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内卷”:三重目标下如何去产能、提物价
股票资讯
阅读:5
2025-07-28 17:07:28
评论:0
核心观点:“反内卷”的价格治理,可能有三个目标,一是短期治理“价格战”,如对汽车、外卖等行业低价无序竞争的治理;二是中期去产能,即推动落后产能退出、促进供需平衡,包括关停限产式去产能和引导式去产能两种;三是长期推动价格特别是PPI 持续回升。对价格回升的诉求有多大,将决定去产能的方式和内容。上轮供给侧改革后,PPI 同比经过10 个月回正,这次需求端缺少“棚改货币化”类的强刺激,中性假设下,PPI 回正可能需要11-12 个月,明年9 月达到1.9%左右的高点。
1、去产能如何推进?
去产能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关停限产式去产能,一种是政策引导式去产能。大的趋势是,直接关停限产的去产能逐步减少,政策引导式去产能增加,政府从发挥主导作用到发挥引导支持作用。早期去产能实践中,更多采用关停限产式去产能。如国发〔1998〕43 号《国务院关于关闭非法和布局不合理煤矿有关问题的通知》。2015 年的供给侧改革,开始两种去产能相结合。如国发〔2016〕7 号《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 》明确提出“市场倒逼与政府支持相结合”的原则,对于一部分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产能,直接关停;对于其他过剩产能,通过安全、质量、环保、技术等标准的提高,来倒逼产能退出。
两种去产能方式各有优缺点。关停限产式去产能的优点是见效快,可以快速缓解产能过剩;缺点是要承担更大的经济压力,并且治标不治本,产能过剩容易反弹。引导式去产能的优点是可以通过去产能实现技术升级,同时更有助于建立市场出清机制,治标更治本;缺点是见效相对较慢。
就这一轮“内卷式”竞争的去产能而言,我们认为是引导式去产能为主,关停限产式去产能为辅。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当前需求端没有大水漫灌的强刺激政策。关停限产式去产能往往需要需求端的强刺激政策配合,这是因为直接关停限产通常会带来更大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压力。当需求端不采取强刺激政策时,供给端去产能最佳选择是市场化方式,以减轻经济冲击。二是这轮“内卷式”竞争的行业特点决定,上游行业或许适合关停限产式去产能,但中下游新兴行业更需要引导式去产能,这些行业的需求还在不断增长,不适合“一刀切”的关停限产,通过标准提升倒逼落后产能去化,不仅能推动落后产能退出,还能促进行业技术升级。
这轮“去产能”可能还有哪些政策?一是提升行业标准,如技术、安全、质量等方面的标准提升,倒逼产能退出;二是可能在政府补贴、出口退税等方面继续严格规范管理;三是不排除一些上游行业可能面临减产的量化目标。
2、“反内卷”还有哪些方向?
除了去产能外,“反内卷”的短期方向是治理“价格战”,如约谈外卖平台、时隔27 年修订价格法、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可能开展成本调查和价格监督检查等。
此外,“反内卷”还要建立长效机制,打通市场出清机制的堵点。市场出清机制顺利运行,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价格及时调整,以反映供求关系;二是价格调整后,供求行为能否随之调整。我们当前的堵点主要在第二步,即使价格下跌,供给方仍然不会退出,仍在亏损生产,这带来了产能过剩和“内卷式”竞争。
如何打通市场出清机制的堵点?上轮供给侧改革期间的抓手是治理“僵尸企业”,这次“反内卷”的抓手是规范地方政府行为。2015 年去产能期间,大量僵尸企业的存在是市场无法自发出清的主要原因,为此中央做出多次部署,最终清理僵尸企业成效显著,全国处置的煤炭行业“僵 尸企业”涉及产能1.15 亿吨 ,钢铁行业“僵尸企业”基本出清。当前打通市场出清机制的堵点,关键是规范政府行为。部分新兴产业,由于存在违规补贴,使得企业能够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产品,亏损企业依靠地方政府补贴实现持续经营。因此规范政府行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规范招商引资、禁止违规补贴;二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因地制宜,不要一哄而上。
3、“反内卷”如何影响物价?
