度财政数据中的非税收入高增间接反映;如去年11、12 月非税收入分别增长40.4%、93.8%,财政部在11 月8 日新闻发布会上预告“后两个月,安排有关中央单位上缴一部分专项收益,补充中央财政收入”,但当月未单独解释数据变化),可维护当前政策分担风险、市场低波有底的格局(权益即便回报不变,风险调整后收益也显著改善了)。
若通过增量债务弥补,不排除放大资本市场波动,建议仍以看股做债思路应对;对于后续增量债务政策的落地点,重申10 月人大常委会观察意义或大于8 月、三季度或以落实落地既有政策为主——7 月25 日财政部新闻发布会提供了两条线索:
一是“近期财政部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测算确定了各地区2025 年资金规模并下达第三批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690 亿元,剩余资金将在10 月份下达……按计划如期完成1.3 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任务(注:1.3 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仍按原计划在10 月发完)”;
二是“下一步,财政部将持续抓好一系列增量化债支持政策(注:2024 年末推出)的落实落地”。
四、6 月财政数据点评
收入端:税收收入连续3 个月正增,后续关注反内卷、资本市场两大提振;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税收收入增长超32%、18%支出端:大月不大,基建类负增加深、或蓄力下半年广义财政:卖地收入高增,特别国债、新增专项债加速带动广义支出增速创2024 年10 月来新高
风险提示:后续政策超预期,预算与执行存在差异。 机构:华创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研究员:张瑜/高拓 日期:2025-07-28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