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场系列研究报告之五:我国绿证将迎来高质量发展阶段-
股票资讯
阅读:2
2025-11-15 20:17:11
评论:0
绿证是我国可再生能源电量环境属性的唯一证明,是认定可再生能源电力生产、消费的唯一凭证,由国家能源局核准颁发,仅可交易一次,有效期是2年,1绿证=1兆瓦时=1000度电。绿电/绿证交易分为2种,分别是证电合一和证电分离。前者是指交易绿电的同时自动附赠绿证,购买者获得物理电量的同时,也获得环境权益凭证。后者是指单独只交易绿证。目前是市场化交易机制,2025年1-9月全国单独交易绿证均价为4.99元/个。目前,我国的碳市场和电力市场是“碳电分离”的状态,使用绿电或绿证是无法在碳市场进行碳配额的抵扣。
我国大力发展绿证市场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一是,凸显绿电环境价值核心——绿证价值。国家对各省份及重点行业明确绿电强制消费比例,考核未达标企业需通过购买绿证补足差额。相较于绿电常采用的长期协议模式,绿证购买更灵活,可按需随时交易。二是,坚守“谁污染谁治理”原则,明确高耗能企业社会责任。发改委规定钢铁、水泥、电解铝、多晶硅、新建数据中心等重点控排行业,要求其强制消纳绿电,且消纳比例逐年提升,倒逼高耗能企业额外承担环境治理成本,履行绿色责任。三是,绿证全国流通,破解绿电消纳难题。绿证可在全国自由流通,不受电网输送限制。绿电匮乏地区用电企业可购买绿电富裕地区发电厂的绿证,且价格相对低廉,能有效降低企业绿电消费成本。四是,绿电成本从“政府端”转“用电端”,践行“谁用谁补贴”原则。随着绿电行业“反内卷”推进,政府性基金对绿电厂的补贴逐步退出。但受绿电运输条件限制,仍存在一定弃电率,需资金支撑绿电厂运营。此时,有绿电消费需求的企业(如“双碳”管控高排放企业、受欧盟碳税影响的出口企业、需塑造ESG形象的企业)承担相应“补贴”责任。五是,提升绿证国际认可度,助力出口企业降碳本。欧盟碳关税将于2026年1月1日正式实施,目前尚未认可我国绿证,这将倒逼我国加快发展绿证市场以提升国际认可度——让出口企业可在国内化解碳成本。从发展历程上看,可分为三阶段:试点阶段(2017-2023年):全国范围内试行绿证,全覆盖阶段(2023-2024年):绿证核发全覆盖,高质量发展阶段(2024年至今):大力推动我国绿证市场的高质量发展。
绿证的闭环运行机制包括5个环节:建档立卡→绿证核发→绿证交易→绿证应用→绿证核销。集中式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建档立卡的完成率95%,且核发基本全覆盖,其中风能占比最高。截至2025年9月,全国累计核发绿证70.62亿个,2024年同比增长21.45倍,2025年受高基数影响,增速有所下滑。截至2025年9月,全国绿证累计交易10.82亿个,其中2025年前三季度交易量高达5.29亿个。绿证单独交易占比较高,且以跨省交易为主,多为沿海地区省份购买偏远地区企业的绿证,旨在降低消纳成本。交易绿电+绿证因输送电限制,则是以省内交易为主。绿证消费主体以制造业为主,占比高达七成,其次是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生产和供应业,占比19%。
绿电强制消纳要求:各省、高排放行业均设强制消纳权重比例要求,且比例逐年提升,若未达标,需购买绿证补充差额。2019年发布各省强制消纳绿电的比例,2020年开始考核,该比例逐年提升。因偏远地区具有绿电发电优势,比例要求也比沿海地区高。2018-2026年,四川、云南、青海强制消纳比例提升超过50%。2024年针对电解铝行业设定强制绿电消纳比例,2025年开始考核。2025年将钢铁、水泥、多晶硅行业和新增数据中心也纳入进来,预计2026年开始正式考核。同时,提出后续将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也纳入进来。
绿证市场未来交易规模测算假设与测算方法:假设1:每年用电量增速与GDP增速保持一致;假设2:2026年各省GDP增速为5%;假设3:核发绿证数量的可交易比例,按2025年1-9月比例进行测算(核发21.08亿个,其中可交易14.35亿个,可交易率约68.07%)。测算方法是通过预测各省的用电量,按照发改委公布的各省绿电强制消纳比例,测算出各省的绿电消纳需求,并结合2025年核发绿证可交易比例,参照2025年1-9月绿证均价,最终测算出可交易绿证规模。