(1)上轮去产能带动PPI 强势回升,但当前缺少“棚改货币化”类的需求端强刺激,预计回升幅度会略低于2015-16 年。上轮去产能启动后(2015.11),PPI 环比增速经过了三个月的负增长后,从2016.3 开始转正,同比增速经过10 个月的负增长后从2016.9 开始转正,同比最高于达到2017.2 达到7.8%的高点。这轮“反内卷”,我们按照PPI 回升的幅度,给出三种假设:
乐观假设:假设供给端去产能力度与2015-16 年持平,但需求端缺少类似的强刺激,对应PPI 环比增速为2015 年11 月后的一半。这种情况下,PPI 同比在2025 年下半年为-3.0%,2026 年6 月转正,9 月达到最高点3.86%。
中性假设:假设没有类似需求强刺激的情况下,供给端去产能力度弱于2015-2016 年,对应PPI 环比增速为2015 年11 月后的25%。这种情况下,PPI 同比在2025 年下半年为-3.1%,2026 年7 月转正,9 月达到最高点1.92%。
悲观假设:假设没有类似需求强刺激的情况下,供给端去产能力度弱于假设二,使得PPI 无法按照2015-16 年节奏快速回升,而是缓慢回升。
这种情况下,PPI 同比在2025 年下半年为-3.3%,2026 年9 月转正,12月达到高点0.9%。
(2)对于GDP 平减指数而言,要靠“去产能”推动价格回升,比PPI的难度更大,这是因为GDP 平减指数的构成里,服务业要重于工业,“去产能”只能推动工业价格回升,对服务业价格作用有限。今年二季度GDP 平减指数约为-1.3%,第二产业为-3.06%,第三产业为-0.12%,2024 年以来的6 个季度里,有4 个季度第三产业GDP 平减指数负增长,这也是有数据以来第一次。
我们在此前报告中指出,如果要促进GDP 平减指数回升,促消费比去产能更重要。假设采取去产能政策,使得短期工业价格在2024 年的基础上回升2 个点,GDP 平减指数将从2024 年的-0.7%回升到-0.02%,仍不足以走出低通胀;但如果促消费政策力度更大,使得服务价格回升2个点,GDP 平减指数将从-0.7%回升到+0.39%,加上消费回暖带动的商品价格回升,最终GDP 平减指数还会更高。从实践来看,需要“去产能”和“促消费”双管齐下,后者更重要。
风险提示:(1)“反内卷”政策正处在逐步落地过程中,许多政策细节还有待进一步明确。(2)影响价格的因素很多,除了政策发力之外,还有很多因素是无法把控的,如国际油价的变动,还有供给端猪周期的变动、气候因素的影响等等。(3)如果经济其他方面发生较大变化,“反内卷”政策可能也会有变,如房地产、出口、消费等需求端变化。 机构:东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芦哲/占烁 日期:2025-07-28
1、去产能如何推进?
去产能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关停限产式去产能,一种是政策引导式去产能。大的趋势是,直接关停限产的去产能逐步减少,政策引导式去产能增加,政府从发挥主导作用到发挥引导支持作用。早期去产能实践中,更多采用关停限产式去产能。如国发〔1998〕43 号《国务院关于关闭非法和布局不合理煤矿有关问题的通知》。2015 年的供给侧改革,开始两种去产能相结合。如国发〔2016〕7 号《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 》明确提出“市场倒逼与政府支持相结合”的原则,对于一部分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产能,直接关停;对于其他过剩产能,通过安全、质量、环保、技术等标准的提高,来倒逼产能退出。
两种去产能方式各有优缺点。关停限产式去产能的优点是见效快,可以快速缓解产能过剩;缺点是要承担更大的经济压力,并且治标不治本,产能过剩容易反弹。引导式去产能的优点是可以通过去产能实现技术升级,同时更有助于建立市场出清机制,治标更治本;缺点是见效相对较慢。
就这一轮“内卷式”竞争的去产能而言,我们认为是引导式去产能为主,关停限产式去产能为辅。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当前需求端没有大水漫灌的强刺激政策。关停限产式去产能往往需要需求端的强刺激政策配合,这是因为直接关停限产通常会带来更大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压力。当需求端不采取强刺激政策时,供给端去产能最佳选择是市场化方式,以减轻经济冲击。二是这轮“内卷式”竞争的行业特点决定,上游行业或许适合关停限产式去产能,但中下游新兴行业更需要引导式去产能,这些行业的需求还在不断增长,不适合“一刀切”的关停限产,通过标准提升倒逼落后产能去化,不仅能推动落后产能退出,还能促进行业技术升级。
这轮“去产能”可能还有哪些政策?一是提升行业标准,如技术、安全、质量等方面的标准提升,倒逼产能退出;二是可能在政府补贴、出口退税等方面继续严格规范管理;三是不排除一些上游行业可能面临减产的量化目标。
2、“反内卷”还有哪些方向?
