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航天系列二:大时代的序章 卫星互联网新机遇

股票资讯 阅读:7 2025-10-28 21:09:59 评论:0
  太空资源竞争背景下,我国进入卫星互联网加速组网期。太空资源作为科技竞争高地,在“先登先占”的游戏规则下,中美已成为唯二具备竞争力国家。以payload 统计的全球在轨卫星数量为15621 颗,其中美国有在轨卫星10490 颗,占全球总量约三分之二,俄罗斯在轨卫星1577 颗,中国为951 颗。马斯克创立的SpaceX 旗下的Starlink 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卫星组网企业,截至2025 年10 月,在轨卫星突破1 万颗,并完成了商业模式的闭环,实现企业的正向运营。卫星互联网作为具备高技术、重资本、大应用场景等特点的行业,在国家研发实力、经济规模、市场需求等环节的推动下,未来基本只剩下中美具有竞争能力。中国依靠GW 星座和千帆星座等组网计划已规划超2.5 万颗卫星的发射目标,且商业航天作为国家重点培育的新质生产力方向,经过数年的筹备和孕育,已经逐步进入快速组网期。

      低轨通信卫星将成为未来卫星互联网的趋势。手机直连卫星及其他新模式、新业态实现规模应用,发展卫星通信用户超千万。随着D2C 技术逐步成熟,未来全球数十亿部智能手机有望成为通信卫星的潜在终端入口。目前,苹果、华为等主流终端厂商已在高端机型中率先部署卫星通信功能。

      而低轨高通量通信卫星(HTS)大幅提升了容量并降低了单位带宽成本,是通信卫星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与传统通信卫星相比,高通量卫星采用多点波束、频率复用等技术,能提供传统卫星数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容量,从不到10Gbit/s 提升到几十Gbit/s 甚至上百Gbit/s,平均速率已基本与4G持平,可以提供更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更完善的通信保障。Starlink 目前已覆盖全球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过700 万的活跃用户,已经证明其需求的确定性和市场空间的广阔。

      历经探索,勇于追赶,中国已进入商业航天新阶段。1970 年,我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五个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该卫星的成功研制为后续航天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技术基础,并构建起完整的航天工程体系。进入21 世纪,全球以SpaceX 为代表的私营航天企业迅速崛起,中国卫星制造产业也由此逐步从政府主导向市场驱动过渡。目前,我国已形成以航天五院旗下中国卫星等传统国家力量,与上海垣信、银河航天、长光卫星、微纳星空等新兴商业公司共同推进我国低轨卫星星座建设的新格局。

      降本趋势下卫星载荷与卫星平台不断迭代下的新技术的应用与普及。马斯克声称星链单颗卫星的制造成本已低于50 万美元证明该模式在商业层面的可行性。美国卫星研制起步早,卫星平台的规模化进度比中国快,因此其卫星平台成本占比较低,中国后续形成规模化生产后,有望将卫星平台的成本价值比降低至较小区间,进而将主要制造成本集中于有效载荷。同时在低轨通讯卫星的规模需求下,卫星制造领域关键零部件及价值量较高的环节将获得新机遇。

      投资建议:1.关注卫星互联网组网企业及运营商,牌照优势和规模优势将成为卫星互联网领域强则很强的核心竞争力来源;2.关注卫星整星研发及制造企业,分享我国卫星互联网快速组网期红利;3.关注卫星制造的关键零部件环节:1)相控阵天线;2)星间激光互联;3)电推进;4)柔性太阳翼等关键环节和价值量较高的环节。

      风险提示:1.卫星互联网组网进度低于预期;2.制造端成本下降不及预期;3.卫星在轨连接及相关技术验证低于预期。 机构:国泰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周天乐/徐淋/肖洁 日期:2025-10-28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