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快评报告:“十四五”我国金融业发展取得重要成就
股票资讯
阅读:2
2025-09-23 22:05:01
评论:0
投资要点:
央行等四部门召开新闻发布会,总结“十四五”金融业发展情况:9 月22 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邀请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以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局局长朱鹤新共同出席,介绍“十四五”时期金融业发展成就,并回答记者提问。
本次发布会主要介绍了“十四五”期间金融业发展取得的重要成就,在金融体制机制改革、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金融支持科技发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多方面进行总结回顾。
“十四五”期间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加快构建现代金融体系,着力推动我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潘功胜行长表示,“十四五”期间设立中央金融委员会、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转化为金融治理效能。李云泽局长提到,“十四五”期间金融监管总局系统机构改革圆满收官,“四级垂管”架构有效运转,金融消保统筹工作扎实推进,省市县三级防非打非机制全面覆盖。吴清主席提到,“四梁八柱”的法规制度体系建构成型。
以新证券法实施为契机,对相关法规制度进行系统“立改废释”,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法治体系进一步健全。
“十四五”期间我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取得重大成就。
潘功胜行长表示,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中国特色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初步形成,实施和传导更为有效,助力“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顺利完成。李云泽局长提到,5 年来,银行业保险业通过信贷、债券、股权等多种方式,为实体经济提供新增资金170 万亿元。“十四五”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6 万亿元,是“十三五”末的2.3 倍,利率下降2 个百分点。朱鹤新局长提到,外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大幅提升。“越诚信越便利”的外汇服务环境更加优化。凭指令即可办理业务的企业数较2020 年末增长5 倍以上。
着重提到了“十四五”期间对于科技行业发展的大力支持。
潘功胜行长提到,健全科技金融政策框架,持续提升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能力、强度和水平,满足科技型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融资需求。“十四五”时期,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普惠小微、绿色贷款年均增速超过20%。李云泽局 长提到,重点领域投放精准有力。科研技术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基础设施贷款年均增长27.2%、21.7%、10.1%。
吴清主席提到,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跑出“加速度”,资本市场含“科”量进一步提升。近年来,新上市企业中九成以上都是科技企业或者科技含量比较高的企业。目前A 股科技板块市值占比超过1/4,已明显高于银行、非银金融、房地产行业市值合计占比。市值前50 名公司中科技企业从“十三五”末的18 家提升至当前的24 家。
着重提到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十四五”期间我国金融风险得到有效处置,为“十五五”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潘功胜行长提到,“十四五”期间有序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在化解融资平台债务风险方面,推动地方政府统筹资金、资产、资源化解债务风险,剥离融资平台的政府融资功能,转型为市场化的经营主体;引导金融机构通过债务重组,降低融资平台流动性风险和利息负担。相关工作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效。在金融支持房地产风险化解方面,优化调整首付比、房贷利率等多项政策,并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在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方面,综合采取在线修复、兼并重组和市场退出等方式,推动高风险中小银行数量较峰值明显压降。李云泽局长提到,“十四五”时期始终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作为监管部门的首位主责,把稳妥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作为重中之重。加大中小银行兼并重组力度,中小金融机构的减量提质成效明显。重拳整治金融乱象。积极助力化解房地产和地方债风险。吴清主席提到,协同发力的稳市机制逐步完善。“十四五”期间,A 股市场韧性和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上证综指年化波动率15.9%,较“十三五”下降2.8 个百分点。
“十四五”期间我国金融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为“十五五”发展奠定了基础,货币政策方面,潘功胜行长强调了坚持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均衡。当前我国货币政策是支持性的,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往前看,将根据宏观经济运行的情况和形势变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证流动性充裕,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为“十五五”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流动性支持。对于资本市场发展,吴清主席从增强多层次市场体系的适配性,更好发挥中长期资金“压舱石”“稳定器”作用,持续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提高监管的精准性、有效性等方面做了全面阐述,预计“十五五”资本市场发展将会更加成熟稳健,充分发挥投融资端功能,为投资者带来更多回报。
风险因素: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国内经济表现不如预期;政策效果不如预期;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机构:万联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徐飞/宫慧菁 日期:2025-09-23
