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何时归?
股票资讯
阅读:8
2025-11-16 21:52:27
评论:0
本周上证指数跌0.18%,沪深300 跌1.08%,中证500 跌1.26%,创业板指跌3.01%,恒生指数涨1.26%。价值风格表现强于成长风格,小盘股涨幅居前。本周全A 日均交易额20410 亿,环比上周有所上升。近期大盘指数在4000 点附近强势震荡,我们此前提出:突破4000 点并不意味着后续“一马平川”。客观而言,自今年下半年以来A 股大盘指数走高形成与当期宏观基本面的鲜明背离。事实上,上证综指在下半年涨幅达到15%左右,而各类经济数据仍偏弱:10月工业增加值与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分别回落至4.9%与4.6%;;尤其是在内需消费领域,10 月社零总额同比增长2.9%,位于年内低点。这种背离的合理解释是1、前期是因为市场中期悲观情绪随着去年924 到现在新动能亮眼表现与“反内卷”已经获得系统性改观;2、中期是因为基于主动信贷创造理论,流动性的牛市使得市场对于经济数据疲软逐渐脱敏,资金选择涌入资本市场;3、目前则是市场对基本面定价焦点已经延申至明年,尤其是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政策期待与明年上半年中美共振经济向上的期待。
目前看,股市与基本面的背离是无法长期持续的。因此我们依然主张大盘指数当前要稳稳站上4000 点向上需要”流动性牛”向基本面牛的逐步过渡,尤其需要跟踪明确动荡政治周期缓和(经贸关系的缓和)与经济周期力量回摆(共振补库)两大核心要点。目前评估:中美经贸关系经历“最后一搏”后已实现“相向而行”;经济周期力量回摆的观察。结合国内“十五五”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开门红,海外美国需提振经济信心维护经济与美股尤其是高位科技股的核心利益,我们预判今年底到明年上半年,中美双方经贸关系缓和,这不仅对人民币资产偏好提升是有利的,同时对明年上半年共振经济向上形成积极暗示,进而支撑A 股基本面在三季度盈利底明确后实现持续改善。这意味着向基本面牛过渡的概率在明年上半年明显提升,这点是值得反复提示的。
当然,从眼下”流动性牛”向后续基本面牛的逻辑转换目前依然需要跟踪确认。在明确之前,大盘指数维持强势震荡是合理的;对于结构,高低切、风格再均衡(轮动)或者说风格切换就在所难免。在A 股阶段性高低切定价过程中,“A 股高切低指数”在9 月下旬接近区间高位60%,在10 月见顶回落再次验证我们自十一之前《四季度胜负手》开始反复强调的:Q4 存在重大风格切换的可能,出海+低位顺周期将占优。可以看到10 月至今涨幅靠前行业开始与Q3科技科创一枝独秀形成鲜明反差:1、10 月下旬之后出海50 指数相对TMT 取得明显超额收益,这一趋势在11 月之后变得更为突出;2、10 月至今顺周期定价部分相对低位顺周期品种出现超额明显回升,有色(工业金属)则延续全年强势。根据历史上高切低持续时间的规律来看,伴随着A 股高切低指数从上周40%进一步回落至36%附近,距离区间低点30%仍有一定距离,我们预判:11 月正延续10 月风格再均衡过程,大致年底之前本轮A 股高切低行情难言结束。
客观而言:当前高切低依然是风格再均衡(高位回落,低位无序),目前我们仍然维持真正风格切换需等到”流动性牛”向基本面牛明确过渡才会到来,届时出海+低位顺周期(含全球定价资源品,化工、工业金属、工程机械、家电、电力设备)或将成为年内投资的“最后一搏”。
对于A 股科技风格何时重归,目前评估下来仍在观察期。客观而言,10 月至今科技内部投资已经明显分化,加剧有基本面支撑的强势品种抱团与相对低位有产业催化品种的轮动倾斜(例如:锂电)。后续从以下两个大方面评估:1、从历史日历效应角度,从2012 年至今的平均表现看,科技板块跨年超额特征比较明确,意味着科技风格容易在四季度相对跑输,而跨年期间及次年初表现较好。2、从眼下逻辑信号层面,当前A 股科技行情依赖全球AI 产业趋势和美股科技映射,需关注海外重要信号,主要是两方面:第一是美联储12 月降息是否能如期落地,且为后续降息给出偏鸽派指引当前CME 利率期货隐含的12 月降息概率本周更是下降至45%以下,降息预期降温直接加剧市场对于“美股AI 泡沫论”的担忧情绪。第二是海外科技股三季度财报,包括英伟达(11 月19 日)、阿里巴巴(11 月25 日)、百度(11 月18 日),这些科技巨头的财报所释放的信号,将是对“美股AI 泡沫论”的正面回应,同样也会对后续A 股科技股以及全球风险资产能否实现反弹,产生重要影响。