除了去产能外,“反内卷”的短期方向是治理“价格战”,如约谈外卖平台、时隔27 年修订价格法、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可能开展成本调查和价格监督检查等。
此外,“反内卷”还要建立长效机制,打通市场出清机制的堵点。市场出清机制顺利运行,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价格及时调整,以反映供求关系;二是价格调整后,供求行为能否随之调整。我们当前的堵点主要在第二步,即使价格下跌,供给方仍然不会退出,仍在亏损生产,这带来了产能过剩和“内卷式”竞争。
如何打通市场出清机制的堵点?上轮供给侧改革期间的抓手是治理“僵尸企业”,这次“反内卷”的抓手是规范地方政府行为。2015 年去产能期间,大量僵尸企业的存在是市场无法自发出清的主要原因,为此中央做出多次部署,最终清理僵尸企业成效显著,全国处置的煤炭行业“僵 尸企业”涉及产能1.15 亿吨 ,钢铁行业“僵尸企业”基本出清。当前打通市场出清机制的堵点,关键是规范政府行为。部分新兴产业,由于存在违规补贴,使得企业能够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产品,亏损企业依靠地方政府补贴实现持续经营。因此规范政府行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规范招商引资、禁止违规补贴;二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因地制宜,不要一哄而上。
3、“反内卷”如何影响物价?
(1)上轮去产能带动PPI 强势回升,但当前缺少“棚改货币化”类的需求端强刺激,预计回升幅度会略低于2015-16 年。上轮去产能启动后(2015.11),PPI 环比增速经过了三个月的负增长后,从2016.3 开始转正,同比增速经过10 个月的负增长后从2016.9 开始转正,同比最高于达到2017.2 达到7.8%的高点。这轮“反内卷”,我们按照PPI 回升的幅度,给出三种假设:
乐观假设:假设供给端去产能力度与2015-16 年持平,但需求端缺少类似的强刺激,对应PPI 环比增速为2015 年11 月后的一半。这种情况下,PPI 同比在2025 年下半年为-3.0%,2026 年6 月转正,9 月达到最高点3.86%。
中性假设:假设没有类似需求强刺激的情况下,供给端去产能力度弱于2015-2016 年,对应PPI 环比增速为2015 年11 月后的25%。这种情况下,PPI 同比在2025 年下半年为-3.1%,2026 年7 月转正,9 月达到最高点1.92%。
悲观假设:假设没有类似需求强刺激的情况下,供给端去产能力度弱于假设二,使得PPI 无法按照2015-16 年节奏快速回升,而是缓慢回升。
这种情况下,PPI 同比在2025 年下半年为-3.3%,2026 年9 月转正,12月达到高点0.9%。
(2)对于GDP 平减指数而言,要靠“去产能”推动价格回升,比PPI的难度更大,这是因为GDP 平减指数的构成里,服务业要重于工业,“去产能”只能推动工业价格回升,对服务业价格作用有限。今年二季度GDP 平减指数约为-1.3%,第二产业为-3.06%,第三产业为-0.12%,2024 年以来的6 个季度里,有4 个季度第三产业GDP 平减指数负增长,这也是有数据以来第一次。
我们在此前报告中指出,如果要促进GDP 平减指数回升,促消费比去产能更重要。假设采取去产能政策,使得短期工业价格在2024 年的基础上回升2 个点,GDP 平减指数将从2024 年的-0.7%回升到-0.02%,仍不足以走出低通胀;但如果促消费政策力度更大,使得服务价格回升2个点,GDP 平减指数将从-0.7%回升到+0.39%,加上消费回暖带动的商品价格回升,最终GDP 平减指数还会更高。从实践来看,需要“去产能”和“促消费”双管齐下,后者更重要。
风险提示:(1)“反内卷”政策正处在逐步落地过程中,许多政策细节还有待进一步明确。(2)影响价格的因素很多,除了政策发力之外,还有很多因素是无法把控的,如国际油价的变动,还有供给端猪周期的变动、气候因素的影响等等。(3)如果经济其他方面发生较大变化,“反内卷”政策可能也会有变,如房地产、出口、消费等需求端变化。 机构:东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芦哲/占烁 日期:2025-07-28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