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火电行业的压力测试研究:碳交易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
从最新进展看,碳交易机制已成为各国应对气候挑战、实现《巴黎协定》国家自主承诺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2017年12月,我国印发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明确全国碳市场分基础建设期、模拟运行期和深化完善期三个阶段稳步推进,并将于2020年在发电行业交易主体间开展碳配额现货交易,逐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和方式。碳交易政策将可能增加高排放企业的经营成本,降低其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从而可能增加贷款银行的信用风险。
本研究旨在测算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可能对相关行业带来的影响,并为商业银行识别和量化碳交易带来的信用风险提供一套工具。报告首先提出了碳交易压力测试的主要背景与思路;其次针对火电行业,运用工商银行的数据测算出轻度、中度、重度三个压力情景下信用风险的大小;最后,结合测试结果提出政策建议和下一步研究方向。此项研究既有理论创新,又具实践价值,研究形成的碳交易压力测试以及行业影响测算模型具有很强的可推广性,能够为我国相关政策制定及金融机构量化碳交易带来的转型风险提供帮助。
碳交易压力测试的背景及意义
(一)碳交易压力测试的主要背景
全球碳交易进展显著。随着全球气候挑战不断加剧,碳交易机制已经成为各国应对挑战、实现《巴黎协定》关于国家自主承诺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全球引入碳交易机制的主要国家和地区包括:欧洲的欧盟成员国和瑞士,北美的加拿大魁北克与安大略等省、美国的加州与麻省等美国东北部九州(即区域温室气体减排倡议,RGGI),大洋洲的新西兰,亚洲的日本东京都和琦玉县,哈萨克斯坦,韩国,中国的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等七省市试点(2016年后增加了福建)。上述区域的GDP全球占比超过50%,人口占比近三分之一。
中国碳市场稳步推进。中国自2013年启动七省市碳交易试点以来,至今已完成5个履约年度。截至2018年底,七省市试点碳市场碳配额累计成交2.63亿吨,累计成交额近54亿元,成交均价为20.53元/吨。2015年9月25日,习近平主席在《中美元首关于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中重申,中国将在2030年达到碳排放峰值并力争提前达峰,同时宣布中国将于2017年正式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覆盖电力、钢铁等六大重点排放行业。2017年12月19日,国家发改委宣布正式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2020年将率先在发电行业开始交易。
碳交易对金融机构的影响日益显著。主要挑战包括:一方面,碳交易机制要求企业根据自身的排放情况在碳市场中买卖碳配额,这将增加部分高排放企业的经营成本,从而影响其经营业绩及偿债能力,进而加大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作为碳市场的主体直接参与碳交易,根据自身排放情况在碳市场中购买和出售碳配额,这可能会对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产生影响。与此同时,碳市场的发展也将为金融机构开展产品和服务创新带来新的机遇。此次研究主要针对碳交易对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的影响。
(二)碳交易压力测试的意义
首先,全球能源正在向低碳化转型,碳交易机制是通过市场方式适应能源转型的重要创新,将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对全球企业和金融机构产生深远影响。
其次,我国碳交易市场建设正在不断完善,七省市试点结束后,我国碳市场将走向全国统一,纳入碳交易的行业范围也将逐步扩容,将通过影响相关企业的财务情况,从而影响贷款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
第三,目前我国碳价格仍处在低位,但长期看碳价上升至合理区间是大概率事件,这将进一步增加高排放企业的经营成本:不达标企业将花费更多资金购买碳配额;同时企业将需要不断改进生产流程、更新设备或采购更清洁的生产资料来降低碳排放。在此背景下,金融机构面临的信用风险也将随之上升。
因此,对碳交易进行量化分析有助于商业银行更为有效地制定行业信贷政策、调整资产结构、识别和管理转型风险,以更积极主动的姿态迎接低碳时代的到来。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