测算结果分析:2025年Q4有望加速核发绿证,2026年市场交易规模高达132亿元。预测2025年、2026年核发绿证数量分别约36.16亿个、38.98亿个,对应消纳绿电36.16亿兆瓦时、38.98亿兆瓦时。预测2025年、2026年可交易绿证数量分别约24.61亿个、26.53亿个。预测2025年、2026年绿证市场交易规模分别约122.83亿元、132.40亿元。截止2025年9月,我国绿证核发数量约有21.08亿个,其中可交易绿证14.35亿个,Q4有望加速推进。
绿证价格:2024年(5.59元/个)、2025年(4.99元/个)均价有所下滑,未来随着需求增长,价格或将上涨。均价下滑的主要原因是2024年8月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和交易规则》,明确绿证有效期2年,并设置过渡期(2024年之前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电量对应绿证有效期延至2025年底),存量绿证增多,故2024年绿证挂牌价格明显下降。未来需求增长来源两部分:国内:各省及部分高排放行业对绿电的强制消纳要求持续推进,且消纳比例逐年提升。未达标的企业需通过购买绿证补足差额,绿证市场需求将得到进一步释放。国际:我国碳足迹相关规则持续完善,碳核算体系与碳数据质量稳步提升,绿证的国际认可度有望进一步提高。出口企业为适配国际碳治理要求,对国内绿证的需求将随之提升。
国际认可度:欧盟有条件认可绿电,不认可绿证。欧盟对于我国的绿电是有条件认可:1)物理电力直连:生产设施与绿电发电厂建立物理直连电网,如自建光伏电站。2)PPA(Power Purchase Agreement):与绿电发电厂直接签署长期购电协议。欧盟对我国绿证和欧盟当地绿证均不认可。近几年随着我国政策的不断完善,2025年,国际绿色电力消费领域影响力较大的倡议组织RE100 无条件认可我国绿证。
风险提示:绿证相关政策落地效果不及预期、可再生能源投资存在风险、绿电相关政策可能影响绿证价值、欧盟碳关税等政策存在不确定性、可持续投资存在风险 机构: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有限公司 研究员:牟瑾瑾/陆灏川/王雪蓉/王胜 日期:2025-11-15
我国大力发展绿证市场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一是,凸显绿电环境价值核心——绿证价值。国家对各省份及重点行业明确绿电强制消费比例,考核未达标企业需通过购买绿证补足差额。相较于绿电常采用的长期协议模式,绿证购买更灵活,可按需随时交易。二是,坚守“谁污染谁治理”原则,明确高耗能企业社会责任。发改委规定钢铁、水泥、电解铝、多晶硅、新建数据中心等重点控排行业,要求其强制消纳绿电,且消纳比例逐年提升,倒逼高耗能企业额外承担环境治理成本,履行绿色责任。三是,绿证全国流通,破解绿电消纳难题。绿证可在全国自由流通,不受电网输送限制。绿电匮乏地区用电企业可购买绿电富裕地区发电厂的绿证,且价格相对低廉,能有效降低企业绿电消费成本。四是,绿电成本从“政府端”转“用电端”,践行“谁用谁补贴”原则。随着绿电行业“反内卷”推进,政府性基金对绿电厂的补贴逐步退出。但受绿电运输条件限制,仍存在一定弃电率,需资金支撑绿电厂运营。此时,有绿电消费需求的企业(如“双碳”管控高排放企业、受欧盟碳税影响的出口企业、需塑造ESG形象的企业)承担相应“补贴”责任。五是,提升绿证国际认可度,助力出口企业降碳本。欧盟碳关税将于2026年1月1日正式实施,目前尚未认可我国绿证,这将倒逼我国加快发展绿证市场以提升国际认可度——让出口企业可在国内化解碳成本。从发展历程上看,可分为三阶段:试点阶段(2017-2023年):全国范围内试行绿证,全覆盖阶段(2023-2024年):绿证核发全覆盖,高质量发展阶段(2024年至今):大力推动我国绿证市场的高质量发展。