对于港股科技,在8 月下旬-9 月“港股科技跟上来”的观点获得有效验证后,但后续并未呈现从“跟上来”到“顶起来”。目前看,一方面南向资金流向对于港股结构有着显著影响,10月以来港股高股息收益>恒生指数>恒生科技的特征,能源和金融价值板块表现明显优于信息技术和可选消费。另一方面,近期与港股强负相关的美元指数意外走强对港股科技表现形成约束:1、美政府停摆期间市场微观流动性紧张,且鲍威尔因经济数据延迟而对12 月的降息指引有所动摇,导致市场宽松预期退坡;另一方面,日元和欧元贬值下进一步推动美元指数上涨。目前市场普遍认为美元指数走升是短暂的,后续港股超额表现需留待美元指数回落。
我们倾向于认为:现在虽出现震荡但中期看好的观点并未发生变化。
风险提示:国内政策不及预期、海外货币政策变化超预期。 机构:国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林荣雄/邹卓青/黄玮宗 日期:2025-11-16
目前看,股市与基本面的背离是无法长期持续的。因此我们依然主张大盘指数当前要稳稳站上4000 点向上需要”流动性牛”向基本面牛的逐步过渡,尤其需要跟踪明确动荡政治周期缓和(经贸关系的缓和)与经济周期力量回摆(共振补库)两大核心要点。目前评估:中美经贸关系经历“最后一搏”后已实现“相向而行”;经济周期力量回摆的观察。结合国内“十五五”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开门红,海外美国需提振经济信心维护经济与美股尤其是高位科技股的核心利益,我们预判今年底到明年上半年,中美双方经贸关系缓和,这不仅对人民币资产偏好提升是有利的,同时对明年上半年共振经济向上形成积极暗示,进而支撑A 股基本面在三季度盈利底明确后实现持续改善。这意味着向基本面牛过渡的概率在明年上半年明显提升,这点是值得反复提示的。
当然,从眼下”流动性牛”向后续基本面牛的逻辑转换目前依然需要跟踪确认。在明确之前,大盘指数维持强势震荡是合理的;对于结构,高低切、风格再均衡(轮动)或者说风格切换就在所难免。在A 股阶段性高低切定价过程中,“A 股高切低指数”在9 月下旬接近区间高位60%,在10 月见顶回落再次验证我们自十一之前《四季度胜负手》开始反复强调的:Q4 存在重大风格切换的可能,出海+低位顺周期将占优。可以看到10 月至今涨幅靠前行业开始与Q3科技科创一枝独秀形成鲜明反差:1、10 月下旬之后出海50 指数相对TMT 取得明显超额收益,这一趋势在11 月之后变得更为突出;2、10 月至今顺周期定价部分相对低位顺周期品种出现超额明显回升,有色(工业金属)则延续全年强势。根据历史上高切低持续时间的规律来看,伴随着A 股高切低指数从上周40%进一步回落至36%附近,距离区间低点30%仍有一定距离,我们预判:11 月正延续10 月风格再均衡过程,大致年底之前本轮A 股高切低行情难言结束。
客观而言:当前高切低依然是风格再均衡(高位回落,低位无序),目前我们仍然维持真正风格切换需等到”流动性牛”向基本面牛明确过渡才会到来,届时出海+低位顺周期(含全球定价资源品,化工、工业金属、工程机械、家电、电力设备)或将成为年内投资的“最后一搏”。
对于A 股科技风格何时重归,目前评估下来仍在观察期。客观而言,10 月至今科技内部投资已经明显分化,加剧有基本面支撑的强势品种抱团与相对低位有产业催化品种的轮动倾斜(例如:锂电)。后续从以下两个大方面评估:1、从历史日历效应角度,从2012 年至今的平均表现看,科技板块跨年超额特征比较明确,意味着科技风格容易在四季度相对跑输,而跨年期间及次年初表现较好。2、从眼下逻辑信号层面,当前A 股科技行情依赖全球AI 产业趋势和美股科技映射,需关注海外重要信号,主要是两方面:第一是美联储12 月降息是否能如期落地,且为后续降息给出偏鸽派指引当前CME 利率期货隐含的12 月降息概率本周更是下降至45%以下,降息预期降温直接加剧市场对于“美股AI 泡沫论”的担忧情绪。第二是海外科技股三季度财报,包括英伟达(11 月19 日)、阿里巴巴(11 月25 日)、百度(11 月18 日),这些科技巨头的财报所释放的信号,将是对“美股AI 泡沫论”的正面回应,同样也会对后续A 股科技股以及全球风险资产能否实现反弹,产生重要影响。
对于港股科技,在8 月下旬-9 月“港股科技跟上来”的观点获得有效验证后,但后续并未呈现从“跟上来”到“顶起来”。目前看,一方面南向资金流向对于港股结构有着显著影响,10月以来港股高股息收益>恒生指数>恒生科技的特征,能源和金融价值板块表现明显优于信息技术和可选消费。另一方面,近期与港股强负相关的美元指数意外走强对港股科技表现形成约束:1、美政府停摆期间市场微观流动性紧张,且鲍威尔因经济数据延迟而对12 月的降息指引有所动摇,导致市场宽松预期退坡;另一方面,日元和欧元贬值下进一步推动美元指数上涨。目前市场普遍认为美元指数走升是短暂的,后续港股超额表现需留待美元指数回落。
我们倾向于认为:现在虽出现震荡但中期看好的观点并未发生变化。
风险提示:国内政策不及预期、海外货币政策变化超预期。 机构:国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林荣雄/邹卓青/黄玮宗 日期:2025-11-16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





