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我国最新国家自主贡献:减排力度不降 彰显大国担当
股票资讯
阅读:4
2025-09-26 17:01:15
评论:0
2025 年9 月2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宣布中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中金研究院、中金公司研究部量化及ESG团队、公用事业团队、电新团队及汽车团队进行联合解读。
总量观点:减排趋势演算,绿色投资空间,非二排放管控及碳市场发展? 根据我们的测算,如果实现新一轮2035 年减排目标,意味着我国达峰后也不会降低减排力度。
我们初步估算,2026-2035 年中国碳强度预计每年需要下降5%左右1。与过去十年间3.3%的平均水平相比,碳强度降幅不减反增。我们测算,到2035 年,我国碳排放将降至102-105 亿吨,重回到2022 年水平。
最新NDC 目标发布后,我国将以积极的态度推进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控制工作。设置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减排目标或将推动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工作,促进减污降碳协同战略。从协同管控、综合利用的角度,在设计减排技术方案时可关注排放物的主要来源与相似性质,提高减排技术方案的效率。
新一轮气候行动将为我国创造出更大的绿色需求市场。我们测算,为实现新一轮NDC 目标,2026-2035 年我国所需的绿色投资规模将达到36-38 万亿元,平均每年约3.6-3.8 万亿元,有望拉动GDP 年增长1.5-2%。目前,我国每年能有效支撑碳达峰的融资规模在2.5 万亿元左右,新减排目标意味着绿色金融规模仍将持续增长。
首次设定相对总量目标,引导碳强度与总量控制体系衔接。我们认为碳排放总量与强度指标或将加快融入我国经济和产业规划管理。最新政策2明确要求“十五五”时期,实施以强度控制为主、总量控制为辅的碳排放双控制度;碳达峰后,实施以总量控制为主、强度控制为辅的碳排放双控制度。
新目标下我国碳市场发展路径更加明确。此前,中办、国办已发布全国碳市场部署性文件,明确碳市场建设的2027、2030 年目标3。此次新目标提出将碳市场规划延伸至2035 年。我们认为,新目标也或将扩大全国碳市场覆盖的温室气体种类,加速总量控制为主的配额制度改革。
行业解读:公用事业,电力设备新能源,汽车及出行设备公用事业:新能源装机目标有较大战略预留,重点在应用场景扩散。
我们预计2025 年或新增4~5 亿千瓦,2025 年末新能源累计装机规模可能达到18~19 亿千瓦。
按照新一轮NDC 目标,倒算2026-2035 年新增新能源装机目标量在13~18 亿千瓦,对应年均新增1.3~1.8 亿千瓦,目标有较大战略预留,新增规模较“十四五”新增装机节奏有所放缓。
结构上,新能源偏弱、聚焦大基地和海上风电,核电稳健增长。新能源方面,增量目标相对保守,高质量发展政策导向下更注重消纳。调峰电源方面,煤电、储能、抽水蓄能作为重要调峰保供资源,迎接新发展机遇。核电方面,清洁稳定基荷电源,核准高峰后迎来密集投产。
从规模增长转向质效提升,关键在需求侧拓宽用户应用场景。政策目标2035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我们认为实现路径为电气化率提升和加强绿电消纳,关键在用户侧与发电侧更好匹配。
电力设备新能源:新能源装机目标明确,储能与电网为消纳保驾护航。
此次目标提出到2035 年,风光装机达到3600GW 以上。伴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的提升,电力系统消纳与稳定运行的压力或将逐渐凸显,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迫在眉睫。我们认为,储能与电网或将是解决新能源消纳问题、确保能源安全、提升系统效率、最终实现气候目标的核心环节。
储能方面,商业模式走向成熟,项目经济性提升,利好投资建设。我国2035 年气候变化目标的提出,有助于在全球形成绿色低碳转型共识,基于我国储能产业优势扩大全球市场需求,帮助企业积极出海。
电网方面,积极扩大有效投资,配合风光大基地电力送出及分布式能源消纳。面向未来,为承载亿千瓦级新能源并网与消纳,电网领域投资需求明确且强劲。投资重点将集中在两大方向:一是持续加强主干网架结构,特别是服务于大型风光基地的特高压外送通道建设。二是配电网的智能化、柔性化改造。我们预计“十五五”期间全国电网投资规模复合增速有望达到5-7%。
汽车及出行设备:中国新能源转型进度领先海外,政策发力助力达成碳中和目标。
新目标提及到2035 年,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新能源销量连续多年高增,2025 年渗透率突破50%。我们判断中国新能源车高速发展既得益于中国自主车企的强创新能力,也得益于以旧换新政策、增值税减免等政策的大力支持。
商用车新能源加速,乘用车纯电接棒,进一步深化实现碳中和目标。以旧换新政策支持商用车新能源转型,伴随充换电网络进一步完善,我们认为后续仍有提升空间。乘用车中,国内8M25 纯电增速达32%,快于混动,我们判断纯电拐点已来,后续有望加速渗透;而纯电可更好助力碳排放降低。
展望未来,我们看好政策继续发力,助力碳中和目标如期达成。当前,新能源渗透率已达50%,高基数上中国新能源内销增速或放缓,但我们判断远期新能源渗透率有望达70%以上,或将如期完成碳中和目标要求。中央政府已表明后续将有1380 亿元在三四季度分批有序下达,继续支持全年以旧换新政策。我们期待2026 年政策或有一定延续,新能源销量增速或在10-15%水平。 机构: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陈济/刘佳妮/潘海怡/林欣月/曲昊源/常菁/蒋雨岑/李茂正/张若熙/陈雅婷/叶子安 日期:2025-09-26