绿证的闭环运行机制包括5个环节:建档立卡→绿证核发→绿证交易→绿证应用→绿证核销。集中式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建档立卡的完成率95%,且核发基本全覆盖,其中风能占比最高。截至2025年9月,全国累计核发绿证70.62亿个,2024年同比增长21.45倍,2025年受高基数影响,增速有所下滑。截至2025年9月,全国绿证累计交易10.82亿个,其中2025年前三季度交易量高达5.29亿个。绿证单独交易占比较高,且以跨省交易为主,多为沿海地区省份购买偏远地区企业的绿证,旨在降低消纳成本。交易绿电+绿证因输送电限制,则是以省内交易为主。绿证消费主体以制造业为主,占比高达七成,其次是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生产和供应业,占比19%。
绿电强制消纳要求:各省、高排放行业均设强制消纳权重比例要求,且比例逐年提升,若未达标,需购买绿证补充差额。2019年发布各省强制消纳绿电的比例,2020年开始考核,该比例逐年提升。因偏远地区具有绿电发电优势,比例要求也比沿海地区高。2018-2026年,四川、云南、青海强制消纳比例提升超过50%。2024年针对电解铝行业设定强制绿电消纳比例,2025年开始考核。2025年将钢铁、水泥、多晶硅行业和新增数据中心也纳入进来,预计2026年开始正式考核。同时,提出后续将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也纳入进来。
绿证市场未来交易规模测算假设与测算方法:假设1:每年用电量增速与GDP增速保持一致;假设2:2026年各省GDP增速为5%;假设3:核发绿证数量的可交易比例,按2025年1-9月比例进行测算(核发21.08亿个,其中可交易14.35亿个,可交易率约68.07%)。测算方法是通过预测各省的用电量,按照发改委公布的各省绿电强制消纳比例,测算出各省的绿电消纳需求,并结合2025年核发绿证可交易比例,参照2025年1-9月绿证均价,最终测算出可交易绿证规模。
测算结果分析:2025年Q4有望加速核发绿证,2026年市场交易规模高达132亿元。预测2025年、2026年核发绿证数量分别约36.16亿个、38.98亿个,对应消纳绿电36.16亿兆瓦时、38.98亿兆瓦时。预测2025年、2026年可交易绿证数量分别约24.61亿个、26.53亿个。预测2025年、2026年绿证市场交易规模分别约122.83亿元、132.40亿元。截止2025年9月,我国绿证核发数量约有21.08亿个,其中可交易绿证14.35亿个,Q4有望加速推进。
绿证价格:2024年(5.59元/个)、2025年(4.99元/个)均价有所下滑,未来随着需求增长,价格或将上涨。均价下滑的主要原因是2024年8月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和交易规则》,明确绿证有效期2年,并设置过渡期(2024年之前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电量对应绿证有效期延至2025年底),存量绿证增多,故2024年绿证挂牌价格明显下降。未来需求增长来源两部分:国内:各省及部分高排放行业对绿电的强制消纳要求持续推进,且消纳比例逐年提升。未达标的企业需通过购买绿证补足差额,绿证市场需求将得到进一步释放。国际:我国碳足迹相关规则持续完善,碳核算体系与碳数据质量稳步提升,绿证的国际认可度有望进一步提高。出口企业为适配国际碳治理要求,对国内绿证的需求将随之提升。
国际认可度:欧盟有条件认可绿电,不认可绿证。欧盟对于我国的绿电是有条件认可:1)物理电力直连:生产设施与绿电发电厂建立物理直连电网,如自建光伏电站。2)PPA(Power Purchase Agreement):与绿电发电厂直接签署长期购电协议。欧盟对我国绿证和欧盟当地绿证均不认可。近几年随着我国政策的不断完善,2025年,国际绿色电力消费领域影响力较大的倡议组织RE100 无条件认可我国绿证。
风险提示:绿证相关政策落地效果不及预期、可再生能源投资存在风险、绿电相关政策可能影响绿证价值、欧盟碳关税等政策存在不确定性、可持续投资存在风险 机构: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有限公司 研究员:牟瑾瑾/陆灏川/王雪蓉/王胜 日期:2025-11-15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