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配置日报:缩量 蓄力

股票资讯 阅读:4 2025-11-04 08:42:25 评论:0
  11 月3 日 ,股市高开低走,债市缩量震荡。

      权益市场缩量上涨。万得全A 上涨0.39%,全天成交额2.13 万亿元,较上周五(10 月31 日)缩量2169 亿元。港股方面,恒生指数和恒生科技分别上涨0.97%和0.24%。南向资金净流入54.72 亿港元,其中小米集团、中国海洋石油分别净流入10.29 亿港元、9.93 亿港元,中芯国际和阿里巴巴分别净流出13.81 亿港元、9.56 亿港元。

      两个现象值得关注。一是规模指数ETF 大幅净流入。10 月31 日,市场行情下跌,而规模指数ETF 净流入156 亿元。回顾2025 年以来历次下跌同时大幅净流入的案例来看,4 月国家队强力稳市,规模指数ETF 迎来大幅净流入,随后行情止跌反弹,走出了新一轮牛市。9 月26 日,万得全A 下跌1.2%, ETF 大幅净流入90 亿元,随后在9 月的最后两个交易日中,市场反弹近2%,指向稳市预期的稳固,有助于支撑行情企稳。根据此前经验来看,10 月31 日规模指数ETF 再度在下跌时大幅净流入,或有利于巩固稳市预期,为行情提供支撑。

      二是热门主题内部高低切,短剧游戏指数、网络游戏指数分别上涨3.51%和2.92%,同时半导体、有色金属明显下跌,对应SW 指数分别下跌0.72%和1.21%。热门主题高低切的背后,或是结构风险的加剧。截至10 月31 日,成交集中度和股价偏高的个股占比分别来到43.15%和16.79%,均处于历史偏高经验值附近。此外,红利指数上涨1.43%,其板块的拥挤度并不高(中证红利拥挤度处于2021 年以来57%分位数),当市场避险情绪酝酿时,更容易被推动上涨。

      往后看,结构风险仍存,且市场来到宏观空窗期,红利仍有配置价值。11 月宏观事件相对匮乏,下一个重要事件节点或是12 月政治局会议,因此11 月中上旬易成为市场释放结构风险的窗口期,可以适当增大红利仓位。

      此外,热门科技题材可在调整发生之后再进行加仓,关注结构风险的释放进度。根据历史经验,当结构风险指标逐渐接近见底时(成交集中度通常见底于30%-35%,股价偏高的个股占比通常见底于5%附近),距离反弹或已不远。

      恒生科技午后反弹,不过整体仍处于震荡行情中。今日港股反弹主要是周期股带动,石油石化和煤炭行业指数分别涨3.06%、2.87%。在12 月美联储降息预期回撤、美元指数走强的掣肘下,港股可能还会出现一定波动。

      不过当外卖大战、美元走强等压力边际放缓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科技品种有望回归趋势。从这一角度来看,当前的波动或正是一段较长的“上车”窗口期。

      债市方面,“缩量”是主要特征,10 年国债、10 年国开债、30 年国债活跃全天成交笔数分别为643、1628、1587 笔,而在过去一周中,以上三个品种日均成交笔数则为1034、2517、2273 笔。成交偏淡的背景下,债市波幅也相应收窄,尽管利率曲线呈现“短上长下”特征,但各期限收益率变化多在±1bp 以内。从时序视角来看,上午长端利率维持横盘震荡状态,直至午后方才小幅下行,市场交易逻辑大概率与上月初相似,即提前博弈央行买债规模。

      震荡格局下,票息资产依旧更受欢迎,二级资本债3-5 年收益率维持下行趋势,而5 年期城投债收益率下行幅度可达1-3bp。其实自10 月以来,中长久期信用类资产表现始终领跑债市,背后除了“压利差”的驱动力以外,摊余成本债基(封闭型)集中到期打开后的再配置需求,同样是重要支撑因素。

      对于接下来的债市发展,我们维持《11 月债市,破局之时》中的观点,11 月可能是定价回归基本面的转换期,随着潜在利空变量逐一落地,利率方向整体偏下行,渐进拉升久期的同时,也可把握期限利差、品种利差、税收利差提供的超额机会。

