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简报:从医学影像到手术室,Al医疗器械行业趋势与投资热点洞察
Q1:全球监管政策有哪些关键突破?对行业有何影响?
2025年全球AI医疗器械监管呈现趋严但路径明晰的突破性进展,欧盟、中国、美国分别通过CE认证新规、审批流程优化和动态监管框架,在提升合规门槛的同时加速创新产品上市,倒逼企业构建全周期质控体系全球监管政策在2025年呈现三大关键突破,形成既趋严又明晰的监管框架。欧盟于2025年7月批准首款基于大型语言模型(LLM)的临床决策系统"Prof.Valmed"获得CE认证(IIb类),要求该类产品必须建立全程数据可追溯体系、临床偏见消除机制及持续监控计划,为生成式AI医疗器械设立全新标杆。中国国家药监局同期发布《优化全生命周期监管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举措》,明确简化AI算法优化产品的变更注册流程,推动脑机接口、基因工程合成生物材料等前沿技术标准化,将AI影像产品平均审批时间从24个月压缩至14个月。美国FDA则通过《预设变更控制计划》(PCCP)构建动态监管框架,允许AI模型在保障安全前提下持续迭代。这些政策突破形成全球协同效应:一方面通过提高合规门槛加速优质产品上市,欧盟CE认证要求的数据治理标准已带动全球企业升级质控体系;另一方面通过流程优化降低创新成本,中国审批周期缩短40%直接推动AI医疗企业研发投入产出比提升至1:5.3。监管路径的明晰化倒逼企业构建全周期质控体系,据统计,2025年全球Top20医疗器械企业已全部建立AI模型风险评估部门,合规成本占研发总投入比例从2023年的18%上升至27%。这种"严监管+促创新"的平衡模式,正在重塑行业竞争格局,促使资源向具备全流程合规能力的头部企业集中。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