央行等四部门召开新闻发布会,总结“十四五”金融业发展情况:9 月22 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邀请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以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局局长朱鹤新共同出席,介绍“十四五”时期金融业发展成就,并回答记者提问。
本次发布会主要介绍了“十四五”期间金融业发展取得的重要成就,在金融体制机制改革、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金融支持科技发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多方面进行总结回顾。
“十四五”期间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加快构建现代金融体系,着力推动我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潘功胜行长表示,“十四五”期间设立中央金融委员会、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转化为金融治理效能。李云泽局长提到,“十四五”期间金融监管总局系统机构改革圆满收官,“四级垂管”架构有效运转,金融消保统筹工作扎实推进,省市县三级防非打非机制全面覆盖。吴清主席提到,“四梁八柱”的法规制度体系建构成型。
以新证券法实施为契机,对相关法规制度进行系统“立改废释”,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法治体系进一步健全。
“十四五”期间我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取得重大成就。
潘功胜行长表示,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中国特色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初步形成,实施和传导更为有效,助力“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顺利完成。李云泽局长提到,5 年来,银行业保险业通过信贷、债券、股权等多种方式,为实体经济提供新增资金170 万亿元。“十四五”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6 万亿元,是“十三五”末的2.3 倍,利率下降2 个百分点。朱鹤新局长提到,外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大幅提升。“越诚信越便利”的外汇服务环境更加优化。凭指令即可办理业务的企业数较2020 年末增长5 倍以上。
着重提到了“十四五”期间对于科技行业发展的大力支持。
潘功胜行长提到,健全科技金融政策框架,持续提升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能力、强度和水平,满足科技型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融资需求。“十四五”时期,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普惠小微、绿色贷款年均增速超过20%。李云泽局 长提到,重点领域投放精准有力。科研技术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基础设施贷款年均增长27.2%、21.7%、10.1%。
吴清主席提到,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跑出“加速度”,资本市场含“科”量进一步提升。近年来,新上市企业中九成以上都是科技企业或者科技含量比较高的企业。目前A 股科技板块市值占比超过1/4,已明显高于银行、非银金融、房地产行业市值合计占比。市值前50 名公司中科技企业从“十三五”末的18 家提升至当前的24 家。
着重提到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十四五”期间我国金融风险得到有效处置,为“十五五”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潘功胜行长提到,“十四五”期间有序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在化解融资平台债务风险方面,推动地方政府统筹资金、资产、资源化解债务风险,剥离融资平台的政府融资功能,转型为市场化的经营主体;引导金融机构通过债务重组,降低融资平台流动性风险和利息负担。相关工作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效。在金融支持房地产风险化解方面,优化调整首付比、房贷利率等多项政策,并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在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方面,综合采取在线修复、兼并重组和市场退出等方式,推动高风险中小银行数量较峰值明显压降。李云泽局长提到,“十四五”时期始终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作为监管部门的首位主责,把稳妥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作为重中之重。加大中小银行兼并重组力度,中小金融机构的减量提质成效明显。重拳整治金融乱象。积极助力化解房地产和地方债风险。吴清主席提到,协同发力的稳市机制逐步完善。“十四五”期间,A 股市场韧性和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上证综指年化波动率15.9%,较“十三五”下降2.8 个百分点。
“十四五”期间我国金融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为“十五五”发展奠定了基础,货币政策方面,潘功胜行长强调了坚持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均衡。当前我国货币政策是支持性的,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往前看,将根据宏观经济运行的情况和形势变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证流动性充裕,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为“十五五”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流动性支持。对于资本市场发展,吴清主席从增强多层次市场体系的适配性,更好发挥中长期资金“压舱石”“稳定器”作用,持续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提高监管的精准性、有效性等方面做了全面阐述,预计“十五五”资本市场发展将会更加成熟稳健,充分发挥投融资端功能,为投资者带来更多回报。
风险因素: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国内经济表现不如预期;政策效果不如预期;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机构:万联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徐飞/宫慧菁 日期:2025-09-23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