总量观点:减排趋势演算,绿色投资空间,非二排放管控及碳市场发展? 根据我们的测算,如果实现新一轮2035 年减排目标,意味着我国达峰后也不会降低减排力度。
我们初步估算,2026-2035 年中国碳强度预计每年需要下降5%左右1。与过去十年间3.3%的平均水平相比,碳强度降幅不减反增。我们测算,到2035 年,我国碳排放将降至102-105 亿吨,重回到2022 年水平。
最新NDC 目标发布后,我国将以积极的态度推进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控制工作。设置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减排目标或将推动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工作,促进减污降碳协同战略。从协同管控、综合利用的角度,在设计减排技术方案时可关注排放物的主要来源与相似性质,提高减排技术方案的效率。
新一轮气候行动将为我国创造出更大的绿色需求市场。我们测算,为实现新一轮NDC 目标,2026-2035 年我国所需的绿色投资规模将达到36-38 万亿元,平均每年约3.6-3.8 万亿元,有望拉动GDP 年增长1.5-2%。目前,我国每年能有效支撑碳达峰的融资规模在2.5 万亿元左右,新减排目标意味着绿色金融规模仍将持续增长。
首次设定相对总量目标,引导碳强度与总量控制体系衔接。我们认为碳排放总量与强度指标或将加快融入我国经济和产业规划管理。最新政策2明确要求“十五五”时期,实施以强度控制为主、总量控制为辅的碳排放双控制度;碳达峰后,实施以总量控制为主、强度控制为辅的碳排放双控制度。
新目标下我国碳市场发展路径更加明确。此前,中办、国办已发布全国碳市场部署性文件,明确碳市场建设的2027、2030 年目标3。此次新目标提出将碳市场规划延伸至2035 年。我们认为,新目标也或将扩大全国碳市场覆盖的温室气体种类,加速总量控制为主的配额制度改革。
行业解读:公用事业,电力设备新能源,汽车及出行设备公用事业:新能源装机目标有较大战略预留,重点在应用场景扩散。
我们预计2025 年或新增4~5 亿千瓦,2025 年末新能源累计装机规模可能达到18~19 亿千瓦。
按照新一轮NDC 目标,倒算2026-2035 年新增新能源装机目标量在13~18 亿千瓦,对应年均新增1.3~1.8 亿千瓦,目标有较大战略预留,新增规模较“十四五”新增装机节奏有所放缓。
结构上,新能源偏弱、聚焦大基地和海上风电,核电稳健增长。新能源方面,增量目标相对保守,高质量发展政策导向下更注重消纳。调峰电源方面,煤电、储能、抽水蓄能作为重要调峰保供资源,迎接新发展机遇。核电方面,清洁稳定基荷电源,核准高峰后迎来密集投产。
从规模增长转向质效提升,关键在需求侧拓宽用户应用场景。政策目标2035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我们认为实现路径为电气化率提升和加强绿电消纳,关键在用户侧与发电侧更好匹配。
电力设备新能源:新能源装机目标明确,储能与电网为消纳保驾护航。
此次目标提出到2035 年,风光装机达到3600GW 以上。伴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的提升,电力系统消纳与稳定运行的压力或将逐渐凸显,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迫在眉睫。我们认为,储能与电网或将是解决新能源消纳问题、确保能源安全、提升系统效率、最终实现气候目标的核心环节。
储能方面,商业模式走向成熟,项目经济性提升,利好投资建设。我国2035 年气候变化目标的提出,有助于在全球形成绿色低碳转型共识,基于我国储能产业优势扩大全球市场需求,帮助企业积极出海。
电网方面,积极扩大有效投资,配合风光大基地电力送出及分布式能源消纳。面向未来,为承载亿千瓦级新能源并网与消纳,电网领域投资需求明确且强劲。投资重点将集中在两大方向:一是持续加强主干网架结构,特别是服务于大型风光基地的特高压外送通道建设。二是配电网的智能化、柔性化改造。我们预计“十五五”期间全国电网投资规模复合增速有望达到5-7%。
汽车及出行设备:中国新能源转型进度领先海外,政策发力助力达成碳中和目标。
新目标提及到2035 年,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新能源销量连续多年高增,2025 年渗透率突破50%。我们判断中国新能源车高速发展既得益于中国自主车企的强创新能力,也得益于以旧换新政策、增值税减免等政策的大力支持。
商用车新能源加速,乘用车纯电接棒,进一步深化实现碳中和目标。以旧换新政策支持商用车新能源转型,伴随充换电网络进一步完善,我们认为后续仍有提升空间。乘用车中,国内8M25 纯电增速达32%,快于混动,我们判断纯电拐点已来,后续有望加速渗透;而纯电可更好助力碳排放降低。
展望未来,我们看好政策继续发力,助力碳中和目标如期达成。当前,新能源渗透率已达50%,高基数上中国新能源内销增速或放缓,但我们判断远期新能源渗透率有望达70%以上,或将如期完成碳中和目标要求。中央政府已表明后续将有1380 亿元在三四季度分批有序下达,继续支持全年以旧换新政策。我们期待2026 年政策或有一定延续,新能源销量增速或在10-15%水平。 机构: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陈济/刘佳妮/潘海怡/林欣月/曲昊源/常菁/蒋雨岑/李茂正/张若熙/陈雅婷/叶子安 日期:2025-09-26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