      除了博弈央行国债买卖操作外,近期市场还存在两个热门话题。一是央行行长近期在署名文章中提及“不断增强央行政策利率的作用,收窄短期利率走廊的宽度,进一步畅通由央行政策利率向市场基准利率,再到各种金融市场利率的传导”,市场机构对“收窄走廊宽度”存在差异化解读。我们倾向于,接下来央行可能会在维持政策利率(OMO)稳定的前提下,适当提升其他利率的弹性,例如当银行负债端面临一定的成本压力时,买断式回购、MLF 的中标利率可边际下降;面对需求不足的情况,LPR 利率也可实施结构性降息。对于债市定价而言,利率走廊宽度收窄,或指向曲线斜率可对应走平,中长久期品种所受利好更为明显。

      二是近期证监会、中基协分别发布了关于公募基金业绩比较基准的指引文件(征求意见稿)、操作细则文件,其中与债券基金相关的内容主要有两块,其一,未来债券基金需披露组合的久期水平与分布、信用等级分布、资产配置情况,产品的盈亏来源将更加透明;其二,非特定主题产品需选择全市场综合债券指数作为业绩比较基准要素。从今年上半年截面统计情形来看,绝大部分产品主要采用中债新综合全价指数、中债新综合财富指数作为比较基准,符合新规要求,债市受到的影响可能不会太明显。

      国内商品市场情绪整体偏弱,板块表现分化。贵金属与工业金属则延续弱势修复,沪金、沪银分别上涨0.47%和0.39%,沪铝、沪铜分别上涨1.48%和0.10%。“反内卷”相关品种整体偏弱,仅烧碱、多晶硅和玻璃小幅上涨,涨幅介于0.10-1.29%,纯碱领跌,跌幅达2.51%,焦炭、焦煤和碳酸锂亦收跌。此外,受OPEC+同意在明年一季度停止增产等消息提振,原油价格大涨1.85%,表现亮眼。

      资金流向工业品,贵金属板块遭遇净流出。据文华财经,今日商品市场录得资金净流入约27.6 亿元,主要流向工业品板块。其中,有色金属表现尤为突出,沪铝单品种净流入11.6 亿元,碳酸锂亦获6.8 亿元资金增持。相比之下,上周五大幅净流入的贵金属板块,今日净流出11.4 亿元,其中沪金流出10.5 亿元。此外,沪铜亦延续弱势,继续流出4.4 亿元。

      11 月1 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黄金税收新政,对通过上金所、上期所交易的标准黄金实施差异化增值税政策,执行至2027 年底。核心以“是否实物出库”及用途区分征税:一是未提货标准黄金继续免征增值税;二是投资性实物提货(如金条)适用“即征即退”,后续直接销售或加工销售需按规定缴纳增值税,且不得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三是非投资用途(如工业、首饰)实物出库虽免征增值税,但仅开普票,按6%计算进项抵扣。

      新政显著抬升实物黄金投资成本,市场反应迅速,今日深圳水贝金价单日从930 元/克跳涨至992 元/克,涨幅达到6.7%(因非投资用途进项抵扣6%,而非13%)。短期来看,该政策或对场外投资实物黄金形成抑制;不过中长期来看,此举利好黄金ETF、纸黄金等场内投资渠道,有望进一步提升上金所和上期所的交易规模与定价权。

      双焦需求端持续承压,第三轮提涨尚未完全落地。据中钢协,10 月下旬五大品种钢材社会库存环比下降3.3%,去库节奏延续,但同比仍高出29.3%,反映终端需求疲弱格局未明显改善,仍制约焦炭第三轮涨价落地。生猪方面,基本面呈现边际改善,但盈利压力仍重,反弹时点尚不明确。据发改委,短期供应收缩(养殖户压栏叠加二次育肥入场)叠加需求平稳,带动10 月最后一周全国生猪出场价环比上涨4.59%,然而当前仔猪育肥模式下每头生猪仍亏损192.70 元,行业整体尚未走出深度亏损区间。

      风险提示

      货币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本文假设国内货币政策维持当前力度,但假如国内经济超预期放缓、或海外货币政策出现超预期变化,国内货币政策相应可能出现超预期调整。

      流动性出现超预期变化。本文假设流动性维持充裕状态,但假如流动性投放少于往年同期,流动性可能出现超预期变化。

      财政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本文假设国内财政政策维持当前力度,但假如国内经济超预期放缓,国内财政政策相应可能出现超预期调整。 机构:华西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刘郁/谢瑞鸿 日期:2025-11-03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